1、1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 、“喜静不喜动”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
2、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 “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
3、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 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 ”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
4、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 。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 、 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
5、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 ,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 “小性儿” 、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而自己如
6、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 ,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 ”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 ”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7、”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
8、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 。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 “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
9、的也未可知” 。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2饼子的香” 。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 、 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 ,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 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林黛玉已表现出心思细密,敏感异常。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思量就可以知道,其实
10、这也正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她生怕自己的知已恋人被人抢走,那样对她就太不公平了。 第二十回,史湘云就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是,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他呢。 ”后来还是众人劝解开来,从这里我们难道能说林黛玉“小性儿”吗?她为什么“冷笑”?这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是最敏感尖锐的话题,而史湘云却有意把林黛玉说得不如宝钗,这怎能不伤她的心呢?她那根自尊心的弦就不由得会激烈地颤动起来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带头出资二十两给宝钗做生日,并特意请了班戏子来热闹,而林黛玉到贾府这么几年,却从没人
11、给她做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至于后面说“敏探春”算贾府众人的生日时就记不起林黛玉的生日了。这还罢了,至晚散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众人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后来差点气走了胸怀爽朗的史湘云。而这也成为宝黛闹矛盾最凶时间最长的导火线,气得宝玉“大哭起来” ,感到“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例外了。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大发作,原因很简单, “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这太伤林黛玉的自尊心和人格了,因为当时社
12、会地位最低贱的就莫过于“戏子” 了,这怎能不使她备受屈辱呢?难道我们还能说她“小性儿”吗? 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没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薛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哭,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 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出的“小性儿”的事例真是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上表现出的若为尊严故
13、,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 “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并也笑道:“果然有趣” ,可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 “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 ,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 “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原因是什么呢?是宝玉说
14、的确是“淫词艳曲” 、是“混话”吗?当然不是。前面说到林黛玉对西厢记 、 会真记一类的书也是“越看越爱看的” ,怎么这会儿就成了“混话” 呢?是林黛玉不爱宝玉?可大家都知道宝黛的爱恋是真挚的,可以说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宝玉爱情的追求与憧憬,是宝玉的爱情带给她生的信念,吸引着她对未来的期望,一旦得到宝玉爱的表白时该是多么的欢心,多么的喜悦呀。而事实却相反,林黛玉却对梦寐以求的爱的表白感到气愤不已,觉得宝玉是“欺负”她。既然林黛玉是爱宝玉的,又是喜欢这些“混话”的,那么是不是林黛玉做作呢?我们知道林黛玉当时的“不觉带腮连身的通红” 、 “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这些表情,是连善变的王熙凤
