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25都江堰市是茶文化发祥地王克明 都江堰市档案局填报时间: 2010-04-20 责任单位: 都江堰市档案局 都江堰市不仅是水文化的发祥地、道教文化的发祥地,还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一、我国是茶文化发源地关于茶,唐代陆羽茶经释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郭璞 尔雅注云:“ 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 荈,蜀人名之苦荼”。我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先饮用、最早种植茶的国家,这在全世界已形成共识。茶的最早饮用可以追朔到史前时期的神农时代,陆羽茶经(年著)“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 “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 神
2、农氏 ”,就是 “炎帝 ”,说明我国茶的饮 用,起源于“三皇”时期(约公元前两千多年)。成书于东汉时期(公元 25225 年)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清孙壁文新义录饮食茶条引)。还有许多史料都说明我国自四千多年前就已开始了茶的饮用。到目前,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种茶和制茶技术已遍及世界各国,印度、斯里兰 卡、日本、朝 鲜等世界主要产茶国所种茶树和制茶技术都是从中国引进发展而来。2 / 25二、茶文化发源于四川在四川盆地西缘,巍峨的龙门山由广元一带逶迤南下,经青川、平武、北川、都江堰市,直抵天全县, 龙门山以西, 则有岷山和夹金山。
3、这些山脉成为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交通障碍,但是发源于岷山的白水江由西向东穿过龙门山北端,形成一条通道;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经汶川县,在都江堰市切穿龙门山中段,形成一条交通走廊;发源于夹金山南麓的青衣江则穿过龙门山南段,形成一条孔道。这三条通道就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主要交通线,而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正是野生茶树的自然生长带。在我国的史料中,关于茶文化发源地的文献很多,但在明代以前,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都无人涉及过。在茶史研究中常用于引证的最早的史料是被称为“汉 代三书” 的 凡将篇、 方言和僮约。汉代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西汉武帝时,前 179前 117 年,成都人)在所著启蒙读物凡将篇载有
4、:“芩草、芍药 、桂、漏芦,蜚廉、藿菌、荈诧”,将“ 荈诧 ”列入药物类 ,说明茶在当时是以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用的,而“荈诧”的读音并非来自中原的汉语,而是蜀地方言。杨雄(西汉末年,前 5611 年,成都郫县人)方言说:“ 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说明茶是流传于蜀西南人中的名物。王褒,字子渊, (前 8749 年)西汉末年,蜀 资中( 今资阳)人,汉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在神爵三年(前 67)来到当时的“ 湔”汉志:绵之县玉垒山,湔水所出。都江堰称湔堰。汉时,属郫、 绵之、江原三县地。蜀 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 地,也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就在这里写下了流 传千古的僮约。文中写到: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
5、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一奴名便了,子渊倩3 / 25奴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只 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也!”子渊大怒曰: “奴宁欲卖邪? ”惠曰:“奴大杵人,人无欲者。 ”子渊即决买,券之。奴复曰:“欲使便了,皆当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 为也!”子渊曰:“诺 !” 注“ 之”字应为“厂” 旁里加“ 虎”字,读音为:zhi。于是王褒用近千字列出僮工应做工作和对其言行的约束,其中“脍鱼炰鳖,烹茶尽具” 和“牵犬 贩鹅,武阳买茶” 两处与茶相关。武阳是现今四川彭山,僮约已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僮约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已经有了茶叶贸易,这是最早记载茶叶贸易的史料。汉
