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范信贷管理严控信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农信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信贷业务运行规律和风险特征,持续加强信贷业务规范管理,有效推动信贷经营管理效能提升,实现信贷业务低风险、高效率、高质量、高收益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信贷制度和组织建设的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机制。加强信贷制度建设管理,研究制定统一的制度管理规范,规划制度管理的中长期目标,明确制度管理权限。法人行社信贷管理部门要全面统筹对信贷基本制度、基本规程和普遍适用性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重强化对信贷经营部门、基层行社实施或修订的单项信贷业务、产品、流程
2、的可行性、合规性审查。凡未经信贷管理部门审查或经审查未通过的制度、产品和流程一律不得下发、实施。建立制度评价机制。新制定或修订的制度实施后,信贷管理部门要从制度适用性、同业差异性、可操作性、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等方面开展制度执行情况的后评价,及时发现制度缺陷和不足,确保有效快速修订改进。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法人行社要按照科学、精简、高效、制衡的原则,充分考虑信贷规模、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信贷前、中、后台职能部门(机构) ,明确各部门(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业务重复和职能交叉、缺少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明晰岗位职责边界。法人行
3、社应严格实施“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理清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界限,明确贷款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通过制定整个信贷流程环节的制度,明晰各岗位在业务流程中所处的环节和职责边界,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促使各岗位人员正确履职。突出重点内容的操作规范,构建信贷流程控制图 ,将流程操作中的重点内容、关键节点详尽纳入其中,使信贷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发挥关键岗位作用。一是基层行社或信贷经营部门负责人要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全面管控所在机构的信贷业务风险,对调查岗、审查岗办贷审贷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已发放贷款资料的完整性、操作程序的规范性进行自查评价,监测贷款风险分类
4、形态变化。二是在基层行社或信贷经营部门设置具有高度独立性的风险经理岗,对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已完成的业务操作进行换手核查和风险评价,对信贷人员操作行为及业务风险偏好进行日常监督,提示风险点,按期提交信贷风险评价报告,报送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推进业务操作行为的规范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标准。法人行社要根据客户类别和业务品种的不同,研究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信用评级方法、信贷调查技术、信贷审查方法、信贷审批程序、担保评估方法、风险计量模型等业务标准化技术手段,保证信贷作业方式方法科学实用、精准有效。科学配置贷款要素。科学配置贷款要素是平衡信贷风险控制和有效满足客户需要之间的有效法宝。法人行社要根据具
5、体信贷品种和客户类型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配置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贷款要素,防止出现约期不合理、额度不准确、风险收益不匹配及还款时间与客户资金回笼时间不一致等情形。提高科技系统应用。法人行社要通过深挖信贷规范管理和信贷管理系统控制的有效结合点,寻求对信贷业务流程中可运用科技手段控制的关键环节实行自动化控制,力争实现信贷管理系统对信贷经营管理活动的硬控制、刚约束,减少或消除人为操作风险。提高科技系统应用,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确保及时、准确掌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实时和全面监测,提升信贷管理效率。推进客户评级授信和信贷产品研发的规范管理加强客户评级管理。先进的客户评级
6、模型是农信社充分识别客户风险的重要工具,也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举措。法人行社要立足本区域金融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提升客户市场细分能力,准确区分各类客户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科学实用的信用评级模型,增强客户等级分类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以便能够根据各类客户的差异化特性进行精准施策和管理。强化授信管理与应用。法人行社必须杜绝“轻授信、重用信”的经营思维,要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授信理论,强化授信管理与应用,在实际经营中不断总结发展授信理论,努力建立科学有效、切合自身实际的授信方法和授信额度测算模型,逐步提高授信管理的精准度,合理满足客户资金需要。坚持规范授信,逐步完善法人客户表内外业务统一授信、集团客户统
