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9185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摘要】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纷纷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力改革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全球治理化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理念成为主流观念。文章从治理的视角对高校思政课教改提出了创新性改革建议,主张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考评等几方面融入治理观,开辟全新教改之路。 【关键词】治理理念;高校思政课教改;创新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冲突公共事件的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15ZZD001) 。 高校思政课全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2016 年又增加了军事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始终高度重视,从2005 年至今,教育部和中宣部多次联合发文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全面部署与专项指导,以期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质量,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一、高校思政课教改现实而重大的意义 (一)切实实现高校思政课设置的本质目标 不同的阶段,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具体目标表述不同,但其本质目标都在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高校思政课教改,激发思政课的内在活力,使其脱离表面的教条模式和机械的灌输模式

3、,为学生内心真正接受并内化,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才能切实实现其设置的本质目标。 (二)有助于顺利实现“十三五”相关目标 2016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力求“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国民素质的提高应着重从国民教育抓起,而高校思政课设置的初衷正在于此。因此,要改革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在达

4、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推动“十三五”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体现高校愿景与使命 目前思政课教学的弊端使其无法切实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更多流于形式主义而不被重视,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激发思政课内在活力,调动思政课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兴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使其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与此同时,也体现了高校为社会输送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愿景和使命。 (四)为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储备人才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5、现代化。治理是一种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模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主力军,自然必不可少。参与有效性的前提在于主体的主观意愿性及其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性。通过大学期间对思政课系统地学习,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接纳,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历程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心力,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剖析 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宽泛模糊,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教学中存在淡化、虚化、僵化、形式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等诸多问题1,出现了教育者觉得“有心无力” ,学生觉得“无趣、无味、无情”的情况,严重影

6、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导致政策条件保障未能落实到位 “思政课作为一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其重要性与实用性远不如专业课程。 ”这种观念存在于上至地方政府、校方领导,下至教师、学生的思想中。因此,各方主体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各种人、财、物资源的配套措施都未切实落实到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打击了教师教学与教改积极性 目前的高校教学考评体系中,思政课所占比例极少,仍然以专业课为主导。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思政课教学质量优劣,反响如何,对教师年终评奖评优远不如专业课程影响重大,这自然影响教师

7、教学与教改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而忽略了思政课教学与教改。 (三)教师队伍建设进程迟缓,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 高校缺乏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从表面看,思政课教学内容浅显易懂,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貌似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但在教学中,如果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知识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感,?乐赜跋旖萄?效果。 (四)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维体系和个性特征 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是“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灌输本位” ,教学模式也以此为指导采取宣

8、讲式教学。90 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情感丰富,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他们每天被大量国内外信息包围,很容易吸纳社会思潮中的碎片观点特别是一些反映社会实际和进行社会批判的观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使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增强。此时教师如果仍旧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只会增强其反感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五)大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理念缺乏,削弱了教学效果 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的推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成为指导中国全面改革的理念。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各主体内在活力,单独

9、依靠学校和教师支撑课程必然是势单力薄,力量不足。而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校方对思政课不够重视或者出于节省成本,减少麻烦的考虑,缺乏整合社会资源的理念,仍然由校方单打独斗,必会削弱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治理观与高校思政教改的关系 从以上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依靠校方单方面力量无法有效推进思政课教改。因此,可借鉴治理理念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改实现创新。 “治理”概念首次出现在世界银行 1989 年发表的南撒哈拉沙漠:从危机走向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用于分析和解释这一地区经济成功国家的核心概念和原因。此后,治理理念陆续被一些主要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接受,用来理解和分析在解决具体社会

10、经济发展问题中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说治理理念成为我国改革“破冰”的有效理念和手段。学校犹如一个小型社会,在教学改革中,同样可以借鉴治理理念扫除改革障碍,推动改革顺利前行。 法国政治学教授让-皮埃尔? 戈丹所著何谓治理一书中将治理定义为“各社会行为体之间进行水平的、平等的和和平的?判模式” 。转型期,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推进,大量外来文化通过网络媒体传入中国,大学生则是接受此类文化最多最快的群体。而外来文化中许多与思政课所宣讲的内容并不一致,甚至相矛盾。一再

11、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已无法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必须依靠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使当代高校学生真正接受教学内容,内化知识,外在践行。 如同社会治理一般,政府已然不是唯一主体,必须连同公民、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管理国家社会公民事务。而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甚至用人单位等都应作为有效参与主体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协同努力。 四、将治理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建议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单边主导-双方参与-多主体协同 思政课在高校设置伊始,就与众多文科类课程一样,采取了以书本为依托,以课堂教师教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也大都用传统的书面试题考查学生对理

12、论知识的掌握,无区别化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必然削弱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意识到问题所在,近年来,国家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鼓励倡导全国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探索多样化思政教学模式。如复旦大学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则推动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 ,研究型+互动型 “两翼齐飞”的教改模式。 从各方的思政课教改实践可以看出,教改的方向和目标在于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由传统单边学校主导教学向教师学生双方互动模式转变。这是一种教学的进步。但在

13、多元信息化时代,这样的转变仍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教改理念需要前进一大步。而治理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那就是多主体协同的思政课教改模式。所谓多主体协同,就是包括学校、教师、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家长及学生在内的主体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二)教学目标的科学化明确、难度适中及多方参与制定 国家设置思政课的初衷和目标很明确,根本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始终秉持这一根本目标。在管理学中,目标有三层含义,分别是愿景、使命和具体目标,国家提出的是宏观愿景和使命,作为实施主体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目标才能切实达成。具体目标必须明确,难度适

14、中,所有涉及方均参与目标制定才能对参与者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政课确定教学目标时,除校方外,作为接受课业的学生,作为对儿女怀抱期望的学生家长,作为以后接受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都应对教学目标提出自己的建议。校方可通过座谈会、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各方对教学目标的想法,如学生希望从思政课程中得到哪些收获,家长的教育理念及希望高校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何种人才,大部分企事业希望通过思政课培养出怎样价值观符合其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的员工。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传授课堂教学的内容,转换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 要在大学思政课堂上重燃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

15、学目标,可以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实用主义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自我建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硬“灌输” ,而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从这些知识和经验中产生出新的内容和意义。同时,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进行知识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及促进者,学生则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代表人物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将这看成是“强行注入成年人研究成果的教育” 。杜威主张“生活即教育” “在做中学

16、”的教育理念。他主张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认为教育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相同,包括:第一,学生需要一个真实经验的情景;第二,从这个情景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学生尽可能利用各种知识和资料,以分析这个问题;第四,学生逐步列出各种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给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想法的机会。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顺应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特征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首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充分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创新性传授课堂教学的内容,转换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抽象走向具象,从校园走向社会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剔除了以往思政课的枯燥,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思政课内在活力,重燃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双重兴趣,切实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目标。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式的多样性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不同?群? 和特性维度,是难以通过简单的卷面考试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必须要通过更为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