6、代以来,西晋诗人孙楚(约 218293)的出歌中有:“姜、桂、荼 荈出巴蜀” ;东晋( 317420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前 1046 年),以其宗姬 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三国时魏国(220265)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 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当代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在茶史初探一书中说:我们以有关史实(, )证明了 茶经茶之名荼、槚、蔎、茗、 荈 等字,源于巴蜀上古茶的双音节方言。其 实, 实际不只上面几个名字,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都出自巴蜀方言。这一点,除巴蜀再没有
7、别的省可以举出我国史籍中的茶名茶字,是出自他们的方言了。清代初年,顾炎武(16131682 年)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 饮之事。 ”秦人取蜀,时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 316 年)。把顾炎武这段话的意思说明确些,就是中原地区的茗饮之事,是始于战国中期,是由“ 蜀”地传到中原的。其结论 是,茶名茶字出巴蜀,四川地区是我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4 / 25的摇篮。三、都江堰市是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都江堰市(原灌县)是历史上古蜀地的辖区,地处蜀都成都西北,川西盆地边沿,岷江出龙门山之水将之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其地有“ 六山一水三分地” 之说,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六成,地处龙门 山产
8、茶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主要是以岷江正流为界,河东曾属彭州,导江县等,河西曾属蜀州、青城县等。都江堰市历史上与茶文化相关的记载众多,值得我 们去发掘和研究。上面提到“汉 代三书” 中有司 马相如的凡将篇 ,其中的“荈诧” 指蜀人作为饮料的茶叶,明代学者杨慎在为灌县的沙坪茶所写的沙坪茶歌中写到“ 相如凡将 名最的,谱之重现毛文锡。 ”明确告诉我们这沙坪茶就是凡将篇中的“荈诧 ”。西晋时(265316),杜育的荈赋是历史上最早对茶的生长环境、采收、饮用、用具、功效等进 行较为完整记载的文章,在茶史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其赋曰:“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 岗。承丰壤
9、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 功少休,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 简,出自 东 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 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 责青霜,白黄若虚。 调神和内,慵解慷除 ”。研究荈赋我们发现,这首赋里的“灵山”极有可能就是灌口西北之灵岩山乾隆灌县志有“ (县治)其自西迤北则 有灵岩山。 ”灵岩山为玉垒山的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716)印度高曾阿世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5 / 25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因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就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好具备了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
10、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水则岷方之注 ”是 说煮茶要用岷江水, 说明茶叶的饮用与岷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认为这地方就在岷江边,其范围最多也只能是上至都江堰市下至乐山的岷江沿崖山区。灵山与岷江两个地名都能在都江堰市区域内找到,这决非偶然, 说 明这首赋与都江堰市是有必然联系的。上面我们已经讲到“荈 ”就是茶, 荈赋即茶赋,诗人咏到:秀美的灵岩山,正是出产奇物特产的地方,这里的茶树,满山遍野。下承肥沃土壤之滋润,上有甘霖细雨云天降。在初秋的农闲时节,大家结伴而行,到灵岩山上去寻找,去采摘。煮茶要用岷江水,专取那江中的清流;茶具选用陶简,产自东南陶乡,以瓜匏取水,一切以(注:象古代周族的
