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北海市科技 创新 “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 稿 )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指导我市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 开放城市 ,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 一 章 把握新常态下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 十二五”时期 科技 发展 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北海 市科技阵线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认真抓好北海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落实,取得了较好
2、成绩,全市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开创北海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目标提供了有力 科技 支撑。 大众创业创新氛围 得到了明显改善。 修订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费管理办法,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强化了科技部门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科研经费由“前补助”改为“后补助”,避免了科研经费挤占、挪用的现象,有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出台了北海市大力促进众创空间 发展工作方案,通过市场化机制,为大众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2 修订了 北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3、对科技进步奖奖金数额进行调整,一等奖由原来的 1 万元提高到 6 万元、二等奖由原来的 6000元提高到 3万元、三等奖由原来的 3000元提高到 5000元。修订北海市发明专利资助办法,取消了对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改为只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进行资助,资助金额由原来的 2000元(国际)、 1000元(国内)统一提高到 5000元,并明确规定资助标准每 5 年调整一次。对科技创新奖励、资助标准 的提高,在全市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科技成果不断增加 。 全市科技项目经费 投入比“十一五” 增长了 64.42%。 “十二五” 投入 的 4053万元扶持 244
4、 个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取得科技成果 100 项,通过鉴定的成果 6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 18 项,国内先进水平 24项,自治区领先水平 18项,自治区先进水平 3 项。 2011-2014 年, 共表彰奖励北海市科技进步奖 52 项,其中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38 项。 2011-2015 年,推荐参加广西科学技术奖评选 18 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获得广西技术发明奖 1 项。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明显提高 。 构建 了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市 建 有 1个院士工作站、 2个博士后工作站、
5、 1 个自治区千亿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8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达 27 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 80%; 27 家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产值 149.04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8%,比“十一五”期末增长 148.93%;利税 4.02亿元 , 比“十一五”期末增 长 27.2%;出口总额 2.98亿美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 112.8%;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13家。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牵引北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出台了北海市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6、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和广西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北海市专利申请资助及发明专利奖励暂行办法、北海市发明专利资助办法以及北海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 2015-2020年),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三种专 利申请 445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3072件,是“十一五”时期的 13.7倍;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11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262件,是“十一五”时期的 4.76倍。 2015年末,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96件,在全区排名第四。 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 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引进、推广了农业名优新品种 38
7、 个,新技术 37 项。方 格星虫、 珍珠贝、对虾、虎斑乌贼 等的孵化和养殖取得重大突破, 对虾、 金鲳鱼 等优势品种的养殖形成了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格局 ; 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研制开发和生产了一系列冰冻、即食 的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与海洋药物新产品 投放市场 ; 在 热带、亚热带水果生产加工 上,北海已 成为 我国最大的热带南亚热带水果加工生产和出口 基地 。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 全 市总共 建 有 7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比 2010年增长 250%, 孵化总面积 达 10 万平方米 。其中,有 2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孵化企业 120 多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达到
8、了 2 亿元。孵化器配套建有电子信息产品公共测试中心、创业者宿舍、中试及小试厂房,并已建设有众创空间、电4 子商务等配套。孵化器成功孵 化 的企业有 20多家,有一批毕业企业落户到各 产 业园区,为我市科技与经 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还 建成 各类科技咨询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机构以及技术市场等 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 18个。其中,北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北海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海技术市场、北海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 认定 为国家级示范机构,初步形成了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和服务网络。 引才引智工作 取得丰硕成果。 配合有关部门 先后制定出台了北海市“十二五”人才发展
9、规划、关于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北海三年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北海领航人才计划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建设人才小高地意见 、北海市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办法以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为 科技 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搭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等载体, 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市人才小高地和重点产业共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984 名(含柔性引进) , 人才载体聚集人才效应、示范辐射作用初步显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 17 家科研机构与 北海海
10、洋产业科技 园区签订了入园合作协议。 科普惠民力度进一步加 大。 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7 家,总数达 13家。组织开展 大型科普专题活动 5次 ,组织科技下乡活动 6 次 ,培训农村党员、群众 4.3万人次。建立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5个。培养技能型人才 1.49万人 ,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1.75万人 ,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 14 名 ,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 36 名。 5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十三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 自治区把创新驱动摆在“十三五”时期我区“四大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
11、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三五”时期,北海市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产业,持续改善民生,优化宜居环境,确保北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的形势下,我市既面临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又有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性特征,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驱动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发展面临
