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写结合,语言与精神共生的“桥梁”长泰县实验小学 严文莉阅读和写作哪个更重要?很难说,但两方面分离是绝对不可取的。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只知道跟着老师被动地学习,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吸收不到一点精华,尤其是那些表现手法很好的段落,视而不见,学而不仿,云里来雾里去,不知道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的话一语道破了课文的真正价值。许多老师早就听说过这句话了,可在教学实践时,仍喜欢条分缕析,深挖细究,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叶老的话让我们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有关的例子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运用,以求举一反三。教材中选择的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写作教学就应该巧用课文这个例子,促进学生的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1.在情感激发时抒怀,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情感是写作的灵魂,学生写作若要“下笔如有神”,需要“情动”才能“辞发”。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在情感被激发时让学生写一写,那么满怀的激情有了倾诉,写就成了需要,这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笔者尝试了两种读写结合方式:一是以课文的语言结构方式“劝慰、回忆、抒情”为例,以“你离开母校或亲人时的情景”为体裁仿写;二
3、是想象大娘、小金花、大嫂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然后模仿课文的语言结构方式写下来。因为学生的情感基础不同,两种看似相似的读写结合带来了不同的效果:第一种:多数以“老师,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或“奶奶(外婆)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这样的话语开头,然后了回忆往事。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写法,但大多数人没有“离开母校和亲人”的真实体验就表达这种情感,犹如纸上谈兵,表达的情感或“言过其实”,或“淡而无味”,这样的读写结合显得画蛇添足。第二种:开头语与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反问句紧密联系,如“孩子,这般的深情厚谊我也永远不会忘怀”、“志愿军叔叔,就要与您分别了,我怎能不落泪呢”、“志愿军同志,你们付出的比我的代价更
4、高”,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情。因为学生在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倾吐自己的请感,所以写得也就真实感人。这种读写结合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启发。只有在这种审美情趣的作用下,学生才会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此时的读写结合需要教师尽力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的写的冲动!2.在内容“空白”处补白,促进语言与精神的构建补白式写作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和发现课文内容的的空白,并加以补充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格式塔心理学
5、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大有裨益。课文中“不确定性”和“空白”存在的地方很多,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那些高度概括或者省略了的空白,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挖掘、填补。这既可以完整全面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又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1).1 重点句段处补白。有些文章的重点句或段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补上空白,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化,更有完整性
6、。如教学白杨一文,文中有一个过渡段,也是重点难点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体会爸爸话中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思考:爸爸要表白的心究竟是什么呢?并在这句话的旁边写一写。这样以读代讲,以写代讲,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新的构建。(2)省略号处补白。很多作者在写作时用上的省略号,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正是老师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最佳平台。所以老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去为课文补白。如爬天都峰这一课文中写到:“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
7、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在铺垫峰的高和陡了,为了更好地体会“终于”背后的辛苦,需要的勇气和毅力,我捉住了这个省略号的空白,让孩子们想象“在爬山的过程中,我还会怎样爬”,先写一写再交流。有的学生写道:“我在路边找了根结实的枯树枝,当作拐杖,艰难地向上爬着。”也有的这样写:“我爬一会儿,喝口水,继续前进。”“我爬一阵,坐在路边小歇一会儿。”“我边爬边为自己打气。”“我走斜线,节省力气”让学生一步一步看到胜利在望,当学生“爬”得筋疲力尽,之后再来读这个“终于”,自然读得好,也能体会其中含义了。(3)文中插图处补白。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
8、材编排,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上课时,在注重培养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插图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插图的内涵所在。如古诗两首中的村居,诗的背景就是一幅描绘诗句中所描写情景的插图,特别是放纸鸢的几个儿童,更是活泼可爱。于是,我便设计了一道“观察插图,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出儿童放纸鸢的情景”的题目。学生在写话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不仅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甚至连心理活动都描写的惟妙惟肖,书中的插图在学生的描写中“活”了起来。3.以课文为材料改编,促进语言与精神的提升写作
9、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独创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习“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进“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语言与精神的提升。(1)创造想象型。课文阅读后,可激疑引思,促其创造想象,读中有思,读中有写,培养创新思维。如学了儿童诗我想,教师引导:“你们的心中肯定也有过美妙的幻想,如变风筝、变小鸟,模仿文中的写法来写一写。
10、”结果许多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童真童趣,让人耳目一新。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飞向高高的蓝天。看白云悠悠舞,听清风轻轻地吟唱,飞啊,飞-太空是我的向往。”(2)条件变更型。在教学中,教师可改变课文第一条件,引导学生想象条件变化对事情变化的影响,在读写中加以比较。如学凡卡一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的结尾,体会其写作匠心所在。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信,凡卡的命运会改变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学生写一写,从而进一步挖掘了结尾蕴含的意义。(3)条件逆反型。可逆反课文中某一条件,引导推理事情的发展,让学生在正反比较中强化理解,进而以读促写。如阅读将相和一文,教师可这
11、样加以引导:在廉颇不服时,如果蔺相如据理力争,事情将如何发展?学生写后讨论交流,蔺相如心胸宽广、顾全大局的形象高大油然而立。(4)情景借用型。可借用课文中所写事情的背景,变更内容,想象事情,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加以想像写下来。如读了少年闰土以后,可让学生借用月下瓜田那“清幽美妙”的画面,想想自己会在这样的画面下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写完后,再和原文中的闰土比一比有什么相似之处。在学习乞巧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对该诗的扩写。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5)评议引申型。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引领学生在课
12、文多元解读处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对学生有现实的思想教育意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学生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引申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后,可让学生写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和时间赛跑后,可以指导学生写写读后感想。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读写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很科学的教学理念,不高深,也不需要多丰富的教育理论支撑,它需要我们的坚持,坚持地把它植入我们的教学中,坚持地把它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读写一体化的习作教学中,习作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能面面求全,不能教得过死,更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多层次训练读写结合,才能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打下习作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