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90683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439 大小:9.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9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9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9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全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9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全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多媒体课件曹万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曹万生主编导论第一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先导期(1898-1916) 第一章 文学改良 第一节 传教士、留学生、翻译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之思想渊源 第二节 从经学启蒙到文学启蒙 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 第二章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诸文体之发端 第一节 “诗界革命”及近代诗歌之语言困境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与现代汉语小说之滥觞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与现代汉语散文创作之勃兴 第四节 王国维的“理论革命”与近代话剧之起伏 第二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期(1917-1927) 第三章文学革命与现代汉语文学成形,第

2、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道主义诸思潮 第二节文学革命与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第三节西方文艺思想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第四章 现代汉语文学文体之成形 第一节 杂感的“热风” 第二节 “尝试”的新诗 第三节 小说的“呐喊” 第四节 难产的话剧 第五章 纯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文学流派的产生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 第二节 创造社 第三节 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 第四节 其他文学社团及刊物 第六章 鲁迅(上)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阿Q正传 第四节 前期杂文与散文 第七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女神 第三节 历史剧 第八章 成形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叶绍钧的小

3、说 第二节 郁达夫的小说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小说 第四节 乡土文学及其小说创作 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群的小说,第九章 成形期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自由体诗 第二节 象征诗派与李金发 第三节 格律诗派 第四节 闻一多与徐志摩 第十章 成形期的散文与戏剧 第一节 朱自清和冰心的散文 第二节 周作人和郁达夫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成形期的话剧运动与创作 第三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期(19281949) 第十一章 成熟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左翼、右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20世纪 40年代国统区、解放区文艺运动与论争,第十二章 鲁迅

4、(下) 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 第三节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第四节 故事新编 第十三章 茅盾 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与文学道路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第五节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第十四章 巴金 第一节 巴金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憩园与寒夜 第四节 随想录,第十五章 老舍 第一节 老舍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月牙儿 第三节 骆驼祥子 第四节 四世同堂 第五节 茶馆 第十六章 李劼人 第一节 李劼人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第二节 死水微澜 第三节 李劼人其他小说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七章左翼作家小说 第一节左翼作家小说概貌 第二节 张天翼的小

5、说 第三节 沙汀的小说 第四节 艾芜的小说 第五节 丁玲的小说,第六节 叶紫等作家的小说 第七节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第八节 萧红的小说 第十八章 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边城与长河 第三节 短篇小说 第十九章 京派小说 第一节 京派 第二节 京派小说作家及其创作 第二十章 海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其他小说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二节 其他海派小说 第二十一章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 第一节 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概貌 第二节 张爱玲,第三节 钱锺书 第四节 路翎与师陀的小说 第五节 徐訏与无名氏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 第一节 赵树理 第二节 解

6、放区的其他小说 第二十三章 现代派诗歌与其他诗歌 第一节 左翼诗与乡土诗 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 第三节 戴望舒与卞之琳 第四节 何其芳与其他诗人 第二十四章 四十年代的诗歌分野 第一节 艾青 第二节 七月派诗 第三节 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四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诗与国统区的政治讽刺诗,第二十五章 成熟期的散文创作第一节 散文创作 第二节 杂文创作 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发展第二十六章 曹禺 第一节 曹禺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 雷雨 第三节 日出和原野 第四节 北京人 第二十七章成熟期的戏剧与电影 第一节左翼戏剧运动与夏衍的话剧 第二节田汉的话剧创作 第三节陈白尘的话剧创作 第四节 吴祖光与其他喜剧创作 第五节

7、国统区其他话剧创作 第六节 解放区的戏剧,第七节 20世纪上半叶电影文学 第四编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期(19491976 ) 第二十八章 制度、组织与话语领导 第一节 文学的组织与生产 第二节 会议与运动 第三节 批评与传媒 第四节 “两结合” 第五节 “双百方针”与人性论、现实主义深化 第六节 从大辩论到纪要 第七节 “造神”文艺 第二十九章 红色历史文学的高潮 第一节 红色历史文学的出现与审美规范的形成 第二节 红色历史起源的建构:红旗谱 第三节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第四节 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模式:从保卫延安到红日,第五节 红色传奇与大众化追求:林海雪原 第六节 红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叙事