15、也一时装不出来的,何况是这个“痴颦儿” 。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以林黛玉的身份、地位、教养,这样的婚姻大事是不能在这样的场合、以这种示爱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场合和方式至少她是不能接受的。这种爱的坦白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亵渎,是“欺负”她,太伤她的自尊心了。像这样的例子,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 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 ”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 ,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 ”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
16、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 。可见,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在神圣的爱情与尊严面前要她做选择的话,林黛玉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 (二)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
17、,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 ,毫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 ,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被人视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林3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得很宽容,就是在丫环面前也不例外,林黛玉与宝玉交往过程
18、中,经常闹别扭,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丫环紫娟就曾为此事当面批评林黛玉:“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是不明就里的,但林黛玉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 、 “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不是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吗?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宝钗是
19、有原因的,从滴翠亭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环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计嫁嫌于林黛玉这事就可知宝钗的为人的确奸诈,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 “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当然这正中了宝钗设的奸计,但至少在外人看来,包括林黛玉都认为,自己与宝钗关系好了。这从后面宝玉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林黛玉笑道: “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可看出,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
20、事就相信了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并不是她幼稚无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 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多么热情!在教诗的过程中,又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 “不以词害意” 。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帮她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尤其认真仔细,真正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 。在“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的人呢?何况香菱还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呢!林黛玉关心他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当
21、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林黛玉命她外头“吃茶” ,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 ,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就足于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 不少读者认为,林黛玉总爱和宝玉闹别扭,哭哭啼啼。其实,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宝黛爱情的最初阶段。当宝黛爱情进入到一种默契阶段后,林黛玉对宝玉表现出来的都是无比的温柔体贴、细致周到的关心。当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
22、,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并指出他重物不重人,变出“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又教他如何打灯笼、路上如何走等等。是何等的温柔体贴呀! 二、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复杂原因 从上可见,林黛玉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洁、热情大方、温柔体贴、胸怀坦白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常被一层伤感、 “小性儿” 、说话尖酸刻薄等表象笼罩着,使读者不易真正地理解它。造成这样的原因,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作为新兴的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
23、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 ;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等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等等。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
24、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了林黛玉性格与现实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的性格特征。 三、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意义 从林黛玉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林黛玉的“小性儿”并非是其本性,而只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击。因而它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是其强烈的自尊心,是其维护人格尊严的最充分的体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中外,都是不把人当人看待的,妇女尤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尊重。封建的眼光把女