7、一授信和个人客户综合授信管理机制,实现客户风险总量控制,防止过度授信等不规范授信行为发生。完善产品研发机制。法人行社是经营机构,不仅是信贷产品的实际应用者,也是信贷产品研发的实际推动者,要搭建产品研发平台,制定研发规划,组建研发团队,合理配置产品研发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产品研发运行机制有效运转。加强产品推广维护。新产品入市后,不能盲目批量推广,要采取“先试点、后批量”推广方式,在试点中检验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待新产品正式批量推广后,信贷管理部门要跟踪研究产品动态,加强监测管理,警惕风险后置。信贷经营部门要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评价,针对客户需求变化、市场竞争态势、内外部法规制
8、度调整等因素,适时向信贷管理部门提交调整或升级产品功能意见,同时要建立信贷产品的退市制度。推进信贷授权审批和监督检查的规范管理建立经营评价体系。法人行社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信贷经营评价体系,推进信贷授权规范化。评价指标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服务区域经济总量、金融生态、信用环境等外部指标;二是信贷经营部门(机构)的贷款规模、业务质量、客户结构等内部定量指标,经营理念、工作作风、历史因素等内部定性指标;三是内外部监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四是信贷经营部门(机构)上一年度信贷经营考核结果、客户经理考评等级等。实行差异化授权。法人行社要根据行业、客户、业务的不同特性实行差异化授权。一是行业差异化。对符合信贷产
9、业政策的行业,适度下放审批权限,提升营销服务效果;对超授信限额、政策限控的行业,适度上收审批权限。二是客户差异化。加强客户分类管理,根据客户层次差异实行不同标准的授权审批模式。三是业务差异化。通过有效的授权政策推动业务行为优化,如适当下放有效抵质押担保方式信贷业务的审批权限。实行动态化授权。建立授权动态评价调整机制,定期对信贷授权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对不良比率超过风险控制指标或发生风险案件的机构,及时调整或中止单项信贷业务授权。对检查发现某一类业务存在重大风险的,根据信贷经营部门或基层行社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按行业和业务品种相应调整授权。法人行社应规范信贷业务事后环节的检查、问责和整改工作,
10、大力提升检查质量和效率。一是统筹管理全行社信贷检查工作,规范检查行为,完善检查制度,突出检查重点,避免重复检查,减轻基层行社负担。二是创新检查方式,加强非现场排查分析,探索重点领域开展年度持续性模型排查和及时检查模式,逐步改变在短时间内集中抽调大量人员开展大规模现场检查的传统做法,实现“精准检查、精准管控”的目标。三是积极研究非现场评价日常工作机制,创新非现场评价方法,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实现由现场评价为主向非现场评价为主转变,由按期评价向日常持续性评价为主转变,逐步实现机构全覆盖、业务全覆盖,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质量水平。四是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及
11、时发现违规高发业务、环节和区域,做到快速处理和化解。推进信贷队伍建设的规范管理优化信贷队伍。法人行社要健全信贷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信贷人员选用、培训、考核、晋升、奖惩、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性规定,规范关键岗位管理。制定人才发展规划,逐步打造优秀客户经理、专职审查人、独立审批人等高素质专业队伍。强化履职考核。一是制定合理的信贷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信贷运营效率。二是定期现场考评信贷人员的履职情况,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高度重视信贷人员的金融业务能力,实行信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实现信贷人员岗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12、加强行为控制。法人行社要结合自身业务经营和业务规范管理的实际,对员工行为规范进行提炼、升华,通过建立信贷人员行为守则 信贷人员行为禁止规定和信贷人员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等制度,构建“正面有规范、反面有禁止、违反有处罚”三位一体的信贷人员行为规范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员工异常行为监测和查处机制,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红线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和排查,使信贷人员树立合规警醒意识,自觉规范工作行为,逐步培育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良好信贷文化。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实施常态化信贷业务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教育,增强员工的制度认识,使制度执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切实提升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操作能力,有效减少违规行为、不规范操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