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建安文学之三曹.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91758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建安文学之三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6.1建安文学之三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6.1建安文学之三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6.1建安文学之三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6.1建安文学之三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汉建安元年,196年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短短的37年,我国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末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末的政治大一统政权和附着在其上的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异端思想崛起,文人思想获得解放,开始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追求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建安文学”前后达50余年。 其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的阶段之一。,宗白华的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2、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是“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一、建安风骨,“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前后达50余年。在现象层面悲叹人生短暂在本质层面忧虑时世离乱在理想层面渴望建功立业,背景:,刘师培评价“建安风骨”,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 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

3、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刘师培评价“建安风骨”,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心雕龙时序的评价,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唐代陈子昂称之为“汉魏风骨”,李白赋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南宋严羽称之为“建安风骨”

4、。,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风骨”一语,初由刘勰提出并加以阐述:,“风”作品的生命力,感染人的精神力量“骨”作品的表现力,语言准确简练明晰,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意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刘勰,直面现实忧患意识 进取精神,笔调明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内容:,艺术:,特点:,激昂奋发,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

5、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建安风骨的形成,与“三曹”密切相关。 曹氏父子不单是当时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俊豪。他们雅好文学,广招人才,促成了当时文人创作的兴盛。 曹操引领风气 曹丕理论总结 曹植灵魂人物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二、“三曹”,曹操(155220),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1、曹操,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 昌。 十三年(208

6、),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歌,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

7、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短歌行的总结,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

8、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统一天下。 八句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背景,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州郡将领於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春,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打算,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互相残杀,以次扩充自己的实力。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实为题材。作者曹操对联军的自相残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百姓遭受战祸

9、的悲惨景象,作了真实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疾苦表示了同情。,评赏,这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好诗。他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很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群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

10、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以豪壮的笔调,写苍茫的大海,宏大的气象。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借写山水之景寄寓怀抱,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生命有限,理想壮志无限。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主观的“养怡”,可以长寿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风格特点:,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11、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2、曹丕,生平:,(187226)字子桓,世称魏文帝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 刘勰文心雕龙,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一)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曹丕的诗歌,宴游诗: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 言志诗:黎阳作诗爱情诗 :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12、 、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作品1:,燕歌行(其一),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

13、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不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惧于饥寒,富贵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典论论文(节选),曹植(192232),字子建,才华横益,但恃才傲物,任性而行。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迫害,饱受萁豆相煎之苦,最终抑郁而死,世称陈思王。 建安之杰,3、曹植,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

14、植曰:“汝倩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曹植的诗歌,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80余首,有曹子

15、健集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彪等;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如美女篇、七哀诗等;三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四是游仙诗。,艺术特征: 抒情性增强,个性更鲜明 结构更讲究,发端很精警 更注重技巧,对偶并炼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的贡献,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2、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 3、善为警句,工于

16、起调,在运用比喻、对偶、炼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刘勰文心雕龙,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

17、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写作背景,送应氏共两首,是曹植早期的代表作。应氏指应玚,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十六年(211)初,草植被封为平原侯,应玚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间,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应玚作为曹操的属僚,也当随同在军。这次西征从邺城出发,取道洛阳,并曾在那里做过短暂的停留。大约到达洛阳未多久,应玚奉命为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 留守在邺的五官中郎将曹丕,曹植在送行之际,便写下了这首表达别离友人的情意。,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

18、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沈德潜:极工起调方东树:此篇奇警,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罗家得雀喜”二语,偷势设色,尤妙在平叙中入转一结,悠然如春风之微歇。,三、建安七子,“七子”之说,盖出曹丕典论论文: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五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其中成就是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王粲七哀诗3首是其代表作。登楼赋抒写了思乡怀土之情。 刘桢与王粲齐名 。赠从弟3首是他的代表作。陈琳、阮瑀以章表书檄闻名于时。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