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攀西经济区“十三五” 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 发展背景 .2第一节 发展基础 .2第二节 面临形势 .4第二章 总体要求 .5第一节 指导思想 .5第二节 基本原则 .5第三节 发展目标 .6第三章 定位和布局 .7第一节 战略定位 .7第二节 空间布局 .7第四章 加快推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 .9第一节 全面建设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9第二节 加快建设以水电开发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 .10第三节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12第四节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12第五章 强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13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13第二节 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5第三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15第六章
2、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6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阳光康养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16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8第三节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第七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1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21第二节 加强环境治理 .22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23第八章 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24第一节 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和合作平台 .24第二节 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 .24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 .25第九章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5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5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7第三节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 .27第四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
3、7第十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28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8第二节 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29第三节 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30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1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31第一节 推动攀西城镇群协调发展 .32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镇功能 .32第三节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33第十二章 实施保障 .34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34第二节 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 .34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35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 2 个市(州) ,22 个县(区) ,区域面积 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3.9% ,经济总量 22
4、40 亿元,占全省的 7.0% ,总人口 591.3 万人,占全省的 7.2% 。该区域钒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自然环境独特,是我省积极培育的新兴增长极和南向开放门户。同时,攀西经济区又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承载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区。本规划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攀西经济区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时限为 20162020 年。第一章 发展背景攀西经济区是我省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着力点,是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难点,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
5、重的战略地位。 “十三五” 时期攀西经济区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条件新变化,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节 发展基础攀西经济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三五” 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自然资源富集。攀西经济区矿产资源高度富集,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约 90 亿吨,其中钛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 87% 、居世界第一位,钒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 40% ,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稀土资源储量约 175 万吨,资源量居全国第二位;资源品位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开发潜力巨大。水
6、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超过 8000 万千瓦,约占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 78% 。以亚热带气候为特色的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资源丰富,冬春逆温效应显著。区位条件独特。攀西经济区地处四川西南部,位于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是“南方丝绸之路” 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烤烟、苦荞、蚕桑、亚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黑山羊等农产品特色突出。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生产、机械制造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以阳光康养、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川滇黔结合
7、部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 年至 2015 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8% ,增速比全省高 0.9 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 160.34 亿元,年均增长 19.46% 。201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240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7.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38081 元,比全省高 1245 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至 2015 年公路总里程接近 3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358 公里,实现了国道县市全覆盖;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水利工程 36 万处,解决了农村饮
8、水安全问题;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电网覆盖密度加大,基本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图 1 行政区划图第二节 面临形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攀西经济区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正在引发产业变革,各国对战略资源需求的增长和利用技术的突破,为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国家推动“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为攀西经济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四川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着力建设攀西经济区、打造攀西城市群
9、,制定并实施支持凉山脱贫攻坚措施,为攀西经济区“十三五” 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 “十三五 ”时期,是攀西经济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不少严峻的挑战。主要是: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经济总量偏小,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有待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型特征明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任务繁重,钢铁、钒钛等主要工业产品需求不足,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创新进展缓慢,一些关键技术未取得突破;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仍是重
10、要的制约瓶颈;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毒品、艾滋病与困相互交织;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协调发展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区域内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治理面临新旧矛盾交织的双重压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凸显;区域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内陆型经济特征明显,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第二章 总体要求“十三五 ”时期,攀西经济区是我省积极培育的新增长极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11、,建设攀西特色经济区。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按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和脱贫攻坚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建设,强化基础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
12、节 基本原则如期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攀西经济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加快创新开发。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以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各领域创新,加快钒、钛等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坚持扶贫攻坚,实现共享发展。强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永续。有序有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攀西,促进永续发展。坚持
