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综述.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82293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发热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发热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发热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发热综述黄碧莹摘要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再经一些后续环节一起体温升高。发热不是体温调节障碍,其体温调节功能正常,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将体温调节到较高水平。临床上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本文将从发热的病因,调节机制,热型,热程以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如下。关键词 发热 热型 研究发展发热的病因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最终导致机体体温调定点的改变使得体温升高,引起发热。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源和某些体内产物。其中外致热源包括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最为常见)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某些体内产物则是指一些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或者

2、由于体内组织大量破坏而产生。通常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机体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引起体温升高,内生致热原分为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目前倾向于认为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李楚杰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热体温正负调节学说,认为发热可能是由正负调节中枢两个部分组成,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调定点上移的水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内分泌,体液因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肌肉阵缩,产热增加;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神经的调节使皮肤表浅静脉收缩,在“逆流倍增”系统作用下散热减少,植物神经对出汗量的调节也参与体温调节。以

3、上机制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逐渐升高,直至在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热型不同原因的发热在体温曲线上表现为相对应的热型。1 稽留热 指体温明显升高达 3940以上,24 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 I,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的症状明显期。2.弛张热 是指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 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回归热 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

4、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5.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 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其他热型 逆行热表现为体温的正常节律倒转,早晨高,晚间低;超高热体温在 41以上,退热药无效;低平热表现为 24 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 0.5。热程根据热程的长短,可初步判断是否为感染性发热。急诊的发热患者主要因急性感染,药物过敏等导致。如果发热突然,发热起始时间明确,且经过 1-2 天治疗后病愈;或诊断已明确显示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

5、性扁桃体炎等,而在此患病期间发热,则以感染性发热可能性大。如发热大于 2 周而不退,通过进行感染的检查未见阳性结果且经过抗炎治疗未见好转,应想到非感染性疾病。但不能放弃感染性疾病的继续检查(如继续寻找感染灶),当缺乏感染证据时,也不能轻易放弃对感染的诊断,除非临床获得了非感染的确凿证据。发热热程为长期者,在治疗中明确诊断,但热不退,症状不缓解,甚至加剧时,切勿随意更改或放弃感染的诊断,这是应该考虑以下情况:是否有脓肿形成;是否细菌不敏感或者抗生素药量不足;是否有夹杂感染(二重感染);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全身状况差,抵抗力低等原因。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要点:*先考虑感染性疾病,后考虑非感染性疾

6、病*先考虑危及生命的,后考虑病情较轻的*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后考虑罕见病。因为即使是疑难病例,非特征性的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基层医生需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如心内膜炎患者存在心脏杂音,肝脓肿患者存在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患者存在黄疸,墨菲征等。*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出初步分类。有关于发热的研究进展一发热的动物模型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中发表过山东中医药大学李欣芮,宋慧欣从化学药品造膜法,生物制剂造膜法和其他造膜法三方面对前人研究的发热模型进行了探究。1 化学药品造膜法1.1 2,4-二硝基酚( DNP)导致的发热模型 DNP 可刺激细胞氧化过程,使氧化过程受到刺激所增

7、加的能量不能通过磷酰化转变为 ATP 或磷酸肌酸而以热能散发,从而引起发热。陈敬然等以 160mg/kg 的剂量给小鼠 ihDNP 溶液,制造出发热模型;张发燕等在老鼠背部ihDNP 生理盐水混合溶液制造实热证大鼠发热模型刘亚欧于组大鼠颈背部 ih2,4-二硝基苯酚(12.5mg/kg)以复制大鼠发热模型。1.2 角叉莱胶导致的发热模型 较大剂量的 ih 角叉莱胶会引起一个持续的炎症反应,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引起发热。王之梅等用 1的卡拉胶混悬液 0.1ml 给 ih 大鼠,制造了发热模型。1.3 甲状腺片导致的发热模型 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片的主要成分,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多,

