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doc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38585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合集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宁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的美好画卷。这一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了我区发展实际,标志着我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必将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

2、路。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拥有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来源,是安居乐业、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必然要求,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并明确提出要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这不仅对我

3、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明确部署,也为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行动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期盼,我们必须坚持走在前、做得更好。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整治环保突出问题,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塞上江南”越来越美。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路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仍是问题,我们面临着发展不足与生态脆弱的双重压力。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必须立足宁夏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

4、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建设好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为最强大的生态合力,我们就一定能让宁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学习贯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让我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名片更加靓丽”。这是要求,也是希望,意义深远、责

5、任重大。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历史早已证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之所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精神依归。作为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成为各族人民共识。“合则俱荣,分则俱损”,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召唤。对于我区来说,加强民族团结,不仅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全区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已成为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个宁夏人的灵魂和血脉当中,既为我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6、,也早已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我们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这是宝贵的经验,也是珍贵的财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宁夏民族工作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集中缩影;宁夏民族工作的成就,就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成功实践。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巩固,是宁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继续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行实践、作出示范的历史抉择和战略要求。民族团结无小事。

7、未来五年,对宁夏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走在发展的前列。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把“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三个离

8、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要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和工作方式,大力培育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宁夏大地。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围绕在党的周围,我们就一定能打造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根基。学习贯

9、彻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将“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让“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作为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对我区脱贫攻坚工作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来理解脱贫攻坚的艰巨使命,把脱贫富民作为我区今后五年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高的标准,奋力攻坚克难,力求使我区的脱贫攻坚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一些经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宗旨

10、的具体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小康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的关怀和帮助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670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脱贫经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区还有418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全区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扎实

11、推进,努力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重大使命。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要确立更高的标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要想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圆满完成脱贫任务,既不能满足于达到国家脱贫标准这个底线,也不能用一般化的工作来推进,必须标准更高一些、工作更实一些,为持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经验。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要在精准脱贫、稳定可持续、落实责任上下功夫。紧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势利导,统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积极稳妥推进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脱贫,统筹解决自发移民、劳务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立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实行最严格的脱贫责任制,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使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克服超越实际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倾向,不搞层层加码、急躁冒进,防止“数字脱贫”“被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全力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