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灸法总论南京中医药大学甘君学刺灸法的概念 v刺灸法(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v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刺法的概念v刺法 -古称 “ 砭刺 ” ,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 “ 针法 ” ,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 manipulation technique)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的概念v灸法 -古称 “ 灸炳 ” ,又称 “ 艾灸 ” ,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
2、,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刺法和灸法的关系v 共同点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v不同点 -刺法属机械性刺激 ,偏于疏通 ;v 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 ,偏于温通。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起源:砭石 -最初的 “ 针具 ” 。 说文解字 说: “ 砭,以石刺病也。 ”“ 砭石 ”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砭石 -骨针 -竹针 针具的发展v九针v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v青铜针 -金、银 针 -铁针 -普通钢针v-不锈钢针 -电针
3、、光针、磁针 等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v 内经 针刺方法:v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阉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v 难经 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 刺法的发展 v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 内经 和 难经 之说。v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窦汉卿的 针经指南 创立了 “针刺十四法 ” , 目前部分仍具有实用价值。 明代刺法的发展 v 明初陈会的 神应经 提出了 “ 催气手法 ” ,现仍适用于临床。v 徐凤的 金针赋 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 “ 烧山火 ” 和 “ 透天凉 ” 也做了系统的论述。v 高武的 针灸聚英 、汪机的 针灸问对 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 金针赋 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撰成。v 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 又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 “ 刺有大小 ” ,有 “ 大补、大泻” , “ 平补、平泻 ” , “ 下针十二法 ” 和针刺 “ 八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