12、巨大挑战。同时,北海市还存在着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且资金管理条块分割,使用效益低下;全市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高校院所创新综合实力不强,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对全局具有整体带动作用的科技先导产业,难以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尚未形成等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加以解决。 第 二 章 谋 划科技创新 发展 新篇章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十八大和 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 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
13、,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核心,着力夯实创新基础能力,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北海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和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支撑引领 。聚焦 北海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坚持科技惠民。把科技创新和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创业,
14、扶贫脱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北海率先进入 全面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3、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的规划、协调和引导职责,创新治理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4、坚持人才优先。 把人才资源开发放 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7 置,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养造就结构合理、优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 立 新型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
15、健全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办法,使 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 按照广西科技发展计划任务的要求,完成 科技成果转化66 项 以上 ,其中重大科技成果引进 10 项 以上 ,技术 交易 额 达到17 亿元 以上 。 形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全民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创新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全社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优化。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
16、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产业、临港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到 2020 年,全市拥有经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税务总 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 25家 以上,我市高新技术 产 业 增加值 占全市 规模以上 工业 增加 值的比重达到 25%以上 , 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15%。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数字北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8 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技术和人民健康科技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北海高新区分步建
17、成创新型特色园区。 支持北海高新区扩容,加快北海高新区发展,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坚持打造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 群,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功能,打造北海高新区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引领区、科技创业的核心区和高新产业的示范区,成为广西争创和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力量。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吸引和聚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创业投资家和创新型企业家。 建立起有利于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科技投资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依靠技术创新
18、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高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取得明显成效,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 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 前瞻性、 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成果 。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核心企业,建立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到 2020年,累计新建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 新增自治区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家 、 新增 企业技术中心 5 家 , 重点实验室、创新型企业 15 个以上。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完善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实现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机构等机构的
19、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业务联动、协同服务,为我市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不断探索政府投资为主、9 政府与企业共建、企业自建等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 并通过国家、自治区认定。扩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到 2020 年,累计孵化面积力争达到 2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 350家, 5 年累计孵化企业毕业 40家以上。建成完善的电子产品测试平台、电子产品中试基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试验、测试、检测等服务,每年可为企业提供试验、测试、检测、中试服务 500 次以上, 5 年累计孵化电子信息科技企业毕业 25 家以上。 现代农业科技进
20、步水平明显提高。主要优势特色农业技术 力争 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5 年全市累计示范推广 名优新品种 60个,新技术 50项以上。以农业科技园区、良种培育中心、标准化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建设一批集研发、示范、生产于一体的名优新品种示范基地。 以 “ 互联网 +农业 ” 为驱动,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 、休闲农业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培育农业科技企业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围绕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 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目标,大力发展名优新品种选育、健康营养食品制造与高效安全生态种养殖新技术、林特资源培育及
21、产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新农村建设 和精准扶贫工作。 以改善农村居民点生活环境、减少农村生活废弃物排放为重点,开展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及设备、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开发农作物秸秆转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和装备,加强农村沼气等新型能源设施的10 研究,建立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等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农 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率、农业养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下降,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成效明显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22、 7210件以上,授权量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双倍增长;到 2020年末,力争全市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重达 70%以上,企业申 请发明专利比例提高到 60%以上,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6件以上,在 2015年末基础上实现双倍增长 。 社会发展科技事业上新台阶。 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取得明显进步, 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文化创意、 旅游休闲、公共安全等科学研究全面上了新台阶。 每年产出社会发展科研成果 5-10项。 到 2020 年,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 ( GDP)的比重达到 2.0%,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增长 1.94%。 第 三 章 立足优势产业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 优势 产业 “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新材料、海洋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 电子信息产业。 在现有基础上,增强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加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