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产后母体的变化与恢复,孕妇产后的变化,生殖系统的变化腹壁的变化乳房的变化血液、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的变化,1、子宫的变化2、输卵管、卵巢的变化3、外阴、阴道的变化4、盆底肌肉筋膜的变化,子宫体的恢复 子宫内膜的再生 宫颈的变化 子宫韧带的变化,由于妊娠时腹壁肌肉长期受到妊娠子宫膨胀的影响,使肌纤维增生,腹部弹力纤维破裂,以致在分娩后腹壁呈松弛状,腹壁出现妊娠纹。产后腹下区正中线的色素逐渐消退,紫红色妊娠纹变为白色。腹壁的紧张度可在产后68周恢复正常,部分产妇腹壁过度扩张,则可引起永久性的腹直肌分离。腹壁肌张力的恢复与产后腹肌锻炼、产次及营养有关。腹直肌腱呈不同程度分离,因此产后过早从
2、事体力劳动,营养不良,生育过多、过密,腹直肌腱分离愈明显。适当营养和产后运动可恢复或接近未孕前状态。,1.循环系统的变化妊娠期间,胎儿的血液是由母体供应的,为此,母亲的血容量随着胎儿的长大而增加,产后一般需要36周,才能完全恢复到孕前水平。但是产后23天内,大量血液由子宫进入体循环,以及在孕期过多的组织间的血液重吸收,使血容量上升。特别是在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这对原来患有心脏疾病的产妇不利,一定要多加关照,加强护理和监测,以防意外。2.消化系统的变化产后腹腔压力降低,横膈肌恢复原来状态。孕期主要为胸式呼吸,产后转为腹-胸式呼吸。产褥期内,胃、小肠、大肠从原被挤压状态,恢复至正常位置和
3、功能;胆囊容易向十二指肠排出胆汁,消化功能逐渐正常,但由于腹部压力降低,常有便秘现象。3.泌尿系统的变化怀孕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了盆腔内的脏器,导致输尿管、肾盂积水,一般在产后46周才能恢复。这是产褥期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内在因素。临产时胎儿先露部位对膀胱形成压迫,所以在临产前一定要将尿排除干净。但产程较长,造成膀胱三角区充血、水肿及黏膜出血,严重者可阻塞尿道而形成尿潴留,虽然这种情况少见,但应引起重视。常见的是产后腹壁松弛,膀胱肌张力减低,对内部张力增加不敏感;再加上分娩时胎头先露部分的压迫, 膀胱肌肉收缩功能受到障碍,或尿道、尿道外口、阴道、会阴创伤疼痛,会反射性地使膀胱括约肌痉挛等。这一
4、切便增加了排尿困难,甚至不能自解,需要导尿。但是,导尿又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大量水分,均在产后数天内经肾脏、汗腺排出体外,因此产后会尿多、汗多。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足为奇。4.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分娩后产妇内分泌系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内雌激素、孕激素迅速下降,到第七天时甚至可降到低于正常月经期水平。哺乳期女性可在46个月内恢复排卵;未哺乳的产妇平均10周左右即可恢复排卵,比哺乳产妇大大提前;恢复月经较晚者,在首次月经到来前多已有排卵。所以,在产后性生活时要注意产妇的生理变化。产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是微妙的,它直接受到中枢神经和精神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产妇都应当做
5、到精神愉快,加强营养和充足睡眠,顺利地度过产褥期,从而使内分泌系统尽快地正常运转。,产前产后子宫的变化,产后宫缩痛,子宫内膜的发育和变化,子宫胎盘创面,1子宫:分娩结束68周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此过程称为子宫复旧。子宫复旧的过程包括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子宫颈的复原、子宫内膜的再生等变化。除了子宫体由大变小以外,子宫内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正常。子宫颈在分娩时发生最大限度的扩张,宫颈口可扩大到直径10厘米。大约在产后4周,子宫颈可完全恢复正常。,卵管、卵巢的变化,一般产后6个月,若不哺乳2个月恢复排卵,有的42天可出现月经,月经的恢复,哺乳不来月经,色素沉着,卵巢由于受催乳素的影响抑制排卵
6、,大多数妇女在哺乳早期无排卵,也无月经。,产后的阴道,2阴道与外阴:阴道壁和阴道口在分娩时也发生极度扩张,黏膜皱褶消失。分娩后,阴道变为松弛的管道,阴道周围组织和阴道壁出现水肿,瘀血呈紫红色。在产褥期,阴道壁张力逐渐恢复,产后3周阴道皱褶重新出现。阴道逐渐缩小,但不能恢复到原有的程度。分娩时发生的裂伤或手术切口逐渐愈合。,盆底肌,盆底:分娩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压迫与扩张,使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弹性降低,并有可能伴有部分肌纤维断裂。如果没有严重的损伤,产后1周内,水肿和瘀血就可迅速消失,组织的张力逐渐恢复。最好能结合产后锻炼,否则难以恢复到孕前的水平。如果产后过早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可能引
7、起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应特别注意。,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肛提肌毽弓,盆底肌,盆底肌模式图,盆底肌群就像一张吊床,有多项生理功能:1、控制排尿;2、维持阴道紧缩度;3、控制排便;4、增进性快感等。,妊娠子宫,剖宫产利弊,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盆底肌训练指导,1、找对要锻炼的肌肉紧闭尿道口,感觉像憋尿紧缩阴道周围的肌肉紧闭肛门,就像你正在制止排便屏气,保持尿道口、阴道口、肛门同时紧缩。,盆底肌训练指导,2、缓慢收缩此在训练的初期,很容易疲惫,造成放松不良的情形。因此初期收缩及放松的时间比应维持於1:1或1:2。 如此才能使会阴部维持正常的张力 缓慢收缩动作可以锻炼肌肉的耐力。3、 迅速收缩
8、如果已经感觉到盆底肌在渐渐强壮起来,继续重复以上的锻炼。可以提高收缩的速度。 迅速收缩动作可以加强对盆底肌的控制能力。,盆底肌训练指导,长期坚持,每天进行三次运动,站、坐、卧均可,每次运动包含收缩10秒放松10秒的耐力训练15次及快速收缩放松15次。耐力慢慢增加后,可以将收缩时间延长,要注意的是放松时间应和收缩时间一起延长。如此训练3至6周,骨盆底肌的力量及耐力便会逐渐增加。,盆底肌训练指导,据统计我国已婚已育的女性,45%都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妇女在产后42天常规进行盆底肌肉康复疗程,唤醒盆底的神经及肌肉,使阴道更好
