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心理學第 10章 慢性疾病之適應張朝凱2007/01/07慢性疾病之適應 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 : 1.瞭解慢性疾病的涵義。 2.能知道慢性病造成的影響為何。 3.清楚因應慢性疾病的一般原則。 4.對於慢性疾病的管理有基本的概念。慢性疾病之適應 慢性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 , 不同的疾病類型會造成個人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上持久且嚴重的後果,最常見的有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就界定而言,具備下列三種特徵時,個人才會被稱為罹患了慢性疾病,即個人失去部分身體功能、身體的病灶是不可復原的、需要長期照護與訓練自我照顧。本章目的在說明整體性上 慢性病對原本生活的衝擊多是
2、全面性的影響,包括身體、服業、社交 等功能的改變,因此更需要在心理上調適病人這個角色,加上不同病症隨之引發的一些情緒、自我、生理、職業工作及家庭等方面的問題 都需要被處理。亦即,慢性疾病的照顧並非只需要留意照顧,自我、家庭、工作、社會等層面的提升與改善也同形重要。本章以糖尿病、癌症為例說明他們的處理與因應原則。而慢性病之有效處理與因應的探討面向包括 : 1.因應慢性病上哪些是最合適的方式 ? 2.增加正確 慢性病的信念是重要的,而哪些是需要的信念 ? 3.全人照顧下,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照護方法與原則。第一節 何謂慢性疾病 顧名思義,相對於任何急性發作的疾病,慢性疾病指的就是一種慢性、長
3、期的疾病 隨著時間的變化,它會造成持久且嚴重的結果,像是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就界定而言,一個人具備下列三種特徵,才會被稱為罹患了是慢性疾病 : 1.個人失去了一部分的身體功能。 2.病程由某些無法改變、且無法逆轉的身體原因所 造成的,換句話說,身體的病灶是不可復原的。 3.一旦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長期照護,囡此患者除醫療協助外,需要訓練自我照顧,患者的動機相當重要。自我評量 1第一節 何謂慢性疾病 由於慢性疾病有以上三種特徵,所以在照顧和適應上和急性疾病是相當不同的。急性疾病,像是感冒,一般來說發作的較快,時間短,在處理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可以完全復原的 ;而慢性疾病往往與自我長期養成的
4、不良習價有關,病程會不斷變化,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通常還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悉心注意病症的變化。 在現今的社會中,因為科技的進步與醫療的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大多數的人們也會盡可能的讓生命延續下去,也因為如此,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然而,隨著腳步加快、壓力增大、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影響等因素,慢性疾病也隨之增加。自我評量 1由於慢性病是一種長期的、與過去生活習慣有關的疾病,病患一旦罹患慢性病,將會對原本的生活造成衝擊,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包括身體、職業、社交等功能的改變,處處受限的生活也會使得病患、心理在調適病人這個角色上,更是一大挑戰,也會隨之引發一些情緒、自我、生理、職業工作及家庭等
5、方面的問題。以下列 點詳述之 :自我評量 2第二節 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情緒的影響最先出現於慢性病患的情緒是否認,否認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心理免受到衝擊而產生的防衛機制,病患為了可以不要承受疾病的威脅,下意識地阻斷現實中自己對疾病的了解,可能表現的形式有 :將疾病看成不那麼嚴重、或認為這個病很快就會過去,甚至有病人會直接否認得到某種慢性病。否認是發生在面對疾病時一開始的階段,則對病患來說是有保護的作用,這種情緒幫助病患成功的控制面對疾病的情緒反應,如暫時不覺得慢性病那麼恐怖,壓力也較能減輕,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病人不舒服的症狀和減輕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但是,若否認是在發生在復健 (rehabilita
6、tive)階段則會對病人有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在病人需要接受治療或醫囑的時候,否認疾病的存在,反而會耽誤治療的進行或影響對生活的重建。自我評量 2第二節 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情緒的影響第二種情緒是焦慮 這也是慢性病人常見的心理現象,有時甚至會因為因疾病引起的死亡害怕,也可能讓人感到焦慮。焦慮其實在慢性病病程中會時有時無地出現,如癌症病人感受到一點點身體的不對勁或改變,便會懷疑自己是否有復發或病情更加嚴重的焦慮。焦慮不但是一種心理損害,也會阻礙正常功能的運作,許多研究指出高焦慮的病患通常治療效果比較差 (Graydon,1988; Carey Rodin & Voshart, 1986)。在適應慢性疾病中,憂鬱比否認和焦慮更晚出現在病程中,大部分時候,在一開始知道疾病的診斷時, 憂鬱心情還不會出現,但當了解整個疾病會產生的影響後,病患會有較多的憂鬱心情,而且也是時有時無地出現,主要的原因是,隨著時間個人疾病的失去功能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對個人的平擾性也越來越大,面對健康一天一天的失去,心情漸漸低落。自我評量 2第二節 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