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迎接党的十九大座谈会发言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书,第二个专题是“关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围绕文化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前提条件一是因为其唯物史观是我们以
2、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共通点,这些共通点不仅是马克思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内在助力,同时也是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焕发生命力、融汇新的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二者的共同性基础上,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意识,为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社会秩序的有效维护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感召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源头动力,为中国革
3、命提供了理论武器、指引了前进方向、注入了精神动力,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精神风貌和独特思想的“根”和“魂”。大力宣传和积极弘扬“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需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党和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和根本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了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真正揭示了近代中国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根源,使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正确的理论武器,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都能发现规律、科学决策,牢牢掌握主动权,带领革
4、命群众取得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马克思主义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注入崭新的精神活力。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发声、誓要砸碎旧世界锁链的呐喊,激发和昂扬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斗争意念和精神意志。面对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艰难险阻、风险挑战,我们党和人民迸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慧和勇气。革命斗争岁月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凝聚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等,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的英雄儿女、先进事迹,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感召力的具体表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要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
5、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方向和立场,才能准确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引领时代风貌,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目的的文化发展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服从服务于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文
6、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文化权益为评判标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凝聚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党风建设,是抓好理想信念建设、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德迈向前进的理念支撑。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在日趋多元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中,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警惕性,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正确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表明态度、坚定立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向心力,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