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远程教育大作业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的?.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785137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大学远程教育大作业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南大学远程教育大作业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南大学远程教育大作业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的?答:马克思认为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来分析的。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的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公式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 。公式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个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转换,但形势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资本流通在形势上时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当资本在运动中

2、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资本。公式中的 G=G+G,G 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马克思把他称为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称为资本的存在形式。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G-W-G这个公式,反映了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最重要的是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但是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

3、的价值增值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值。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他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按照解决矛盾的条件,显然在两个流通阶段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那么解决矛盾的关键一定是在 G-W 阶段的商品上,而且是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在这个阶段,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

4、泉所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关键所在。(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劳动者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作为特殊的商品,其二因素有着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更主要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劳动力商品的是使用,就是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所以,其使用价值的特殊在于不仅能够生产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更大价值。正是由于

5、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本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这也是资本价值得以增值的秘密所在2、结合实际,从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原理出发,分析改革对于我国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一定内在的规律性,这样才有必要对历史的发展进行研究。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包括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一是劳动者,二是劳动资料,三是劳动对象。生产力

6、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式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也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

7、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同生产力相适应。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8、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

9、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三、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改变的。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四、推动社会历史

10、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还表现为通过社会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社会发展量变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对立冲突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末激化到引起质变、发生社会革命的时候,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

11、节,来改变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而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制度,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照样要进行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经过 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