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5 年 财政 工作总结和 2016 年 重点 工作 安排 一、 2015年工作总结 2015 年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 省 和 市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振兴发展的总体目标总要求,以开展财政改革深化年、财政管理绩效年、四型机关创建年为抓手, 突出六抓六促工作思路, 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防风险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 较好 成效 。 (一)抓 增收节支 ,财政综合实力 稳步提升 。 围绕三赛增长目标 抓收入 , 切实 增 强主业意识抓支出 , 财政收支继
2、续保持增长态势 。 1-11 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56.2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 6.09亿元,增长 12.14%,其中:地方库税收收入完成 38.85 亿元,增长 11.49%;非税收入完成 17.36 亿元,增长13.6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222.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支 57.51 亿元,增长 34.88%。财政收支运行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收入总量在全省 21 个市中排第 17 位,排在阳江、云浮、潮州、汕尾前面; 增速在全省 21 个市中排名第 9- 2 - 位, 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平均增幅 ( 7.39%) 4.75个百分点,高于粤北地区
3、平均增幅( 9.96% %) 2.18个百分点。 二是收入质量保持合理。 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30.88%,财政收入质量全省排第 10 位。 三是地方固定收入税种成增收主动力。 作为地方固定收入的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实现高速增长,共完成收入 12.46亿元,增收 4.73 亿元,增长 61.17%,拉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9.44个百分点。 四是重点支出保障良好。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部分主要用于稳增长、惠民生等重要领域,其中民生支出 169.30 亿元,同比增长 38.0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13%,较去年同期提高 1.75 个百分点。 (二)抓 资金筹集,
4、服务发展能力 明显增强 。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 2015年省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预算安排、财政贴息、争取省级专项补助和落实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推进我市三大抓手建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争取省产业园扩能增效资金 5.83 亿元, 设立专项资金 3000 万元支持双百亿工程建设,安排 2500万元推动三个 50、三个 100工程建设,增强各产业园区发展动力,加快项目建设 。 从 2015 年起至 2017 年,市财政统筹安排 5000 万元,用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 争取企业技术改造省级专项资金 1.15亿元,推进企业产能释放。争取省级专项资金 1 亿元,缓解中小微
5、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1-11月份, 全市税收超千万企业 达- 3 - 40 家 。 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政策、地方政府债券 政策 、 股权投资基金政策、 推广运用 PPP 模式等多种手段,统筹安排 24.48亿 元 支持三馆、学校、医院、 水源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及保障性住房等市直重点项目建设,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我 市 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支持三农全面发展, 2015 年投入三农资金 37.22 亿元 。 全面 整合投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资金,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 整合资金8000
6、 万元,推进移民区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 争取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省级扶持资金 1.5 亿元,加快推进旅游事业发展。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坚守环保底线,认真落实支持促进环境和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政策,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 市级 安排 配套资金 1 亿元支持中小河流治理 ,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10宗 。 (三)抓民生保障, 幸福河源建设 步伐 加快 。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改革 , 开展 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修编,拓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范围 ;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印发了 河源市全面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方案( 2015-20
7、17年),从十个方面领域确立 131 个项目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并 设定底线均等保障项目 33 个,实行全市统一标准,托底保障 。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财力增长相适应机制 ,- 4 - 全力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出 , 1-11 月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出 93.27亿元, 同比增长 32.53%。 推进民生十件实事工程,1-11 月份 ,省十件实事支出 34.05 亿元 ,完成年初预算安排的 95.44%;市十件实事支出 30.22 亿元,完成年初预算安排的 97.65%。 全面落实民生保障提标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养老水平和医疗补助标准,继续增加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补助
8、资金, 积极落实 国家工资改革 制度 。全面落实各项底线民生政策, 各级 财政 预算安排 底线民生保障项目 已到位资金 13.5亿元 , 其中 , 全年所需市级资金 0.95亿元, 已拨付 1.17亿元 。 (四)抓财政改革,体制机制 建设稳步推进 。 坚持将深化财政改革作为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和中心工作, 紧紧 围绕市委、市政府改革工作部署,结合贯彻落实新 预算法 、 河源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率先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方案 , 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工作。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 2015年向市人大提交了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 社保基金预算、专户预算四本
9、账,并进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开展了 2016 年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四块预算的收支计划编制 。 草拟 了 关于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 实施方案 和 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 。 开展 零基预算改革试点 , 2015 年 选取市委办、市司法局、市财政局等 3 市直单位开- 5 - 展了零基预算改革试点, 2016 年扩展到 19 个单位并对试点工作作了部署 。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 制定了我市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 印发了河源市市级财政资金项目库管理试行办法 ,管理
10、平台建设正在建设 。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草拟 了河源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和河源市财政部门政府性债务统计工作考核评比暂行办法。 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性财务报告试点范围 由市级扩大到源城 区、紫金县、龙川县,完成了 2014 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 完善市 与源城区、市与高新区财政体制, 初步列清了市与源城区事权清单和对应的支出责任,完成了市区各项事权清单的整理, 制定了关于明确市与源城区政府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意见; 主动参与 关于进一步促进河源市高新区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决定 的制定 , 调整 了市与高新区收入分 成 比例。完善市对江东新区财政管理