25、人看作是“贱人” ,是第二等的人,她们连做人的基本权力都被剥夺了,更谈不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了。从来没有那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那样高,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执着地要求尊重女性,她的出现就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因而,她的性格特征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而又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萌发在林黛玉身上,是作为一种斗争口号出现的,是一株民主主义思想的幼芽,是一盏号召人们前进的信号灯,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具有了这种性格特
26、征的林黛玉的形象无疑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偶像,是作者心中真善美的代表。可她却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夭折了,这是何等的悲剧啊!作者就是通过林黛玉这个形象对污绰的世俗进行有力的揭露和鞭挞,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封建社会里真善美是如何被假恶丑践踏和吞食的,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这就是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悲剧意义所在了。 4总之,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她“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的尖酸与她对宝玉的温柔体贴、对老婆子的关心都是客观存在的。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维护人格尊严的执着是其性格中最闪光的。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其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林黛玉的性格特
27、征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性格本质是自持己见 林黛玉根本未曾融入周围的环境中,由于不通世务,所以显得目下无尘,清高而具叛逆性,使她避免受社会的污染,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得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显得“真” 。但也由于她的“出世”,使她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里,视野未免过于狭窄,导致她过多地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外界,所以陷入自怜自伤里不能自拔。表现在外面便是:多虑、敏感、多愁善感,过分的自尊以及所谓的的“小家子气”了。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中后部分黛玉的“小家子气”是有所改变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黛玉出场时,不过左右(按原著宝玉出场时十一岁,黛玉小两岁,
28、才九岁,宝钗十二岁。但鲁迅先生认为黛玉出场时与宝玉同岁,均为十一岁) ,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及年渐长,小时候的任性自然有所改变;二、开始时,宝玉与黛玉之间虽互相爱慕,但仍未表明,黛玉不免对宝钗和湘云怀有疑忌,到后来宝玉和黛玉达成默契时,黛玉才丢开疑忌,与宝钗和湘云的关系渐好了起来;三、宝钗的宽容大度对她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宝钗的观点。 总体而言,林黛玉与她所处的环境是绝不协调的,所以她后来的死,似乎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而薛宝钗这个形象我觉得更贴近一般的中国传统女性:宽容,善于适应环境,善解人意。 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论文摘要: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
29、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即脆弱又坚强,她的性格可谓既复杂又统一,统一在她的叛逆性格里。她对宝玉的爱情赤诚不改,坚贞不渝,但又忧郁悲凉,多愁善感,最终“泪尽而逝” 。林黛玉的悲剧不仅只是社会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如果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那么,这种病态正是封建势力对她精神扭曲的结果。作者通过对林黛玉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提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关键词:多愁善感 痴情 性格悲剧一、从林黛玉的哭看其性
30、格“那痴情的绛珠仙草/用一生的眼泪 /来答顽石的灌溉之恩 ”,初读这诗句,我没什么感想,如今再读红楼梦 ,又回想起些诗句,我不禁为之一震,感触频多。黛玉哭的次数很多,它足以浸湿整部红楼梦 。可以说,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充满了泪水,而那林黛玉又可谓是一口泪泉,我曾单纯地认为黛玉天生爱哭,如此而已。其实,黛玉的泪内蕴丰富,包含种种。黛玉的泪相系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在那人迹罕至、飞尘不到的离恨天灌愁海的三生石畔有根绎珠仙草,受天地之精华,得石兄以甘露灌溉,饥餐“秘情果” ,渴饮“灌愁水” ,生得十分娇娜可爱,誓言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灌溉之恩的石兄。这是宝、黛爱情的先奏, “木石前盟”许是因此而
31、生,于是,黛玉的泪就是报恩的泪。黛玉之泪何以如此之多?她悲自己的身世、处境,她为爱情而忧愁,她对命运进行抗争。黛玉身世孤苦,处境孤独,性格孤僻,命运孤危,不得不“抛珠滚玉” 。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国府,她其实是寄人篱下,那时林父年将半百,林母去世了,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 ,她年幼丧母,她体弱多病,她远离家乡,她前途叵测。她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而薛宝钗则不同,她家境富裕,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她上有母亲照顾,下有兄长相携,她留在贾府也不同于黛玉的长期寄居,她自然就显得大方、达观,识大礼了。黛玉常会一个人黯然神伤,黛玉的多愁善感
