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注册城市规划师一、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2011 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定于 10 月 22 日至 23 日举行。共设城市规划原理 、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 城市规划实务4 个科目。具体考试科目与时间为: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上午 9:00-11:30 城市规划原理10 月 22 日下午 2:00-4:30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上午 9:00-11:30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10 月 23 日 下午 2:00-5:00 城市规划实务考生应考时,应携带黑色墨水笔、2B 铅笔、橡皮、无声无文本编辑功能的计算器。二、本科目的基本情况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
2、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各位学员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原理在注册规划考试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必考科目,需要考生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其次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城市规划实务科目考题的考点就是对原理的考察,所以需要在单纯背诵的基础上,提高理解力,这有助于城市规划实务的通过率。
3、三、考试大纲全国城市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考试大纲 )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的基础文件,是考试命题、考前培训及编写培训教材和有关辅导材料的依据,也是应试人员必读的指导型文件。考试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了解、熟悉、掌握。这里我们根据考试大纲对该门课程的考试进行分析:要求“了解”的知识点占 12%,要求“熟悉”的知识点占 52%,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占 35%。知识点分布章节了解 熟悉 掌握 概率统计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 10 1 11%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5 5 10%2页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系 8 2 10%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 1
4、 1 2 4%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 4 13 21 36%第六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 4%第七章 城市详细规划 4 4 7%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 10 10%第九章 其他主要规划类型 2 2 2 5%第十章 城市规划实施 2 1 3%概率统计 13% 52% 35% 100%至于答题中的一些具体事项将在以下各章节的讲解中分别予以说明。四、考试题型城市规划原理此科目考试采取选择题型,其中单项选择考题数量为 70 题,多项选择题数量为 30题。1、 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一般考题由题干和 4 个备选项组成,答对得分,不选或答错都不得分。2、 多项选择题
5、:每题 2 分。一般多项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组成。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错选、多选、少选都不得分。答题采用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对应字母涂黑的方式。做好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需要学员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理解考试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五、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历年的考试题目中,考试内容虽然都有变化,但是考试的题型是固定的,对于考试题型的了解和解题方法的熟悉能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节省考试时间。本科目相对比较固定的题型有:1、判断正确、错误的题型解题方法:认真读题错误的选项往往是通过改变正确语句的某个字或某个词语得到的,所以要仔细阅读选项。并且还要注意题
6、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很多情况下找不到答案或者答错是因为题目要求选错误的,而考生却选择了正确的。2、考核关键词:核心、关键、本质、重点、必要、首要、最、根本、基础等解题方法:复习时看到这样的关键字,就要注意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往往是一句话或者仅仅是一个词语。3、考核关联内容的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解题方法:注意关联内容的异同,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特征进行区分记忆。4、考核概念、原则、特点、方法等3页解题方法:首先理解这些概念、原则、特点和方法,然后通过关键词记住原则、特点有哪些,并要注意具体的举例。5、考阶段、步骤等解题方法:首先记住各个阶段、步骤的顺序,然后理解和熟悉各个阶段、步骤包括的工
7、作内容和特点。6、考分类或组成解题方法:复习时不仅要注意分类和组成的内容,而且要注意分类和组成的标准。考试的时候要注意题干中是按照哪一类标准分类或者考查的是哪一种类别的组成,这样才不会选错;并且还要注意一下分类和组成的具体举例。7、考过渡性的段落等解题方法:在每章的开头或者小结的正文前,总有一些过度性的段落,有时候里面会包含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地方。8、考查书上的举例解题方法:复习时看到书上有具体的举例时,一定要熟悉相关的例子。六、本辅导班的特色近年来,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试题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性不断增强;二是试题的综合性增强;三是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
8、察。本辅导班将在紧扣考试大纲兼顾教材全面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教材中的重点并解析难点,使参加注册城市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应试人员通过在本班的学习能够对对城市规划原理有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解,掌握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的知识,了解一般性知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1、 从对比中紧抓考点对比新老大纲,对比前后两版考试用书,寻找增加与调整的内容。这些新增知识点在今年的考试中一般都会涉及,大家一定要重视新考点的复习应试。2、 从教材的编排中找突破点从上版教材到新版教材,根据大纲的要求在补充了大量内容的同时,对老内容也做了一些改动,比如:内容的精简、篇章结构的重组,思路框架的调整等。这些变
9、动可能带来的是试题的新视角,老问题的新出法。3、 从历年试题的分析中找基点试题的变化,形式上从单选到多选,深度上从大纲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到突破大纲4页要求,进入更深层次。我将会带领着各位学员掌握重要知识点集群的方方面面,弄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4、 从“掌握、熟悉、了解”的不同要求中找重点“了解”意味着对该内容的要求较浅,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少,基本内容的掌握就足够了;“熟悉”意味着仅掌握着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拓展还有很多需要了解,试题也会占到一定比重;“掌握”意味着只知道了这本书中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将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与要求均要掌握,
10、掌握还意味着这些内容占到试题的比重比较高。本课程将会根据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最新命题特点,结合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分析预测 2011 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命题趋势。对每个章节的讲解都将以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指定教材为基础,侧重于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并且,我们将通过精讲和精炼的形式对教材进行逐章、逐节、逐条、逐项的解析,能够有效地强化复习效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大纲要求:1、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 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 熟悉城镇化的含
11、义;7、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 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 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 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命题规律解读:1、 城市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在多选题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2、 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是个很好的命题点,应该正确掌握其联系的要素;5页3、 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中有何差异,是个很好的命题素材;4、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命题点,注意在此处出题;5、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点;