8、:青春之歌与三家巷第七节 短篇中的红色历史叙事 第三十章 现实的典型叙事第一节 山药蛋派 第三节 周立波与其他乡村叙事 第四节 都市叙事与英雄 第三十一章红色颂歌 第一节 郭小川、贺敬之诗歌及政治抒情诗 第二节 其他诗歌 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三十二章 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影视 第一节 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电影文学 第三十三章 人文性的早春气候,第一节 反官僚主义的创作 第二节 人性与婚恋 第三节 新诗的暗流 第三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第一节 食指与“白洋淀诗群” 第二节 黄翔和“贵州诗人群” 第三节 成都“野草”诗歌群体 第四节 手抄本小说 第五编中国现

9、代文学繁荣期(1976-1989) 第三十五章 繁荣期文学运动、理论批评与创作主潮 第一节 文学运动、理论与论争 第二节 创作思潮的变化 第三十六章 1985年以前的小说 第一节 伤痕小说 第二节 反思小说 第三节 改革小说,第四节 都市小说的兴起 第五节 乡土叙事的多种追求 第六节 历史与军旅小说 第七节 知青小说 第三十七章1985年以后的小说 第一节寻根小说 第二节 现代派小说 第三节先锋小说 第四节 莫言的小说 第五节 贾平凹的小说 第六节 王安忆的小说 第三十八章 朦胧诗运动 第一节 朦胧诗、“三个崛起”与当代诗歌革命 第二节 舒婷与北岛的诗 第三节 顾城等人的诗 第四节 其他诗人的

10、诗与流行歌词,第三十九章 后朦胧诗运动 第一节 第三代诗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 第三节 翟永明与海子等人的诗和流行歌词 第四十章 繁荣期的散文和报告文学 第一节 散文创作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热潮 第四十一章话剧的复兴、试验与衰落 第一节 话剧的复兴 第二节 苏叔阳等人的话剧 第三节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第四节沙叶新的话剧 第四十二章 繁荣期的影视文学 第一节 电影的变革 第二节 电视与文学,第六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多元期(19892009) 第四十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文学论争与创作思潮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文艺论争 第二节 创作思潮 第四十四章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

11、90年代的文化语境及小说创作潮流的变化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小说 第四节新生代小说 第五节女性主义小说 第六节 王朔与余华 第七节 白鹿原等长篇小说 第八节通俗文学的泛滥 第四十五章 90年代诗歌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诗歌总貌及评价 第二节 王家新等“知识分子写作”,第三节 于坚等“民间写作” 第四节 “身体写作”及其他诗歌创作 第五节 流行歌词创作 第四十六章 90年代散文、戏剧、影视 第一节 90年代散文 第二节 90年代戏剧 第三节 90年代影视第四十七章 21世纪文学 第一节 21世纪小说创作概貌与中短篇小说 第二节 21世纪长篇小说 第三节 21世纪散文与戏剧

12、第四节 21世纪诗歌 第五节 21世纪影视 第六节 网络文学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第一节 台湾文学思潮发展与小说 第二节 台湾的诗歌和散文 第三节 台湾的戏剧与电影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 第一节 香港文学思潮发展与文学概貌 第二节 香港代表作家 第三节 澳门文学概况 第五十章 旅外华人现代汉语文学 第一节 旅外华人现代汉语小说 第二节 旅外华人现代汉语散文 第三节 旅外华人现代汉语诗歌,第三十五章 繁荣期文学运动、理论批评与创作主潮,第一节 文学运动、理论与论争 一、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确立为新时期文艺的基本方向和政策。大会的

13、召开,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中国文联及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在内的全国性各专业文艺协会全面恢复活动。,二、评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中国文学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体上看,短篇小说有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则有“茅盾文学奖”,历史长篇小说有“姚雪垠奖”,电影剧本有“夏衍电影文学奖”,话剧领域有“曹禺奖”,京味儿小说有“老舍文学奖”,还有囊括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评论理论及文学翻译多项内容的“鲁迅文学奖”等。 评奖形式有五种:中国作家协会设立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省级设立的如山西的赵树理文学奖等;由已故作家命名的奖项,如冰心散文奖、郭沫若散文奖、徐