9、恢复到产前的大小、敏感状态,从而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同时有利预防、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盆底训练的重要性,腹壁的变化,妊娠期腹围大约增加4050cm出现妊娠纹,产后的腹壁,1、腹壁十分松弛,紧张度 2、松弛的腹壁常成 脂肪堆积的地方。 3、妊娠纹在产后缩小, 由粉红色变为银白色。 4、腹中线色素沉着。,产后68周渐渐恢复,血液及循环系统,体循环血容量 心脏负担加重,高凝状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血沉,2-3周恢复,1周内恢复,3-4周恢复,褥汗,白细胞;高值时可能为身体部位发炎、白血病、组织坏死等;但孕妇、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亦会偏高。低值时可能为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体免疫疾病
10、中性粒C:可能是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减少:可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血沉:妇女月经期、妊娠期、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而致血沉增快。在病理情况中可见于各种炎症(急、慢性炎症,如结核、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等),消化系统的变化,口渴,喜流食。(1-2日)胃液内盐酸分泌 食欲不佳,消化功能。(1-2周)胃肠肌力及肠蠕动(2周恢复),因卧床、运动、膳食纤维摄入少,腹肌和盆底肌松,肠蠕动,易发生便秘。,便秘,泌尿系统的变化,膀胱炎 影响宫缩 产后出血,尿潴留,对尿胀不敏感 会阴伤口痛 不习惯卧床排尿,3.泌尿系统的变化怀孕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了盆腔内的脏器,导致
11、输尿管、肾盂积水,一般在产后46周才能恢复。这是产褥期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内在因素。临产时胎儿先露部位对膀胱形成压迫,所以在临产前一定要将尿排除干净。但产程较长,造成膀胱三角区充血、水肿及黏膜出血,严重者可阻塞尿道而形成尿潴留,虽然这种情况少见,但应引起重视。常见的是产后腹壁松弛,膀胱肌张力减低,对内部张力增加不敏感;再加上分娩时胎头先露部分的压迫, 膀胱肌肉收缩功能受到障碍,或尿道、尿道外口、阴道、会阴创伤疼痛,会反射性地使膀胱括约肌痉挛等。这一切便增加了排尿困难,甚至不能自解,需要导尿。但是,导尿又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大量水分,均在产后数天内经肾脏、汗腺排出体外,
12、因此产后会尿多、汗多。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足为奇。,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妊娠期改变,产褥期逐渐恢复。雌激素、孕激素 泌乳素月经复潮,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的原因,1、生理因素: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2、孕产因素:计划外怀孕、怀孕并发症、分娩中紧张恐惧疼痛、妈咪或宝贝生病,死婴或残疾、哺乳难题。3、心理因素: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敏感、追求完美、固执、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倾性格的人群中。4、家庭因素:婴儿性别、孩子比较顽劣吵闹、伴侣关系、与父母和公婆的关系、经济问题。5、社会因素:过于美好的母亲形象。产妇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等。
13、低龄、单亲、低社会地位、父母早年离异、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因素均可增加易感性。 6、遗传因素:潜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有抑郁症病史的产妇。 压力:没有新妈妈能完全兼顾繁重的工作和照顾婴儿。 兴奋失望无法胜任作为母亲必须完成的挑战。,产后抑郁的症状,通常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 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的健康过度担忧等,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有时侯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产褥,1,产前做好检查,加强孕期保健,早期发现感染性疾病并早做治疗,及时补充营养,防治贫血。及早发现妊娠中毒症和其他并发症。预防和治疗阴道滴血病和霉菌性阴道炎。2,在怀孕的最后一个月禁止性交和洗盆浴。3,临产时,应尽量进食和饮水,抓紧时间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身体抵抗力降低。如果胎膜早破过久,或产程过长,或因胎盘胎膜残留行刮宫手术,应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接生人员要经过严格训练,接生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把病菌带人产妇体内。5,产后要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尽量早期起床,以使恶露尽早排出。同时,产后要加强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抗病力,这也是预防产褥热的重要措施。产后早下床活动,做好产后保健操,增强体质。6,产后发热时,切不可滥用退烧药,要经过医生检查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