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节 白疕,概述一、定义:是一种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亦称松皮癣。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二、临床特点:皮损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抓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点状出血。本病病程长,病情变化多,时轻时重,不易根治。,第十六节 白疕,三、古代医籍:清医宗金鉴记载:“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肌肤,亦由血燥难荣外。”描述了白疕的临床特征及病因病理。,第十六节 白疕,病因病机一、中医: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久气血耗伤,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以致营血亏损,血虚风燥,肌肤失养。风寒化热
2、,湿热化燥,燥热成毒,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外发肌肤,内侵脏腑,气血两燔。,第十六节 白疕,总由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纵观该病发病过程,血热贯穿始终,进行期多为血分实热,血毒为甚;静止期血热稽留;恢复期血虚风燥,阴虚内热。二、西医:尚不完全明确。目前亦未能用实验方法使动物或人发生本病。近年来大多认为遗传、代谢障碍、感染、免疫功能障碍等可能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季节变化、潮湿、精神创伤或手术等也可能诱发本病。,第十六节 白疕,诊断 临床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型。一、寻常型: 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斑丘疹,表面有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露出半透明薄膜,叫薄膜现象,刮去薄膜可见
3、露水样筛状出血,叫点状出血。,第十六节 白疕,1、早期皮损为点滴状,皮损可不断增大,形成不同斑片,如钱币状,环状,地图状,鳞屑可堆积成蛎壳状。 2、皮损好发头皮、四肢伸侧,亦可限局于某一部位或延及全身。 3、头皮皮疹界限清楚,鳞屑厚,头发成束状,但不脱发。 4、指甲可呈顶针样改变,或增厚,与甲床分离,游离缘可翘起或破碎。 根据皮损活动情况分为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第十六节 白疕,二、脓疱型 : 1、可有典型的寻常型白疕皮损。 2、发于掌跖部位居多。 3、皮损为红斑上有针头大小脓疱,破后糜烂结痂。 4、脓疱1014天消退,可再发新脓疱。 5、脓液培养阴性,无细菌生长。 6、重者泛发全身,伴发
4、烧,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第十六节 白疕,三、红皮病型: 1、皮损弥漫潮红,肿胀,浸润,大量脱屑,仅有少数正常皮肤。 2、指(趾)甲肥厚,脱落。 3、伴发热,迁延数日不愈。,第十六节 白疕,四、关节型: 1、典型的寻常型白疕皮损。 2、关节痠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可致畸形,骨质破坏,可累及大小关节。 3、少数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第十六节 白疕,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疮:多发于肢体屈侧,为暗红色斑片,鳞屑少,不呈银白色。瘙痒明显。 2、白屑风 :发于头皮,基底部淡红,鳞屑少而油腻,无束状发,可脱发。瘙痒明显。,第十六节 白疕,辨证论治一、内治: 虽不能根治本病,但中医药安全性好,能延缓复发,是其
5、优势。 1、血热风燥证 : 证候:皮损不断出现,皮损鲜红,痒甚,伴口干,心烦,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第十六节 白疕,治法:清热凉血 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湿热蕴积证 : 证候:皮损色红伴糜烂,掌跖部有脓疱,关节肿胀,疼痛,伴胸闷纳呆,下肢沉重,舌红,苔黄,脉濡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第十六节 白疕,3、血虚风燥证 : 证候:病情稳定,皮损色淡,少数新发皮损,皮损干燥,鳞屑多,伴口干,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或首乌地黄汤加减,第十六节 白疕,4、火毒炽盛证 : 证候:多属脓疱型或红皮病型,全身
6、皮肤潮湿紫红,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或有多数脓疱,皮肤灼热。伴壮热口渴,便干溲赤,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第十六节 白疕,二、外治:原则:进行期宜选低浓度、温和制剂,静止期、消退期可适当提高浓度。不宜大面积使用激素软膏。分型分期选用剂型药物。,第十六节 白疕,进行期及红皮病型用黄连膏加甘草油或3%硼酸软膏外搽。 静止期用5%10%硫磺软膏,黑豆油软膏,5%水杨酸软膏,雄黄膏等外搽。 小面积皮损可用肤轻松,去炎松尿素,恩肤霜,肤疾宁等皮质激素药膏外搽,但不宜长期使用。中药软膏如冰黄肤乐软膏、铍宝、白疕软膏亦可选用。,第十六节 白疕,预防与调护 1、忌食辛辣、鱼虾、羊肉、狗肉等发物及酒类。 2、急性期或红皮病型,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3、平时使用 外用药应以低浓度开始,用药前用 热肥皂水或中药煎液洗涤病灶,以除去鳞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