14、迟报告文学奖等;由媒体设立的文学奖,如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主办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出资举办的奖项。,三、文学研究方法论讨论及其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文学研究“方法热”勃然兴起。 “方法热”兴起的原因:借方法论对价值观进行冲击,老化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与文学创作新现象的推动,国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新方法”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西方现代以来流行的各种理论批评流派的方法,如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理论、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叙述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第二,引进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如突变论、全息学、模糊集合论、模糊逻辑学等。第三,运用系统科

15、学的诸种方法,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意义:其一肯定了方法论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二认识到文学研究方法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方法构成的综合体系。其三肯定了以“三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对于调整或改变思维方式,促使文学研究方法变革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但在方法论的讨论中要警惕科学主义的倾向 。,四、人道主义与主体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道主义问题再次成为文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持续的争论。辨明人道主义的内涵和思想实质,是新时期理论批评界接纳人道主义的起始点。人道主义讨论中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性质问题,其中包括人道主义是否仅仅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16、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这两个理论问题。,1983年1月,文艺报、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在北京召开新时期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学术讨论会。1983年3月,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大会,周扬提交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文,肯定人道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功绩和提倡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必要,并认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仍然存在异化问题。胡乔木于1984年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不点名地对周扬、王若水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并正面阐明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系列看法。 1986年,高尔泰在人道主义当代争论的备忘录中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在辨析了诸如“人”、“人

17、道主义”、“自由”等概念后,再次回答了“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问题,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提法。,自1985年始,刘再复先后发表了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和论文学的主体性两文,纲要式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以人为主体作为文学的思维中心的理论。两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85、1986年间,主要有三次大的讨论,分别是上海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以及广东当代文坛报组织的讨论。 经过这场争论,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某些漏洞和弱点得到修正和完善。同时也激发了一些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具有一定

18、人文主义色彩的主体性文学批评。,五、存在主义的传播与影响 存在主义曾两度东渐,一次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另一次则是新时期的80 年代,形成了“萨特热”、“存在主义热”。 存在主义相关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早在1980年前就开始了。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存在主义美学概念成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新资源。 如果说人道主义是1985年前文学的价值观,那么,存在主义就是其后中国文学基本的价值观之一。在经历了80年代的“萨特热”和“存在主义热”之后,存在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实践路向之一。,六、现代主义的传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再度进入中国,并对1978 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

19、响。 新时期突破现代派这个禁区的最初酝酿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如卞之琳 、袁可嘉 、柳鸣九 等。随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各种理论与作品相继得以译介和引进。 如西方文论选(包括19世纪部分现代派作家的文论)、现代西方文论选,“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等。,第二节 创作思潮的变化,一、从神的膜拜到人的讴歌:人道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人道主义被当作“修正主义者”鼓吹的“资产阶级人性论”而受到批判 。只强调阶级斗争没有“爱”,只有阶级共性而缺乏共同人性、人情,将人无限拔高乃至“道德化”、“神圣化”,拒绝人的世俗性、日常性,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普遍倾向。

20、 新时期人性、人道主义重新崛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迫切地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成为痛定思痛之后的必然选择。,“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浪潮。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以及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了“伤痕文学”最初的代表性作品 。随着作家们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反思逐渐走向深入,控诉与感伤开始延伸到对中国当代社会心理,甚至整个民族文化、心理历史的思考。“反思文学”正是在这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产生的。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是这一思潮中的代表性作品。,二、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存在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初和