11、领袖公刘那样)简洁清廉为好。当沸水冲进盛了茶末(注:当时的茶为末茶)的陶简后,洁白细腻的泡沫在水面浮起,像亮晶晶的积雪,更似那春天的繁花。你看那纯净的浮沫,或色若青霜,或淡黄清亮。 (饮茶能)调神和内,除烦解乏。可见这采茶和饮茶是怎样一件让人舒心的事儿。从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档案资料中,我们还找到了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在 1982 年的灌县农业区划资料里有这样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 980 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 五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 25 厘米处直径 56 厘米,胸径 20 厘米, 树高 6.2 米,树冠宽 3.3 米,叶大(形
12、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场要比其它小叶种提早 10 天采摘),6 / 25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它尚未祥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这种“梨儿茶 ”,其特点正是叶大笋长, (关于笋长与茶品的关系在本文后段叙述)茶品极高。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 之后呢?四、沙坪茶在历史上的影响1、杨慎解读“芳茶贯六清,溢味播九区”就在同一时代,西晋诗人张载(字景阳)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登成都白菟楼诗:“重城 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蹲 鸱 蔽地生,原隰殖嘉蔬。虽
13、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借 问杨子宅,想 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 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 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 兹土聊可娱” 。在历史上,四川与中原地区相比,战乱较少,又得都江堰水利的灌溉,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在汉代有“扬(杨州)一,益(益州即成都)二 ”之说。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成都的繁华景象,饮茶之风首先在益州盛行。明代状元杨慎(字升庵,成都市新都人,14881559)对这里所说的“ 芳茶” ,情有独钟,非常珍爱,倍加赞美和推崇。当 时的四川
14、左布政使(四川最高行政长官)陆子渊对杨慎说:“沙坪茶真称得上绝品了,为何在古文献中没有见到呢?” 于是他作 沙坪茶歌并跋,其歌曰:“ 玉垒之关宝唐山,丹危翠献不可攀。上有沙坪寸金地,瑞草之魁生其间。芳茶春茁金鸦嘴,紫笋时7 / 25抽锦豹斑。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现毛文锡。洛下卢仝未得尝,吴中陆羽何曾见。逸味盛夸张景阳,白菟楼前锦里傍。贮之玉盏蔷薇水,拟似帝台甘露浆。饼聚云龙分麝月,苏兰薪桂清芬发,参隅迢递渺天涯,玉食何由献金阙。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西南侧陋阻明杨,官府神仙多蔽美。君不见,夜光明月投人按剑嗔,又不 闻, 拥肿蟠木先容为上珍!“ 献”字应为左“山 ”右“献” ,读:x
15、ian。跋云:往年在馆阁,陆子渊谓余曰:沙坪茶信绝品矣,何以无称于古?余曰:毛文锡茶谱云,玉垒关宝唐山有茶树悬崖而生,笋长三寸五寸,始得一叶两叶。晋张景阳成都白菟楼诗,芳茶冠六清,逸味播九区。此非沙坪茶之始乎!” (自升庵文集 )这首诗最前面几句谈到:这里山势险峻处在悬崖上有一层层的小台地。堪称“ 瑞草之魁 ”的茶中极品就生在其 间。因其珍贵稀少,就连茶仙卢仝和茶圣陆羽都不曾相见。它美味的传播,要追溯到西晋时代白菟前的张景阳。诗中写到 “相如凡将名最的”,更是把沙坪茶闻名于世的历史定格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代司马相如(约前 179 年前 127 年)时代。这应该是现存史料中对茶的最早记载。杨慎还
16、有一首词鹧鸪天以茉莉沙坪茶遗少岷赞美沙坪茶:灌口沙坪摘小春,素馨茉莉荐香尘。要知贮月金波味,只有餐露玉洞人。云叶嫩,乳花新,冰瓯雪瓮却杯巡。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神。 (自升庵长短句)。诗中更是提到“灌口沙坪摘小春 ”,这灌口自然是因都江堰灌溉天府的入水口,灌口镇因之而名,诗中“灌口”与“ 沙坪” 连用,应该是指灌口之沙坪,8 / 25是说:在小阳春(秋季)来到之时,在灌口的沙坪山摘茶去。杨慎一生对四川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相信生于距都江堰市仅数十公里之遥的杨慎是对玉垒关外宝唐山及其险要的崖壁上所产的“沙坪茶” 及其生长环境有过亲身考察并有所研究才写出这两首诗的。诗中提到的“玉垒之关 ”应