32、也就好理解了。在第二十七回里“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写得更凄美动人。黛玉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闰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尔今死去侬牧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低呤,哭得很伤心,黛玉的泪是感花伤己之泪,想到自己飘泊异乡,他日命运不知如何,前途茫茫,念及前一个晚上的不开心事,愁上加伤,自然是洒下了些许泪。再说六十七回“见土仪批频卿思故里” ,写薛蟠从江南回来带了些物品,宝钗给姐妹们送礼物,黛玉看见家乡之物,触目伤怀。 “父
33、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她不禁泪痕满面。是的,一个体弱多病、年纪尚小的女子,远在异乡,无依无靠,突然见到家乡之物,能不加倍思念家乡吗?能不流下伤感的泪吗?黛玉生性孤僻,举止怪异,多愁善感,本来就极易流泪。黛玉又没有父母的呵护、关照,一个寄居他秀难免会感伤落泪。黛玉的泪,更多的是为爱情和宝玉而流。那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便是人间的林黛玉,而顽石则是衔玉而生活在温柔宝贵乡的贾宝玉。的确,黛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以还贾宝玉恩义。黛玉除了真情的泪外,也另无回报了。二十八回贾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5忘不
34、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发水悠悠。 ”这就把女儿的悲愁,写得缠绵悱恻,古代女子多半是苦相思,原因不同,然都是充满愁思。黛玉为爱情也是流下了至美至纯至真的泪。黛玉泪多,因情系宝玉,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感触愈烈, “为君那得不伤悲”亦是悲歌幽怨,以泪抒情,以泪抗争。孤苦伶仃的弱女子,在残酷黑暗的恶势力笼罩下,本能地具有恐惧心理,尤其是黛玉,幼年丧母,未及成人,父亲又撒手而去,可怜她既无叔伯,又无亲兄弟姐妹,孤单一人寄居外祖母家,何尝不满泪!然而黛玉在苍凉孤寂中独知遇宝玉,由两小无猜渐而萌生爱心,她的生
35、活有了欢乐,也多了哭泣,她是为爱而流最纯情的泪。自古以来,有情人最珍视的是心与心的相知相印。然而红颜薄命,难得同心。纨绔子弟,朝花暮柳;闺阁女子,从一而终,哪有寻觅知心的可能。古乐府云:“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如此歌咏,可知罕贵,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 红楼梦中紫娟发现宝玉堪为黛玉知心人,便劝小姐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其实,痴丫头不知道,宝黛二人已暗中相引为知已了。黛玉在搬进大观园之前,当她心里想着潇洒馆馆时,宝玉就问她了,她说爱那竹子幽静,宝玉喜不自禁地说:“合了我的主意了!”她果真就住进了潇洒馆。当黛玉吟道葬花辞葬花时,惟有宝玉听了,
36、也心碎肠断,竟恸山坡,乃因同一痴心而引进共鸣。当黛玉看见家乡之物触目伤情时,惟有宝玉体贴会意,想法儿为她散心解决。当听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竟不辩真假,顿时痴迷。二十九回,当定黛口角之后,听到老祖宝抱怨他们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一时如得禅语,都低头细嚼其中滋味;一个在潇洒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可以说,宝黛二人从第一次见面,到确认“知己” ,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黛玉也为两人的相知相爱洒下了很多泪。人世间有爱,也有妨恨欺骗。心与心的相知既容易又困难。凡爱就有烦恼,就有口角,误会与波折,在反复的试探,纠葛与和解中,伴随着黛玉抛洒的热泪,这是为了爱,为了
37、理解而流的泪,其中,也看得出黛玉在向宝玉耍“小性子” 。在爱的渴望与寻觅中,黛玉常常独自垂泪。或因听见唱曲“你在幽闺自怜”而情不自禁,心痛神摇,眼中落泪,或因目睹水流花谢,惜春残而落花,独吟诗而洒泪。当黛玉经过多次试探,终于确认宝玉, “果然是个知己” ,她的泪,又更无禁忌地为宝玉而流了。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话宝玉”一节,写黛玉听见宝玉的知己话时,不禁泪又下来,当宝玉为她试泪,劝她放心,她听了,觉得“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得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地瞅着他” ,两人对怔了半天,黛玉眼中的泪又直流了下来,这是幸福的泪,又是痛苦的泪,爱得苦,在基苦的寻
38、觅中得到知己爱抚,自然泪如泉涌,尽情流淌,一洗愁肠,自定情之后,黛玉凡有眼泪,皆为宝玉,皆有爱洒。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一切写黛玉因宝玉挨打而启开了泪的大闸,将泪水的挥洒推向高潮。此时的黛玉已不愿当众为宝玉抛泪了,她的爱进入了需要隐蔽的阶段。猛听得宝玉挨打,黛玉突然心惊色变,泪涌喉咽,也许她欲扑向宝玉为之痛哭一场,却不愿众人看见她的伤心之态,而不得不强忍悲痛,躲在一旁,一直到众人散去,才得到一个机会,独自守着宝玉哭泣。虽是无声之泣,而更气噎喉堵, “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此时此情此景,叫宝玉见了怎不怜爱感动之极。这短暂的倾泪一幕,是黛玉第一次正式向宝玉表白爱情,她告诉他,
39、她的爱是无比的,专一的,另无所图的,她只向他一人流下爱的泪水,她只让他一人看到她奉献上的爱的泪花。聪明而痴情的黛玉,用最纯洁的泪珠,抛出了她的相思红豆。黛玉的泪,是为情而落,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争,一种无奈的诉说。黛玉的泪中有灵性,化为美丽的诗章;黛玉的泪中充满悲愤,她最大的悲痛在于有追求的而不能得到,有爱的希望却在现实中幼灭。聪明的黛玉敏感到爱的幼灭,因而即使在最幸福的时刻,她也禁不住流下悲痛的泪水。秋风秋雨夕,宝玉披蓑提灯特来看她,她却想到“素昔和睦,终有嫌疑” ,随着淅沥雨声,不觉又滴下泪来。慧紫鹃辞试莽玉,宝玉一时痴迷,唯恐林妹妹离去,这对黛玉来说,该是一种欣慰,可是她仅倒多哭了几场
40、,紫鹃劝她,她甚至“直哭了一夜” ,她的心比别人深,她看透了贾府的假象,预感到悲剧的吉局,她在爱的悲剧来临时,她已几乎无泪可洒了。九十六回写黛玉听得宝玉将娶宝钗,反倒瞅着宝玉傻笑起来。黛玉终于焚稿吐血断痴情,香魂逝去,再无一滴泪水。黛玉的泪,是不可消亡的,悲愤之泪。她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纤弱女儿,在与强悍的恶势力抗争中她宁可玉碎,决不瓦全,她的眼泪,只为爱情而洒,绝望之时,献生之际,决不轻抛一滴泪花。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
41、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 、 “情种” ,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在。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她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她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哭,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 ”此后, “不是闷坐,就是长汉,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泪流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哭,是她对生
