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小说祝福赏析摘 要 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祝福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
2、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关键词 祝福,鲁迅,批判主义,封建社会,祥林嫂一、作家及作品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 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 100 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 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 科学”
3、 与 “民主”。1902 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二、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
4、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 ,要她捐门槛“ 赎罪” ,不然到了 “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此文在如泣如
5、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 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 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
6、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 ,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
7、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
8、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有人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对于祥林嫂之死,围绕在她周围的每一个人信奉理学的鲁四老爷、善女人柳妈等等都脱不了干系。这些曾经充满同情心的人们为什么最终使祥林嫂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所致:(1) 、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早婚、买卖婚、抢婚,这就构成了当时鲁镇一带的婚俗,这些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2) 、
9、封建礼教“ 从一而终 ”的信仰习俗,成为祥林嫂巨大的精神枷锁。封建社会“从一而终 ”的贞节习俗使祥林嫂已无存活的条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祥林嫂最终在人们的唾弃与漠视中死去。(3) 、封建社会最隆重的祭祀习俗,最终将祥林嫂逼入绝境。鲁迅以其深邃的眼光,把笔触伸向民间文化的积淀层,把祥林嫂纳入婚俗、信仰民俗和祭祀习俗的网络之中,并让她在这些民间陋习的网络中无挣扎的力量,从而展示小说结局的必然性,道出作品的批判意蕴。三、作品的艺术性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 、鲁迅
10、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 送灶的爆竹 ”,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 祝福 ”中充斥着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
11、,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 “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 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2) 、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
12、,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 ,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 大约的确死了 ”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 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
13、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 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 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3) 、鲁迅先生擅长用“ 画龙点睛 ”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
14、的品格。又如阿 Q 正传用阿 Q 被闲人们打了,说是“ 儿子打老子 ”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 便是第一人了” 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 Q 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 画龙点睛” 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4) 、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
15、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
16、头至尾就是写“ 我” 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 “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 “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 “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 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 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 阿Q 正传中的阿 Q 一无所有
17、,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 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 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5)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
18、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 之外,似乎缺少些 “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 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
19、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 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 ,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 ,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
20、。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4、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 和“文学“都有 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 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 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
21、思想 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 统社会有一套以“ 官本位 “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 ,要么是 “礼“和“理“ 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 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 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 化大厦,把“ 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 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
22、的文学,是的意义,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他的思想与文学、思想家和文学 家的鲁迅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 ,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 、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 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 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 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
23、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 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 “尊个性而张精神“, “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 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 )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 “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 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 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 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 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 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
24、位“和“礼“文化 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 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 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 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 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 、 “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
25、示 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 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 “立人“,就要进行思 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去蔽。鲁迅的三大精神:(1) 、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26、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 ,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 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 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2) 、鲁迅韧的战斗精神。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 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 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3) 、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
27、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 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 ,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 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 ,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 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 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是的,我们民族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鲁迅将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黄侯兴先生所说:“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
28、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更加振作起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尚可以有为的民族。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总的说来,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狱,由人变为非人,成为封建时代劳动妇女人生悲剧的缩影。我个人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扼杀和毁灭,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是人不在场的,更不用说什么人间的真情和觉悟。人本身是不同与动物的,但人的愚昧和邪念让人几乎成了与动物无疑的生物。我们生存不是为了追求更高意义的价值,而是仅仅为了生而活。我们的民族没有信仰和宗教情结,缺乏控制力和抑制力。所以善良的人更善良,邪恶的人更邪恶。参考文献1 鲁迅全集1、2、3、4、5、6、7 卷人民出版社1973 年2 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中国出版社1996 年。3 鲁迅的当代意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4 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 年 5 期,总第 126期)。5 鲁迅文化思想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6 文学运动史料选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年。8 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 ,(名作欣赏2001 年 5 期,总第 1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