13、结构优化,促进协调一体。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促进要素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加快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合作共赢,加快开放发展。牢固树立合作共赢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积极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完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速达到 7% 以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100 亿元以上,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城镇化水平达
14、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钒钛、稀土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特色立体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四川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阳光康养、生态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大通道建设,内部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实现县城、重点镇与交通大通道的紧密联系;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支撑和保证能力进一步提升。和质量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
15、 2010 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明显缩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消除绝对贫困,11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和绿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第三章 定位和布局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攀西经济区在全省的战略定位,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发展新格局。
16、第一节 战略定位立足攀西经济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根据区域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攀西经济区“十三五” 时期发展战略定位如下:以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为特色的新兴增长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以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和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及阳光生态旅游业,培育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整合科研力量,加强钒钛等产业技术攻关,发展资源深加工应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大力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打造国内资源富集地科学
17、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区。国家重要的水能开发基地。加快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梯级开发,建成一批大中型水电工程。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确保生态安全,提高水电开发和利用效率,建设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产业基地。四川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依托区域内立体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建成全省特色农业率先发展区、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和粮食增产战略后备区。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充分发挥四季阳光明媚、气候温暖宜人、自然风光绚丽秀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优势,突出“冬季阳光度假” 主题,不断创新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全国知名的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第二节 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现有发
18、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对接“一带一路” 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构建“两核两带三区” 的总体空间格局。加快攀枝花市、西昌市两大核心城市发展,努力提高区域中心地位,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加快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将攀枝花市、西昌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成昆铁路、攀西高速、G108 等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安宁河流域为重点,强化沿线城镇的节点支撑作用,加快构建攀(枝花)西(昌)发展带;以沿江铁路、沿江高速、金沙江航道为依托,坚持“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的原则,加快建设沿金沙江发展带,培育支撑区域发展的新增长带。深入推进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
19、设,以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科技攻关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以钒钛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铁矿石资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加强国家级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空间开发强度,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将生态功能区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图 2 空间格局示意图专栏 1 “两核两带三区” 空间格局两核: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西昌市。两带:攀(枝花)西(昌)发展带,节点城镇包括:冕宁
20、县、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盐边县、攀枝花市东城区、会理县;沿金沙江发展带,节点城镇包括:攀枝花市东城区、盐边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雷波县。三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包括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国家级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包括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包括宁南县、普格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雷波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美姑县。第四章 加快推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以科学技术为引领,生态保护为前提,加快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推动资源开发
21、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探索资源富集区域转型发展新途径。第一节 全面建设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科技攻关为重点,围绕国防军工、海洋工程、新能源等重大领域和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新需求,突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精深加工和终端应用产品,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铁矿石资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创新发展钒钛产业。加强钒钛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引导和支持钒钛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含钒钛特种产品,提高钒钛产品附加值和钒钛产业竞争力。钒产业重点发展钒精细化工、钒功能材料、
22、钒催化剂、钒中间合金等产品,积极开发钒电池及含钒电池材料、钒基储氢合金、氧化钒薄膜材料及钒铝合金等新型高端材料。稳步提高冶金用钒规模水平,研究开发钒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产品。钛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钛白、专用钛白、海绵钛、金属钛、脱硝催化剂载体、SCR 脱硝催化剂等,大力开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船舶制造系列钛合金材料等高端产品,积极开发医疗器械及体育用品钛制品。专栏 2 钒钛产业重点项目钒钛矿采选扩建工程、气基竖炉还原电炉熔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电解钛项目、全钒液流电池项目、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线改建项目、钒铝合金生产线、优质海绵钛氯化法生产线。新建高钛渣项目、钛锭二期项目、钒精细化工等项目;续建钒碳化
23、渣生产线、钛锭、钛材及钛材深加工制品生产项目;技改/改扩建钛渣高效冶炼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有序开发稀土资源,实现从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基地转变。以冕宁稀土工业园区为载,积极推进稀土产业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发展稀土火法冶炼、稀土金属、电池级材料等。加快组建稀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稀土产业研发制造中心。专栏 3 稀土产业重点项目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器生产项目;稀土矿采选工程;高能储氢动力电池生产线;稀土永磁体、石油催化剂、稀土锶钡资源综合利用、稀土精深加工应用等项目。加快石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依托攀西经济区丰富的石墨
24、矿产资源,加快高纯石墨、柔性石墨、膨胀石墨等石墨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强石墨烯科技攻关,推动石墨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照明、生物医用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石墨产业园建设,打造石墨烯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发展石墨烯材料产业。建设石墨材料及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勘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石墨烯产业体系。专栏 4 石墨产业重点项目新建细磷片石墨材料及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墨烯电子元器件、石墨烯高性能密封材料、石墨烯超级锂电池和含石墨烯超级锂电池材料等项目。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在确保生态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对表外矿、风化矿、极贫矿进行科学开发利用,提高尾矿回收利用率。提高铬、钴、镍等钒钛磁铁
25、矿伴生金属的分离、提取及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引导矿产资源开发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企业、废弃物产生及利用企业关联布局,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利用协作互动的循环利用生产体系。第二节 加快建设以水电开发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以重要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为重点,科学开发水电资源;科学有序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将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推进国家重要的水能开发基地建设。以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为重点,优先建设龙头水库电站,核准开工白鹤滩、孟底沟、卡拉等电站,加快建设乌东德、两河口等电站,建成全国大型水电开发基地。科学合理、稳步推进水洛河、西溪河、美姑河等河流水电开发。有序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优先支持技术先进、综合利用的光伏项目,积极推进风光水能互补开发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