11、体制, 报请市政府批转和印发了关于源城区、紫金县与江东新区财权与事权划转基数的意见和 河源市江东新区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意见 。 在建立 现代市场体系方面: 制定 了政府可向各类投资主体配置的政府公共资源清单 和 准入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的负面清单 。推进财政投融资制度改革, 江东新区已有三个项目采用 PPP模 式并成功签约, 国道 G205线龙川县城段改线工程、龙川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市高新区明- 6 - 珠污水处理厂采用 PPP 模式运作并纳入省项目库 , 起草了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模式实施方案。 在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改革方面: 开展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全市 有
12、88 个乡镇实行 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 推进农村财务监管平台建设, 源城、紫金、龙川、东源 、连平 已完成了农 村财务监管平台建设 。 紫金县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试点扎实推进。 推进政府项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改革, 印发了 3个配套文件 ,市级政府向 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体系 基本建立 。 (五)抓规范管理, 精细 理财 水平有效提升 。 在强化预算管理方面: 加大县区指标对账清算和拨付力度,逐月对账,及时拨付,目前县区指标 3.2 亿元,对比年初下降 5 亿元。加大历年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力度,全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经核查,可收回结余结转资金 1.38 亿元, 目前 已 收回 资金 1.0
13、3亿 元 。 加强债务统计和动态监管, 认真做好省财政厅发行置换债券工作,争取省存量债务置 换债券资金 16.85 亿元。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预算单位资金存款利息收入管理的通知河源市行政执法没收物品处理暂行规定,开展市直非税收入管理综合评价,完成了第一批试点单位与非税系统部门业务数据无缝对接。 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预警制度,完成第五批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改革和市直预算单位 CA 数字认证证书配备工作。 认真做好市直机关单位工资、津补贴改革工作。- 7 - 在强化 依法理财 方面: 开展新预算法的学习宣传,相应修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开
14、展市直单位财政支出较大项目绩效 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 结果 运用。 开展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共清理出优惠政策文件 31 项 。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完成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答复工作 ,满意率实现 100%。 全面完成六五财政普法工作,获得了河源市六五普法终期检查验收优秀单位称号。 全面 梳理财政部门行政职权, 完成权责清单编制工作。 在强化监督管理方面: 加大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出台河源市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办法河源市财政专项资金 信息 公开 管理 办法, 推行 财政专项资金动态监管和季度统计制度。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行权、分级授权的要求,出台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开展双重公示
15、制度执行情况自查和重点检查,督促工作落实。 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确保涉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配合做好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全面开展清理和处置工作,完成了第一批公务用车拍卖 ,并制定了公务交通补贴发放办法 。 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完善评审专家论证和项目验收制度,建立完善市级专家库。 在强化基础管理方面: 推进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 全面 委托市场中介评审 工作 ,建立起评审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完善了 内控管理 制度和建材价格信息库。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出台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公用设施配置标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购置财政内- 8 - 部联审制度。推进会计行业建设,修订完善行业诚信等级
16、考核标准及评定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化管理制度,出台了河源市财政局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河源市财政局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需求管理实施细则。 (六)抓队伍建设,机关作风 明显好转 。 以打造四型机关为载体,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实践 活动成果, 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财政依法理财能力和 水平, 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干部素质明显优化、廉政建设明显增强、机关党建工作明显提升。 2015 年, 在国际国内环境 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 持续增大的形势下 , 全市财政运行基本良好,成绩来之不易。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 财政持续增收
17、难度加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非税收入后续增长空间变小;市与区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权与事权不够匹配; 资金调度紧张,存量资金规模偏大; 刚性增支因素 叠加 ,财政保障任务十分繁重; 财政支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改革 阻力增大,实效不明显 ; 财政监督管理有待加强 , 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 进一步提高 等。这些问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切实 加以解决。 二、 今后工作思路及 2016年 工作重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并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一步,我市- 9 - 各级财政部门将干字当先, 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
18、统筹财力安排,服务科学发展,切实把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要做到六个坚持: 六个坚持 ,即 坚 持 胸怀全局的工作理念,切实服务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稳有保障、进显成效。 坚持 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 加快转型的工作路径,继续在理财模式、工作理念、投入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加快转型 ; 坚持 锐意创新的工作方法,用改革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以创新开创发
19、展的新局面; 坚持 主动服务的工作作风,未雨绸缪,把握工作主动权。 (二) 2016年工作重点。 展望 2016年,我市经济长期 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及深圳对口帮扶等政策措施的有利机遇,推进三大抓手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三个 50、三个 100、四个一批工程已逐渐呈现成效,这些都将有效增强我市经济发展- 10 - 后劲,为财政收入持续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2016 年我市经济有望保持在平稳运行区间,财政收支形势有望延续平稳态势。但同时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下行压力和经济向好动力仍在相持,新增长动力
20、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继续并存,面临不少减收增支 因素。 收入方面, 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且不均衡,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对我市出口压力增大;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放缓,工业回升基础不牢固,消费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收入失收以及铁矿价格持续走低等,将明显影响 2016年有关主体税种收入的增长。此外,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降税清费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增收,税收收入减速压力越来越大。 支出方面, 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决策部署,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预计 2016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016年 全市 财政 工作的 指导思想 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深化财政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切实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快预算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