21、“文化大革命”中开始觉醒的年轻一代创作中体现出存在主义主题 。如黄翔的独唱、野兽,赵振开的波动 等。“朦胧诗人”中的部分诗作延续了对存在主义主题的探索。典型的如顾城的远和近。 80年代中期 ,知识分子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开始在存在主义中找到了个人精神的“家园”。而在这部分知识分子中,又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两支:追问终极存在的一支和关注当下生存的一支。追问终极存在这一支可以分为两维:(一)诗歌方面以海子为代表。小说方面,以残雪为发端 。(二)坚守启蒙主义立场和对人的关怀的存在主义。以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北村的施洗的河等为代表。,思考当下生存的一支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22、兴起的新写实派为代表。崛起于9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群对这一派的小说风格有所继承。诗歌方面以“后朦胧”诗为代表。他们打出“反精英”、“反崇高化”的旗号,对启蒙主义所代表的文化理想与原则施以嘲弄,刻意平民化、庸众化,也表现出某种存在主义倾向。,三、从美的人到丑的人:现代主义 “文化大革命”后文学的现代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的青年诗人食指和以芒克、多多等人为主的“白洋淀诗群”。 1978年,以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以理性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反思、审视荒诞处境中人的命运与存在、人的精神价值、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抗争与呼号,以及关于灵魂的自我拷问和自我拯救等问题。中国新时期文

23、学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由此正式拉开序幕。,与此同时,王蒙、茹志鹃和宗璞的带有意识流和荒诞色彩的小说也在进行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实践尤其值得关注。这批小说作家曾因显现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反文化”、“嬉皮士”相似的精神气质,而被称为中国“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诗歌方面,第三代诗人无论在精神气质还是艺术观念上,都与自刘索拉等为发端的现代派小说不谋而合。 高行健等人进行的实验话剧,如早期的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和后期的野人(1985)、彼岸(1986)等也都在现代主义主题上

24、作了有益探索。,第三十六章1985年以前的小说第一节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小说第一股巨大的浪潮,伤痕小说率先打破“文化大革命”后小说界的短暂沉寂。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8月文汇报推出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这两个短篇小说引发全国性的关于“暴露”问题的大讨论,从而带动1977年至1979年创作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小说因正面暴露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严重不幸以及在人民的心灵深处留下的难以弥消的创伤而得名。代表性的作品还有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宗璞我是谁、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陈

25、国凯我应该怎么办、郑义枫等。,意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伤痕小说彻底否定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宣泄了人们压抑已久的义愤,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最大祸患在于对人们心灵的戕害,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伤痕小说立足现实,以批判的眼光大胆地触及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中回避的个人命运、情感创伤等人性、人情问题,使作品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缺陷伤痕小说艺术上略显粗糙,作品因急于宣泄情感,惨剧鲜血淋漓,缺乏必要的提炼和理性的反思,存在简单化、概念化、表层化的缺陷。,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 著有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 、如意、立体交叉桥 等

26、中短篇小说;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等纪实小说 以及钟鼓楼、 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等长篇小说。,班主任以班主任张俊石的眼光审视了“文化大革命”中心灵扭曲、变形的中学生。愚昧无知的“小流氓”宋宝琦是作为“外伤”青年出现的,他什么书都不读,有斑斑劣迹和犯罪前科,通过这个人物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兽道”的罪恶。 作为宋宝琦的对立面谢惠敏,一个“心地单纯、品学兼优”的团支部书记,她的幼稚和无知与品行低下的宋宝琦有着惊人的一致,特别是她那僵化和偏执的思想行为,证明她是一个轻信盲从、不辨是非的另类畸形儿,通过她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神道”的遗祸。,从维熙(1933),河北玉田人。以劳改

27、和监狱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墙下的红玉兰、燃烧的记忆、第十个弹孔、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等小说,被人称为“大墙文学”。由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作者把复杂的政治历史问题处理成文学上的忠与奸、道德上的善与恶、人性上的美与丑。尽管这些小说矛盾冲突剧烈,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但是陷入简单化、概念化的怪圈。,第二节反思小说,反思小说把触角伸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重新思考这段历史及其悲剧。1979年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和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是较早反思极左历史的作品。随后出现的作品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张