42、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换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6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 、 “绝粒” ,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有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生了微笑,最后减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千载不消的遗恨!如果说,林黛玉的泪是一个诗化生命遭遇种种压抑,伤害和摧残,以至毁灭的悲剧。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二、林黛玉的悲剧成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4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灵窍偏能惊薄命”的林黛玉,在运时,敏感地注意到的摆在她眼底的无情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是促使黛玉“泪尽夭亡”的悲剧构成的重要原因。林黛玉的身世是孤苦飘零的,寄居荣国府的生活, “风刀霜剑”般的封建重压,使这种孤苦飘零的色彩更加浓重。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更加珍惜和贾宝玉的爱情。 “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林黛玉似乎不知道除恋爱之外,人生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它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这里面酿造出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
44、的语言与优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她自己。 ”然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实质上是对代表封建宗教的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一种勇猛冲击,因此,它就必然地要被封建宗教制度以及各种封建势力所扼杀。在这种扼杀的过程中,林黛玉“泪尽夭亡” ,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林黛玉之死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然而,我又认为林黛玉“泪尽夭亡”的悲剧,还有性格的因素,她的死实在也与她的性格中的抑郁的气质有关。研究表明:正常人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 岁、11 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
45、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淡的、有创造性的。那么林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在黛玉进贾府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就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诊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尔今死去侬牧葬,未人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寸夕中,她写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
46、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 ,牵愁照恨动离恨。.连宵脉脉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姜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
47、喜聚” 、“喜静不喜动”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逐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巴甫洛夫讲过:“抑郁质的气质显然是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的类型。对于抑郁质者来说,既然他对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对什么东西都不抱希望,对于一切的东西只看到和期待着不好的,危险的方面,显然,生活的每一种现象就都成为他的抑制性的动因。 ”从巴甫洛夫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抑郁质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是相当缓慢而又非常柔弱的,这种人多愁善感,敏感,脆弱,林黛玉对贾宝玉的
48、爱情虽然坚贞不渝,但又不时哀汉无人为她作主,因而经常悲悲切切,愁肠百结。通过林黛玉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她的气质就是仰郁质。林黛玉的各种性格是在抑郁质的气质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林黛玉的导致她“泪尽夭亡”的悲剧性格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林黛玉来说,抑郁质使她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很大损害,这种气质本身就是导致“泪尽夭亡”悲剧的因素。综上所述,林黛玉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如果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那么,这种病态正是封建势力对她精神扭曲的结果。你曾风过出自巨石底下的嫩芽是茁壮的,笔直的?这样看来,林黛玉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是存在不足的。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作者通过对林黛玉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提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黛玉泪尽而亡,是她性格的悲剧,是她出身的悲剧,是贾府统治者利益驱向带来的悲剧,亦是封建社会的悲剧。黛玉式的人物,在当今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好的地位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卑微了,女子不再是社会的附属品,女子同样可以自立自强。5黛玉的泪,带给我们的应是沉重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