17、该是确指都江堰市城西之玉 垒关无疑。 乾隆灌县志有“ 去县五里有玉 垒山,湔水所出,昔杜宇相开明决玉 垒山除水害即此。古志在导江县西北二十九里。 ”导江县县治 为今都江堰市东南之聚源镇,这里所言是对玉垒山地理位置的再一次确认。在灌口城西的玉垒山上,始建于唐贞观(公元 627629 年)初年的玉垒关因山而名,几经兴废而至今尤存。除此之外,虽汶川县有玉垒山、甘肃陇南市有玉垒关,但两处都不是产茶地区,更不会是出极品好茶的地方。2、毛文锡茶谱中记载的沙坪茶沙坪茶的史料,在五代时(907960)毛文锡 生平详述于后文的茶谱(935 年著)里记述备详:“ 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产于悬崖,笋 长三寸、五寸,
18、方有一叶两叶” 。茶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茶的性状:笋 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强调了这种茶的叶笋相对较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茶叶的品质与生长性状相关,叶笋长,茶品自然就好。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这在茶叶中是少见的。关于茶类植物中笋长与品质的关系,在当代茶圣吴觉农的茶经述评有这样的描述:茶经所提出的“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说的是芽叶形态特征与品质的关系。芽叶形态既反映茶树品种的特性,又反映芽叶的嫩度。 “笋者”是笋状的芽,它的特征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种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9 / 25这种芽叶,特嫩性强,品质成份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
19、居上。3、宝唐山沙坪之地今何在?关于宝唐山沙坪之所在, 灌县乡土志(1907 年)载:“沙坪山即古花萍,又古宝唐山,产佳茶。 ”青城近记:“沙坪山在长坪南,产茶,即古宝唐山。 ”舆地纪胜:“ 长平山在味江之上,昔杜宇与居民避水其上,城 垒居第,往往尚在” 。这里所指为玉垒关以南 40 里外的青城后山之沙坪, 这是近代史料对沙坪几乎一致的指向。然而,从毛文锡“玉垒 关外宝唐山”、杨慎诗中“玉垒之关宝唐山”及 “灌口沙坪摘小春 ”来看似乎就在玉垒关附近而不应该有那么远的距离,或者说就是玉垒关外与之相连之灵岩山一带。然而,现在的这一带已经找不到“ 宝唐山” 及 “沙坪”的地名了。在今天的白沙河上,紫
20、坪铺镇和虹口乡一带正是灌县产茶的主要片区之一,虹口茶叶产量一度居灌县之首, 灌县茶叶志记载 1982 年,全灌县 15 个产茶乡共有茶园 10989 亩,其中虹口乡就有茶园 2017 亩见灌县茶叶志1982 年版,第六 节,茶园面积产量。虹口乡龙池村正处山势险峻之处有一地段名叫“沙坪” ,紫坪铺至虹口一带年长的村民都知道,这个沙坪一带正是出好茶的地方。这里是否就是杨慎所说的玉垒山外宝唐山的沙坪茶生长地呢? 关于青城后山沙坪地名之由来,有一个种说法: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青城山一带与当地地主武装发生了多场武装冲突,留下了很多相关遗迹并以地名的形式保留下来,其中有起义军偷袭泰安寺时经过的沟叫“
21、偷营沟” ,后来觉得这个名不好改叫“通灵沟” 。张献忠跃马过沟的地方叫“ 马跃沟”。而张献忠部集中杀死本乡富人的地方,叫“ 杀坪”,而后因杀气太重而改为“沙坪”。10 / 25关于味江沙坪的古名, 灌县泰安乡志(1985 年)“杂记” 里关于王小波的家乡地址一文有如下一段记载: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蜀父老言王小皤(波)之乱,自言我土锅村民也 ”。可见王小波、李顺均为北宋时永康军青城县境内味江土锅村的人。1972 年,农民张焕昌、罗士斌、曾玉林等曾在沙坪后坡一已破坏的古廓前见一残破买地券(石刻,已风化),上有“土坡村”等字,由此可断定,北宋前后,沙坪一带叫土坡村,是史书记载为“土 锅村
22、” 之误 ,王小波李 顺的家乡就在坪。由此可见,北宋时期这里的地名为土坡村或土锅村,沙坪之名是后来才有的。4、世上最早的茶种保护基地“种茶崖”翻开清代乾隆灌县志,有青城三十六峰,白沙 108 景,这 108 景中就有“ 种茶崖”一景。何 为 种茶崖?是种植茶树的岩岗吗?经茶史专家林鸿荣先生 原四川林 业学校教师, 中华大典林业利用分典 主编,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 刊中国农史1994 年 13 卷 2 期 )在茶史研究中影响深远。考证, 认为应该 是采收茶种的地方,也即种茶生产保护基地。由于岩上的茶属于当地野生茶,因其品质优异而声名远播,又因其声名远播而倍受采茶人喜爱,以至于茶树连年被采,因不勘采摘而有绝种之危险。为了保护优良的茶种而对其实施保护,禁止采摘并被指定为种用茶树,所以就有了“ 种茶崖”。关于种茶崖的历史,至迟可以追述到宋代以前,滕白(五代至宋前期人)在题汶川村居中写到:“ 种茶岩接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底戏儿孙。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1224 年)引河图括地象言:永康军白沙 108 景,青城 36 峰, 列“ 种茶崖”于白沙 108 景中。据此考 证, “种茶崖” 至迟在五代就以 “种茶崖 ”即“茶种崖”景观名义加以保护,专门用于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