12、6、 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命题者较喜欢以此来命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 “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的功能
13、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
14、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二、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6页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若没有了乡村,城市的概念也就无意义了。(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城市各种资源的密集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古代拥有明确的空间限定,到现代成为一种功能性地域。西方国
15、家出现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一系列现象。现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劳动地域分工,城市传统的功能、社会、文化、景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4)城市具有系统性。城市的巨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城市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重叠、共同发挥作用的。三、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1、大都市区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实例: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16、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日本的都市圈。2、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练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3、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即为具有全球城市功能的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而不是以一般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地区。7页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项目 内容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
17、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联系类型 要素物质联系 公路网、铁路网、水网、生态相互联系经济联系 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人口移动联系 临时和永久性人口流动、通勤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信系统社会作用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宗教行为、社会团体相互作用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服务形式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政治、行政组织联系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相互依赖性、权利监督形式、行政区间交易
18、形式、非正式政治决策联系二、城市划分与建制体系1、城市聚落划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为定义城镇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城乡的划分,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但各国对城乡标准的制定基本离不开城镇的基本特征。因以下两个原因,很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限。(1) 因为乡村到城市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的甚至是交错的。这中间并不存在一个乡村消失和城市开始的明显标志点。(2) 城市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在空间上日趋广泛,在内容上日益复杂,使划分城乡界限又增加了难度。2、
19、我国城市建制体系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就制定了具体的市(镇)设置标准。我国的市镇设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8页(1) 聚集人口规模。目前将人口聚集规模超过 100 万的作为特大城市,50 万100 万的作为大城市,20 万50 万的作为中等城市,20 万以下的作为小城市。(2) 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是市镇设置中的重要考虑内容。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1) 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辖设区市(或自治区辖设区市) 、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
20、、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 ,25 个副省级市,280 余个地级市,370 余个县级市。(2) 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有自己的直辖区市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 。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三、我国城乡发展的总体现状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关系演变的基本历程(1)19491978 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农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提供廉价劳动力、提供土地资源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3)2005 年之后,城乡统筹、建设
21、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市结构“二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经达到 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值。(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市一直是我国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城乡资源流动单向化、不均衡现象明显。(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失衡的分配体制决定了失衡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9页3、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从中国经济社会
22、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体应该是政府;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1) 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2) 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3) 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与
23、发展规律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
24、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三个阶段。1、农业社会的城市。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于农业的发展。2、工业社会的城市。18 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3、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将以科学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10页趋于多元化,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三、城市空间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
25、因素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相关内容 对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影响(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3)经济与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发展
26、带来的营造技术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构建方式。(4)政策制度因素城市从产生到发展,每一过程无不与政策、制度有关影响到行政区划、投资区位、城镇化战略、城建政策、经济政策、城市规划以及权利干预等。第四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 “有形的城镇化” ,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