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高效复习教案 多而全.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787885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7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小说阅读高效复习教案 多而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高考小说阅读高效复习教案 多而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高考小说阅读高效复习教案 多而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高考小说阅读高效复习教案 多而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高考小说阅读高效复习教案 多而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兴化中学 2012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撰稿:高三语文备课组 赵 永 根第一课时一、 考点要求江苏省 2011 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

2、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 ;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 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

3、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二、 考题再现(江苏省 2011 年高考语文试题)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这是你的战争!”宗 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

4、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 ”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

5、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 ”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 “孟先生。 ”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

6、:“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 “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 “无一例外。 ”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

7、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 ”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 ”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 ”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

8、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 ,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 3 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 分)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4 分)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 分)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 分)三、 考题剖析11文中第 3 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9、(4 分)【考题变体】第 3 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具体考察段落的作用,通常作答时有两个方面: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时要兼顾。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考题分析】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 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 、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 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

10、或为第节埋设伏笔;与第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考题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评分建议】:每答对1点给2分【评分补充细则】答出“补充交代(呼应、承接等亦可) ”和“征调大会内容” ,得2分;答出“不同的学生形象(只答出一类学生形象不得分) ”和“铺垫(引出下文等亦可) ”得2分。【示例】与上文写“教育部征调男生入伍,其余学生也可志愿参加”呼应(点评:答出了“征调大会内容”和“呼应” ,得2分) ,又与下文一蒋学生不愿参加作铺垫(点评:

11、虽答出铺垫,但是只有“一蒋学生” ,因此不得分) ,起承上启下作用,便于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 (点评:合计得2分)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4 分)【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题思路】细节描写的作用:内容+人物情感(心理)+中心【考题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

12、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考题答案】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老师的嘉许与关爱。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感召下情感的水乳交融。【评分建议】:每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给4分【评分补充细则】答出“老师关爱(嘉许、赞赏、鼓励、关心、呵护等亦可) ”得1分;答出“同学间的契合(团结、互助、友爱等亦可) ”得1分;答出“师生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得1分。每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示例】孟弗之看到学生脸上的雪水递手帕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答出了“老师关心” ,得1分) ,孟的

13、手帕是一种无字的鼓励和赞赏 (已给了“关心”的1分, “赞赏、鼓励”不重复给分) ,学生传递手帕,体现了一种团结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答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 ,得1分) 。 (合计得3分)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 分)【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题思路】此题考察对比写法的作用和效果。对比内容+突出强调的内容+表达效果。【考题分析】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学生

14、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考题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

15、曲,蕴含诗意。【评分建议】:学生形象与对话情境的表述一定要体现“对比”的要求。【评分补充细则】答出“蒋姓学生逃避责任(贪生怕死、自私等亦可) ”和“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充满爱国情怀等亦可) ”得2分;答出“冲突(一波三折、矛盾不断激化等亦可) ”和“含蓄内敛(和缓、平和等亦可) ”得4分。【示例】学生形象:蒋姓学生身为四年级学生虽然有才却贪生怕死,澹台玮身为三年级学生心中充满爱国情怀,尊重老师,商量解决问题,意志坚定(答出了“贪生怕死”和“充满爱国情怀”得2分) 。对话情境:孟弗之与蒋姓学生是蒋提出要求,相互矛盾,不断激化;萧子蔚看到学生澹台玮的心思,两人商量和缓地解决了问题 (答出了“矛盾不

16、断激化”和“和缓”,得4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 分)【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题思路】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定的景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暗示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考题分析】小说三要素中环境描写包含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要结合人物形象,看自然景物是如何衬托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的。对许多考生而

17、言,探究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此,便容易得多。“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考题答案】(1)深刻寓意: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

18、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评分补充细则】答出“(雪暗示)战事紧急(抗战遇到困难、战争的残酷等亦可) ”得 2 分;答出“(腊梅象征)高洁品格(顽强品质等亦可) ”得 1 分;答出“(孟弗之看到雪白的腊梅林)心情沉重(灰心、失望等亦可) ”得 1 分;答出“( 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纠结消解”得 1 分;答出“坚贞人格(勇敢精神、顽强毅力等亦可) ”得 1 分。【示例】深刻意蕴:满天的雪花表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与哀伤 (答出了“战争年代的残酷与哀伤”得2 分) 。腊梅林则表现出学生们有着与腊梅一般不畏严寒、不畏艰难的顽强品质(答出了“顽强品质”给 1

19、 分) 。表现人物:雪花在学生们的脸上淌下表现出学生们的爱国情已经融化了战争的雪花,第五节结尾孟弗之看见院里的腊梅林已是一片雪白,表达了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以及和他一样不愿为国出力、贪生怕死的学生感到失望和会心 (答出了“失望、灰心”给 1 分) 。文章结尾一句澹台玮向腊梅林走去,表现了他有着与腊梅一样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毅力(答出了“勇敢顽强的精神毅力”给 1 分) 。 (合计得5 分)四、 考试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常识 2. 在了解常见题型的基础上学习解题方法、思路教学内容:关

20、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3、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小说: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三要素 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

21、法环境自然社会把握形象特点 把握主题思想 鉴赏写作技巧考试要点一 把握故事情节一、常见几种题型: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或: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或: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3、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二、解题思路:1、 概括小说情节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小说以塑造

22、人物形象为中心,概括情节要对事件完整叙述,什么人什么事;还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叙述,否则答案无意义。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有: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1)首先是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提供依据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线索作用。(2)其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发展了人物

23、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再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深化主题。三、如何把握故事情节:抓住场面; 寻找线索; 理清小说的结构。示例: 木 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

24、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

25、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 ”大师问:“12 月 13 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

26、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

27、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

28、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把握故事情节: 抓住场面四个 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外: 朱丹形象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内(考场):对话、被取消考试资格归途:环境、心理描写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自行组织的一支悼念队伍、吹笛、被录取寻找线索木笛理清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三是语句要简明。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

29、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问题: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 6 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二是故事情

30、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答案:“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 四、小说安排情节常用手法评价1.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4.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好处(思维方向): 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5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好处(思维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