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一: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例析一、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例 1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 2O、Na +、OH -)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步骤:(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 2mL 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 2mL 的 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 2mL 的 NaOH 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实验(1)看到的现象是_,你得出的结论是_;实验(2)看到的现象是_,说明 Na+离子_;实验(3)看
2、到的现象是_,你得出的结论是_。分析 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化学研究中常常进行比较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的异同寻求科学的结论。在这道题中,利用实验的对比探究对学生进行考查,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碱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答案 (1)不变红,H 2O 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不变红,Na +、Cl -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变红,OH -离子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二、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例 2 已知:在常温下,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而木炭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在高温下,氧化铜能与单质碳发生置换反应。某同学做氧化铜粉末与木炭粉反应的实验,高温加
3、热一段时间后,冷却到室温,将固体残渣倒在纸上,观察到残渣中有红色物质和黑色粉末。为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探究,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将有关内容填写在下表中。猜想(假设) 验证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及结论分析 在这道实验探究题中,重点考查对题干中所给信息的分析能力,在所提供的情景中通过阅读理解,能选取、加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答案猜想(假设) 验证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及结论1.氧化铜2.木炭粉3.氧化铜与木炭粉向固体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黑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变成蓝色。黑色粉末不消失。黑色粉末部分消失,溶液变成蓝色。氧化铜与稀硫酸反
4、应,黑色粉末为氧化铜。木炭粉不与稀硫酸反应,黑色粉末为木炭粉。黑色粉末为二者的混合物。 三、通过装置的选择进行实验探究例 3 (1)实验室制取大量 CO2气体,是否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为原料?_(填“能”或“不能”)。为什么?_。(2)如图 1 是实验室制备 CO2的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被反应产生的 CO2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备 CO2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图 2 的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图 1 的装置相同的效果?_(填写编号)。(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 CO2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
5、分,请仔细阅读后填写实验目的及有关仪器名称。实验目的:_。仪器和试剂:_、玻璃管、CO 2气体、肥皂水。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1.将标有“A”和“B”的两个空量筒(2000mL)放在实验桌上,往 B 量筒中充满 CO2气体。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 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底部,而 B 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这道题重在考查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实验装置利用的对比上。化学实验离不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简便性、适用性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
6、败,同时,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答案 (1)不能;因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硫酸与大理石的进一步反应;(2)B、D;(3)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00mL 量筒 2 只。四、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实验探究 例 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多因素,例如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请你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可能的因素,再作出两种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法或操作以证明你的猜想(将有关内容填在表中)。生活事例 猜想 验证方法或操作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
7、寻求与化学有关的信息,并对所寻求的信息进行加工,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延伸。这道题考查了知识、能力与生活事实是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否真正地学会了思考。答案生活事例 猜想 验证方法或操作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比在干燥的空气中易生锈。生锈速度与水的含量有关。 把铁钉放在水面处和空气中,水面处铁钉先生锈。食品在夏天比冬天坏得快。 与温度有关。 把食品放在冰箱中和冰箱外,冰箱外的先变坏。蜂窝煤比煤块燃烧更旺。 与接触面积有关。 相同质量的碳粉和碳块燃烧,碳粉先燃烧尽。可乐摇动后气泡冒出明显加快。 振荡加快反应速率。 相同质量的两份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一份振荡,另一份不振荡,振荡的先反应
8、掉。五、整合学科知识进行实验探究例 5 暑假里,蔡星与爸爸一起在西藏参观,可当爸爸要用打火机时却怎么也打不着,而在家里打火机还很好用。蔡星检查了一下打火机,用来燃烧的丁烷液体还剩下多半,火石的发光情况也正常。蔡星看着打火机,觉得很奇怪,想探个究竟。(1)请你推测打火机打不着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请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条件,设计简单的实验,逐条验证或否定你的推测,简要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及可能的结论,替蔡星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道题就将物理中压强的知识与化学中物质燃烧的知识巧妙的联系到一起。这种试题对综合运用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全面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不
9、仅要运用本学科的知识,还要联系和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答案 (1)由于气压低,机内的压强不变,丁烷气喷出的速度过大,火石的火花不能将其引着。由于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小,不够丁烷气正常燃烧使用。高原风大,丁烷气难以点燃。(2)将打火机上控制气流大小的旋钮调小,重新试打,若能燃着,则可推测是正确的;找一处避风的地方,试打,若能燃着,则肯定推测是正确的;将备用的氧气袋慢慢放气,在氧气浓度较高的环境中试打,若能燃着,则肯定推测是正确的。六、针对环境问题进行实验探究例 6 某同学为探究废弃塑料薄膜混杂在土壤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同样的花盆,找 58 个废弃塑料袋,剪成小碎片,再取约
10、 4kg 的腐殖土,分成两等份,一份直接装入花盆中,另一份与塑料碎片混匀后,装入另一花盆。将两棵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花草分别栽到两个花盆中,在同样条件下(温度、浇水、光照等)让其生长,68 周后观察二者的生长状况。(1)你估计,一个多月后二者的生长情况分别为:_。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分析与解答略)资料二:如何应对化学中考新题型“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推出的一种新题型,这类试题通过明确目标、设计实验、观察解释等环节设计问题,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考查,下面就结合两道典型的“实验探究题”
11、来看看此类题型的应对方法。化学实验探究题,渗透着“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思路。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平时不具备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遇到此类题型,往往被题干中诸多文字所威慑,觉得难度大,甚至有的学生不敢动笔,其实这种思想大错特错(2007 年全国初中化学复赛 28 题)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
12、应的缘故;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1) 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会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2) 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3) 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目的吗?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1、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入一些植物油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然消失。(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解析】解题首要因素是要找到
13、此题的中心(即目的碱溶液对酚酞作用)本题选材真实且学生熟悉,通过碱溶液对酚酞作用的探究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的掌握,很好地引导学生重视每一个实验细节和发现,使学生感悟到学好和用好化学的意义,是一道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价值的好题。【答案】(1)若酚酞变质,刚开始溶液就不会变红色了。(2)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红色不会消失。(3)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1、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赶出其中的氧气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证明红色消失与氧气无关。(4)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取两支试管
14、,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数滴酚酞溶液。若浓度大(或小)的溶液中红色最终消失,而浓度小(或大)的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证明红色消失与否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或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将原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取稀释后的少量溶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红色消失(或无明显现象),证明红色消失与否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通过例题,不难发现。由于实验探究题属于创新题型,试题本身的命题风格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构成了一定的难度,故此一般来说,命题人出于试题难易比例上的考虑,此类题型在命题时难度一般不会逾越到无法动笔的高度,所以这种难度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难题。学生在对待这类题型时,要大胆,敢于猜想和敢于创新,要尽可能地做到:“读题中找到目的(实验目的),读题后大胆假设(合理猜想),做题中顺藤摸瓜(分析思路),下笔后不留纰漏(用语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