8、从而造成发热。黄丽萍等以 0.6g/kg 剂量的甲状腺片,连续灌胃 30d 制造出了动物发热模型。2 生物制剂造膜法西医学认为,发热是某些致热原侵入机体,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阈值上移,从而引起了产热增加的同时散热减少,导致发热。因此,一些可以造成上述现象的生物制剂就可以用来制作动物发热模型,发热机理较清楚,成功率相对较高。2.1 脂多糖导致的发热模型 到目前为止,脂多糖动物发热模型是实验研究里最为常用的动物发热模型。LPS 为 G-菌细胞壁主要成分,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分等,使之产生 IL-1,IL-6 和 TNF-a,这些具有内源性致热原效应的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

9、起机体发热。张福利等研究 LPS 导致发热模型的剂量从 10250Lg/kg 不等,发现 20ug/kg 的剂量为引起大鼠发热的最佳剂量。江启煜等分别以 15ug/kg 和 75ug/kg 剂量给 SD 大鼠 ip浓度为 25pg/ml 的内毒素生理盐水溶液制作发热模型。2.2 疫苗引起发热模型 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细菌或病毒,当它进入动物体内时会攻击免疫系统,迫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能够预防相应的细菌或病毒再次侵入动物体内造成损害。因此接种疫苗后动物体的免疫系统被攻击就会出现暂时的发热等不适现象。张恩户等取健康兔,iv 剂量为 0.5ml/kg 伤寒,副伤寒三联疫苗制作兔发热模型。2.3 细

10、菌引起的发热模型 马健等用巴氏杆菌对家兔进行颈根部皮下注射制作了家兔发热模型。周育平等用肺炎球菌液对家兔进行耳缘静脉注射建立家兔发热模型。3 其它造膜法除了上述造膜方法外,还有物理造膜法,中药造膜法,食品提取物造膜法等。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医疗用发热模型以化学或生物致热原为致病因子,向动物体内注入脂多糖、干酵母、2,4-二硝基酚等制作发热模型,适应西医学角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单纯西药的药物试验,方便,耗时短,对实验条件要求低且成功率高。这些发热模型将会具有将强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同时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近几年来,我国发现一些以发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

11、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经证实新布尼亚病毒为该类传染病的病原体。这种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的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主要通过蜱叮咬,血液或粘膜接触以及易感人群三种途径进行传播。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目前该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发病人群多生活在农村,丘陵山区从事农业生产等活动,当前临床上还没有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措施,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明确疾病发生规律以及其传播机制,研究开发疫苗才能更好地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总结 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映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

12、力,但热度过高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高于 40.5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机体的损伤。但对于发热我们也不能盲目进行退热或使用干扰素,针对不同发热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参考文献1 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八版2 中国社区医师期刊 2004 年第 17 期,2014 年第 23 期3 唐晓峰,薛漫清,王晖.大鼠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03:327-3314 陈敬然,孙红梅,尹晓飞等.牛黄解毒滴丸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实验。中国药师 2010 13 9 1257-12595 刘亚欧,黄利,李利民.岑术颗粒对发热和疼痛模型鼠的解热镇痛作用。中国药

13、房,2014,23:2134-21366 王之梅,万鹏,黄崇刚等.止咳退热合剂主要药理作用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99-11007 张福利。许宏连,马艳春等.脂多糖对寒体,热体,常体大鼠攻毒发热后体温曲线,一氧化氮的影响。中医药学报 2007,35(1):17-198 江启煜,黄文恒.柴银口服液对大鼠内毒素诱导发热模型的影响。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03:71-739 张恩户,赵勤,侯建平等.补中益气汤对家兔脾虚发热模型体温,脑脊液 PGE-2 和 PO/AH区组织 cAMP 含量的影响。中医药学刊,2003,09,1529-155210 马健,樊巧玲,周群,蔡定芬.截营汤对细菌性高热模型家兔发热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06,28-2911 周育平,李春生.肺炎双球菌复制家兔温病发热模型的研究.北京中医,2007,08,536-538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3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