28、贤亮灵与肉,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方之内奸,李国文月食,王蒙蝴蝶,张弦记忆,韦君宜洗礼等。反思小说的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它延续的时间较长。,意义与缺陷与伤痕小说相比,反思小说观照社会的视角更加多样化,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情感、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得到揭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作者本人对历史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艺术上,由于表现手法的日趋多样化,人物刻画更加丰满,情节设置、细节安排更加合理,对人道主义的思索也更加深入。,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通过一系列天灾人祸和一场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 控诉了当时官方推行的非人性的极左政治路线。,张贤亮(1936),祖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发表邢老汉和狗

29、的故事、灵与肉、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早安,朋友等短、中、长篇小说。,真正给张贤亮带来知名度并引起争议的作品是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这几篇小说讲述的是过去的苦难生活和永不泯灭的创伤性心灵历程,其中渗透了作者自身性体验。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极度困厄的知识分子,在被流放、被劳改的处境中,他们遇到了生活方式、情感方式都近于“原始”的劳动女性。这些劳动女性不仅解除了他们的“双重饥饿”,而且以古朴、坚韧、达观的性格赋予落难知识分子超越苦难和自我救赎的非凡力量。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资本论的启悟、劳动女性的感召,成

30、为张贤亮作品的基本结构。其中自我内省是主线,在与劳动女性的关系中推动了自我内省;读资本论以及反省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使主人公进行自我的思想批判。所以张贤亮的小说不是再现苦难,而是如何从苦难中实现自我超越。,李国文(1930),祖籍江苏盐城,生于上海。新时期李国文延续自己审视社会的独特方式,冷静地描述人物挫折多变的命运,并把对历史的反思融入其中。短篇小说月食和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反思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提出干部接班人的问题。这些小说的历史跨度较大,往往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线,采取意识流或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结构全篇。,第三节改革小说,改革开放的潮流刚刚涌动,作家们就将目光敏锐地

31、转向改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或冷静的理性去关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巨变。一时间,改革小说风起云涌。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的“开拓者”形象。张洁沉重的翅膀、张锲改革者、柯云路新星和三千万,以及水运宪祸起萧墙,都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生活。与此相应,反映农村改革的小说也异彩纷呈,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周克芹山月不知心里事,张贤亮龙种等都反映改革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阵痛,从而暴露了传统落后的文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巨大障碍。,蒋子龙(1941),河北沧县人。1976年发表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1979

32、年发表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开启“改革小说”的先河,并贡献一大批作品。小说有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锅碗瓢盆交响曲、拜年、蛇神等。,“开拓者”形象蒋子龙的小说塑造了乔光朴、车篷宽、高盛五、解净、应丰、宫开宇、武耕新等一系列改革者、开拓者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是知难而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是新时期工业领域的改革者形象。他勇挑重任,主动到老大难的电机厂任厂长。面对积弊如山、问题成堆的工厂,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魄力,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工厂走上正轨。蒋子龙创作特征蒋子龙的小说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风格粗犷雄劲 ;但因作者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对待

33、复杂的社会改革问题,导致小说模式化,人物也过于理想化 。,第四节 都市小说的兴起,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195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荣誉,同年发表小巷深处。小说集还有二遇周泰 、 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和长篇小说人之窝。苏州的园林、石板小巷、大桥小桥、奇巧的假山、吴越遗迹、风味小吃,这些苏州生活特有的地域风俗成为陆文夫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小巷文学”。,小贩世家中的朱源达,挑着馄饨走街串巷好几年,从顾客手中接过钱,同时又把快乐和乡情连同馄饨送给顾客,然而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使他由一个“调皮与快乐的小伙子被折腾成小老头”。“文化大革命”后朱源达彻底放弃卖馄

34、饨的主业,而去看大门。小说揭示了极左政治给人造成的沉重心理负担。 美食家塑造了文学史上的食客形象朱自治。他出身资本家,旧时代靠祖上的家业坐着黄包车去赶吃;时代变了,他只能徒步去找吃,寻求吃出点意思来。“文化大革命”后,他竟然由一个浑浑噩噩的吃客变成“美食家”。作者通过朱自治由精吃到粗吃再到堂而皇之的大吃,折射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饮食文化的兴衰。,张洁(1937),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1978年发表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品集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和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张洁的创作始终以独特的女性

