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病人的急救与护理.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817062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暑病人的急救与护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暑病人的急救与护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暑病人的急救与护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暑病人的急救与护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暑病人的急救与护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中暑的定义和 症状中暑 是人体在高温或热辐射的作用环境条件下,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人的体温调节产热 静息状态,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基础代谢; 运动时,肌肉产热占到了 90; 寒战也能产生热量。 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正常体温的稳定。产热散热的方式人体适宜的外界温度是 20-25c,相对湿度为40%-60%,通过以下方式散热:1. 辐射 :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 15-25c时,辐射散热约占 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及足部。温度 33 时,辐射散热降至零。2.对流

2、 :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 ,变热的物质分子离开 ,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 ,逐渐又变热 ,如此反复进行。对流散热的速度,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和空气流速。中暑的原因(一)环境温度过高;高温环境分两种类型: 干热型 特点为高气温、强热辐射、空气湿度低(多 30 40) 湿热型 特点为气温和湿度均高而热辐射不强(湿度可达 90甚至 100)u湿热环境较干热环境更易发生中暑。(二)人体产热增加:从事重体力劳动、甲亢等。(三)散热障碍:(四)汗腺功能障碍人体的产热与散热调节产热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扩张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经皮肤血管的血流增加散热增加 人体对热应激的

3、适应u在高温环境中 714天后,人体对热应激的适应能力增强,具有对抗高温的代偿能力,表现为心排血量和出汗增加,汗液含钠量相对减少等。完全适应后,出汗散热量达正常的 2倍。无此适应代偿能力者,更易发生中暑。中暑的诱因 老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小儿: 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孕产妇: 孕妇的基础代谢高;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 正在服药的人: 服用抗组织胺药、氯丙嗪、抗震颤麻痹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会血管收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容易中暑。 广泛皮肤损害 、先天汗腺缺乏:散热障碍。 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会使心

4、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中暑的诱因 糖尿病患者: 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自觉症状却出现较晚,引起中暑。 体弱多病、营养不良: 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感染性疾病: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过度肥胖;饮酒、饥饿、饮水不足;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

5、;穿着紧身或不透气的、衣物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气温骤然升高 :机体未及适应。巨大温差而导致中暑 李女士很怕热,喜欢将空调温度开得很低。上午, 又 将客厅的空调温度开到 20度。可为了给丈夫熬汤,李女士在客厅和厨房之间来回穿梭,结果,因为厨房的温度约有 35度,巨大的温差让李女士发生中暑,一头栽倒在地。 室内开空调的适当温度应该在 26至 28摄氏度之间,室内外的温差最好不要超过 5摄氏度。 在封闭的空调环境,一旦有头昏、头痛、鼻痒、咽干等症状,也要警惕中暑。在空调房内还要多喝水,以防止脱水。中暑的分类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三级: 先兆中暑: 高温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 38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内可恢复。 轻症中暑: 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 38 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 这类中暑又分为三种类型:1.热痉挛2.热衰竭 3.热射病(含日射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