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91409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由外向内,脑和脊髓表面包有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被膜,具有支持、固定、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脊髓的被膜,硬脊膜: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上附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在第2骶椎水平向下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骨。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腔进行硬膜外麻醉。硬膜下隙: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脊髓蛛网膜:位于硬脊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半透明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

2、脊膜之间的腔隙,内有网状相连的结缔组织小梁,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称之,无脊髓,只有马尾。,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薄而富有血管,伸入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呈三角形齿状样结构,三角形突起的尖端附着于硬脊膜,起固定脊髓的作用,约21对,常作为椎管内手术时识别脊神经前、后根的标志。,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内、外两层合成。外层:颅骨内骨膜内层:坚厚,脑的被膜:,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硬脑膜血管受损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与颅底部颅骨结合紧密,

3、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一并撕裂,致脑脊液外漏。,大脑镰:镰刀形,伸入两大脑半球之间的大脑纵裂内。小脑幕:新月形幕帐状,伸入小脑和大脑半球枕叶之间,后外侧缘附于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切迹)。小脑镰: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鞍膈:蝶鞍上方,水平位张于鞍背上缘和鞍结节之间。,硬脑膜形成物:,硬脑膜窦:某些部位的硬脑膜两层分开,形成腔隙,内面衬以内皮细胞形成。窦内无瓣膜,壁内无平滑肌,不能收缩,难以止血。,A.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缘。B.下矢状窦:大脑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C.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D.窦汇:由左、右横窦、上矢状窦

4、及直窦共同汇合而成。,E.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外缘附着处的枕骨横沟内,连于窦汇和乙状窦之间。F.乙状窦:成对,乙状沟内,是横窦的延续,于颈静脉孔处出颅延续为颈内静脉。,内侧壁内有颈内动脉及展神经通过; 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及上颌神经通过。,G.海绵窦:蝶鞍两侧,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H.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分别将海绵窦内的血液引入横窦和颈内静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硬膜下隙: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之为蛛网膜下池。小脑延脑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上池。,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之。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脉络组织: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脉络丛: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而形成,是产生脑脊液的结构。,See you next ti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