35、视角审视中国当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生存的全部痛苦和困境。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触及婚姻、爱情和伦理道德关系之间的思考,回答了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这一尖锐而沉重的问题。 方舟以特有的勇敢和真诚展示了女性心灵世界的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就在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这种觉醒意识不为外部世界理解和接受。荆华、梁倩和柳泉不得不以一个女人所能付出的全部牺牲来换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有的权利 。到了祖母绿,方舟中的批判性已被达观的人生态度所取代,曾令儿 在失去爱人和儿子后,怀着一种沉静的心情回视过去,有一种大苦大难后获得的大彻大悟。 从钟雨、荆华、梁倩到曾令儿,张洁为我们提供了女性世界的迷茫、困

36、惑、思考和觉醒,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女性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当然由于作家的过分偏激,导致作品在表现生活、评价人物时不免有失分寸。,张辛欣(1953),原籍山东,生于江苏南京。1980年发表我在哪儿错过了你?,1981年发表在同一地平线上,引起文坛注目。主要作品有张辛欣小说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封片连等。,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涉及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悖论:追求人格的独立、事业的发展与遵循传统家庭、婚姻义务的冲突。表面看来,作为夫妻的男画家与女导演处于“同一地平线上”,而女主人公深刻感受到不平等:如果执著地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就会淡化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而不被接受;如果只扮演贤妻良母的形象,就会因失去与

37、丈夫“在事业上、精神上的对话”而被抛弃。小说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张抗抗(1950),祖籍广东,生于浙江杭州。主要有小说集夏、塔、红罂粟、陀螺夏、永不忏悔、张抗抗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情爱画廊等。,小说爱的权利控诉“文化大革命”剥夺人的正当权利,呼唤人性的复苏。淡淡的晨雾通过一个家庭的破碎和重聚,揭示20世纪70年代末的思想冲突,其核心是“人的问题”。北极光中陆芩芩对曾储的选择,既是对爱的选择,也是对人生价值的选择。隐形伴侣通过北大荒知青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探讨人性的结构。张抗抗的小说善于塑造理想化的人物,笔触细腻,富有激情;但把人性结构视为善恶的二元对立,不免简单化。,铁凝(1

38、957),生于北京。主要有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红屋顶、麦秸垛、对面和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等。,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清新秀润的笔法写了载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山里的台儿沟,给山里的姑娘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憧憬。主人公香雪用鸡蛋换回朝思暮想的自动铅笔盒,反映了作者以清纯的心灵拥抱生活的乐观精神。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塑造16岁的中学生安然,展现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新时期的激变,张扬了率真个性的童真。 1984年以后,铁凝的小说进入新一轮的探索。麦秸垛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创作成果。玫瑰门是铁凝长篇小说的处女作。小说通过司绮纹的人生遭际,反映北京“响勺胡同”半个世纪的历史变

39、迁,揭露了人性的扭曲、虚伪和变态。大浴女描写女主人公尹小跳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 ,细切而精微地透视一个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她的经历与感触,重新审视扣问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示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以谐和的内在矛盾。,谌容(1936),原名谌德容。1980年发表成名作人到中年,已出版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真真假假、永远是春天、赞歌、太子村的秘密、懒得离婚、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等。90年代又推出长篇小说人到老年和死河。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采用意识流动、交错的手法,通过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尖锐深刻地提出知识人才不受重视的问题以及解决中年

40、知识分子问题的紧迫性。,冯骥才(1942),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爱之上、意大利小提琴、雾中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关注天津市民的民风民俗,他的中篇小说神鞭、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以怪诞的形式展现清末民初天津卫的世相人情时,也揭示了隐藏在事后的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束缚和制约,使小说在通俗性和传奇性中渗透深刻的文化反思。,邓友梅(1931),祖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在悬崖上引起读者注意。小说集有京城内外、烟壶、那五、邓友梅短篇小说选、邓友梅中篇小说选等。邓友梅以描写市井生活和市民文化见长,他的“民俗学风味小说”,如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索七的后人、“四海居”轶话等,在写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时,也穿插对民族礼节、民俗风情的细致刻画,使人生视角、历史感悟和民族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透露出地道的“京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