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农民工转移培训情况汇报根据蒙府办明电201289 号文件要求,*县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按照*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培养新农民、新农村“为己任,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和利用职教资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民创业为目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我县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办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建于*县农广校,于 xx 年起每年承担400 名培训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提高农民工就业
2、能力为宗旨,以信息为导向,以服务为保障,以就业为目的,以政策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教材优势,真抓实干,认真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项目。2012 年共培训农民工 458 名,超额完成州扶贫办下达任务数 400 名的 114.5%。其中,制鞋针车工 27 名,磨矿工 175 名,筑路工 90 名,餐厅宾馆服务员 120 名,大棚蔬菜栽培 46 名。转移401 名。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124 名。省外输出 22 名,省内输出379 名。转移就业率达 87.6%,实现劳务收入 382 万元。分别输送到福建省泉州正原制鞋有限公司、*县矿冶公司、云南省路桥蒙新高速公路指挥部、*县奔牛酒店、* 县美
3、时美客餐厅、*县草坝镇果蔬协会,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12 年培训目标是:培训农民工 800 人,其中引导性培训 300人,职业技能培训 500 人。转移就业 750 人以上。截止 6 月 10 日,共组织农民工培训 1 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62 人,为目标任务 800 人的 0.78%,转移就业 53 人,转移就业率为 85.5%。培训专业主要是客房服务、餐厅服务等专业,培训人员安置在*源鸿酒店、啊罗烤鸡店等。二、主要做法1、成立培训部。抽调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培训部,农广校校长亲自抓,具体负责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形成了工作有专人负责、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2、统一
4、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从贯彻”xxxx“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为了统一广大教师的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州、县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为今后全面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落实目标,明确责任。根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 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
5、情况,将每年的转移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教师联糸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实行专人负责制,确保农民工培训顺利进行。4、广泛宣传,形成舆论。利用光碟、各种会议、群团组织广泛宣传农民工转移培训政策、措施,进行了正确引导,既让全县中青年农民知道参加农民工转移培训的好处,推荐就业的安全性,又了解农民工转移培训的岗位、就业去向,激发了农村青年自愿参加学习,勇于外出创业,增收致富。5、切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排忧解难。积极建立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点,解决他们的交通食宿问题,方便群众参加培训,免收培训费,补助生活费及路费。6、采取订单式培训。 *县农广校先后与福建泉州正原制鞋有限公司、助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一些企业等
6、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输送培训合格的员工到厂工作。7、整合力量,狠抓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民工转移培训力度。学校与企业联合,围绕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好文章,科学设置专业,开办不同岗位的培训班,大力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关于农民工转移培训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坚持正确领导,狠抓部门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强化基地认定,实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转岗就业率,使农民务工收入稳步增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农村智力更新情况(
7、一)基本情况。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市西部,距110 公里,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生态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县、国家级产粮大县,素有”之乡“、 ”之乡“的美誉。全县设 24 个乡镇(2 个街道办事处) ,辖 242 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389.4 平方公里。总人口 92 万,其中农业人口 76 万人,农村劳动力 40.2 万人,耕地面积 42488 公顷。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曾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着重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技术培训,
8、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 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1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农民人均纯收入 3483元,增长 11.7%,粮食总产量达 47.3 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8%。(二)文化结构。我县农村人口 76 万人,其中男性 41.8 万人,女性 35.2 万人,男女性别比约为 1.2:1;大专以上学历 3026 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0.8%;中专及高中学历 55074 人,占 13.7%;初中文化 218286 人,占 54.3%;小学及以下文化 125614 人,占 31.2%;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培训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 12000 人、
9、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162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686 人、实施农业科技入户 2007 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5000 人。(三)年龄结构。我县农村劳动力 16 岁-30 岁 12.9 万人,占32.1%;31-45 岁 15 万人,占 37.4%;45 岁以上 12.3 万人,占30.5%。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一)项目实施情况1.劳动力资源状况我县总人口 92 万人,农业人口 76 万,农村劳动力 40.2 万人。至目前止,我县通过内转外输共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 20.8 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 51.8%。留在农业的劳动力 19.4 万人,占总劳力的48.2%。而留在农业的 1
10、9.4 万劳动力中扣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我县还有约 10 万人亟待转移就业。2.项目完成情况到目前止我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 20.8 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686 人,转移就业 19774 人,转移就业率 95.6%,其中 2004 年培训 10744 人,转移就业 10421 人;2005 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946 人,转移就业 9353 人。我县通过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认定定点培训机构 35 所,两年来共举办培训班 371 期,培训专业有:汽车驾驶员、焊工、车工、缝纫工、采矿工、计算机操作员等 25 个专业。(二)主要做法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
11、、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提高转移意识,优化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1.强化组织领导、部门联动我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领导、政策、资金、项目加大力度,成立了大足县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农业局、财政局、农办、劳动保障局、教委、科技局、建设局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于农业局。各街镇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在村上设立了信息联络点,负责信息收集和反馈,初步
12、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机构网络,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调控,农业部门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参与,各街镇乡具体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合力攻坚、风险共担、各记其功“的运行机制。逐步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2.严格基地认定、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我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
13、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择优认定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 11 所职业学校和 24 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外部办学机构联合办学,提高办学质量。3.强化培训、促进就业我县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
14、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4.特色引路、树立品牌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大足石刻及龙水小五金驰名中外,在劳务输出上力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品牌,讲求效益。在课程设置上单设了石雕石刻、五金工艺品制作等, ”石刻工艺师“、 ”五金巧匠“等品牌劳务已初俱模型,逐渐走俏于劳务市场。5.规范操作、严格监管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
15、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我县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如:我县在对农村汽车驾驶员采取直补的方式,将县内符合条件的汽车驾驶学员统一到县劳务办,由劳务办核对学员身份,财政部门负责现场发放补助资金到学员手中(汽车驾驶员培训补助标准:a 照补助 500 元,b 照补助 40
16、0元,c 照补助 350 元) 。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6.典型引路,扩大规模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农民工培训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外部形象,形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氛围。我县对部分培训专业采取直补的方式,现场发放财政补助资金到培训学员手中,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村学员的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取得的成效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
17、化、农村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效果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务收入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05 年,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11.8 亿元,占 gdp 的 17%,占农业产值的 50%,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7%,人均增收 145 元。二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农民工的流动,大量富余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一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居所,变成了城市居民。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转化能
18、力的提升,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还有效开发和利用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了农村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四)体会1.搞好宣传发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 10 余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 11%,已成为我县农民快速增收的”瓶颈“。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业流动,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促使更多的农民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择业观、就
19、业观,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序转移就业。我县劳务办、阳光办通过召开会议做宣传、进村入户做工作和充分利用两社、两网、一报等新闻媒介,科技赶场,召开院坝会,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转移就业各项政策的宣传,让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做到家喻户晓。2005 年,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 30000 份,咨询人数 2800 人次,出动人员 320 余人次,车辆 34 车次,电视报道 7 次,报纸 12 次,张贴挂图 105 张、标语 415 条、横幅 42 幅,举办座谈、培训会 65 次。2.抓好教育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是提升
20、培训质量。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我县相关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聘请市里专家、教授、企业老总等,采取现场观摩、现场指导、亲身示范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实效。二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围绕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电子、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校-校、校- 企或校-场(厂)联合办学,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机制。同时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开展了五金加工、摩配、石雕艺术、采矿等特色专业培训,确保了培训转移的质量。3.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输出环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一是优化转移环境。切实落实了培训补助、收费减免、输出奖励、回乡创业、维权保障等政策。联合司法、工商、劳动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