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面临的风险成因及其化解现阶段,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在商业银行所有贷款类型中所占比重不大,未能起到应有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未对应收账款的概念、类型界分明确,导致实践中商业银行对该类信贷产品推广积极性不高。从维护质权人利益出发,应在分析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特性的基础上穷尽其风险类型,并以此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立法和操作规定问题的提出-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立法与实践困境物权法第223 条将应收账款列为可以出质的权利的同时,于 228 条对应收账款的质押亦作了规定:“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应收账款出质
2、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而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物权法草案制定并公布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 ,其中明确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办理程序并界定了具备法律条文意义的“应收账款”概念,即“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 。从上述立法现状来看,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规定较为简单、概括,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虽然对应收账款的概念、登记程序进行了细化,但其属于部门规章,效力等级较
3、低,无法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方面进行系统性规范。基于上述立法现状可以看出,立法层面对应收账款质押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未提供完善的立法指引,为有效识别和化解应收账款质押存在的各项风险,更好地发挥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功能及作用,有必要进行立法上的技术改进。在实践层面,自物权法及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实施以来,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通过“中征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在我国已经开展将近十年的时间。截至 2016 年底,该登记平台累计发生登记2409948 笔、查询 10847699 笔,仅 2016 年 12 月即发生应收账款质押 18503 笔、转让 14178 笔。数据表明该平台在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方面发
4、挥着极大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庞大规模和巨大融资需求来说,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总量仍偏小。以浙江嘉兴农信机构为例,截至 2016 年 12 月末,嘉兴农信机构所有贷款余额合计8737302 万元,而质押贷款余额仅为 78773 万元,占比 0.9%,其中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户数及余额更是寥寥可数。虽然面对着巨大的信贷产品获利空间,但考虑到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操作难度大、贷款风险高、债权实现难,实践中商业银行开办该项业务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可操作性程度不高导致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未能有效发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应有作用。综上所述,立法层面制度性规范的缺失、操作层面质权人风险可控性不强导致实践中商
5、业银行更趋向于采用追加担保的方式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此类贷款已然名存实亡。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合实际操作经验优化法律法规上的制度支持、建立完善的操作模式,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法律风险的成因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收账款质押相较于其他担保方式具有更高的法律风险,但对于该担保方式风险高于其他担保方式的原因所在,却鲜有学者论及。唯有界定清楚应收账款质押担保风险的成因或不同于其它质押担保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综合考量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法律特点,笔者认为其形成贷款风险的原因可归纳如下:(一)
6、应收账款的无形性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应收账款质押为权利质押的一种,明显区别于其它动产质押。应收账款亦不同于其它具备票据形式的权利标的,并不以证券化为表征,而权利标的的无形性可能导致质权无法顺利实现。在应收账款特定化方面,何以确定企业哪一项为应收账款?此项应收账款而非彼项应收账款?笔者认为,应收账款的非特定化必将导致风险的产生。而鉴于应收账款的无形性,无法准确估量其价值,即其价值实现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后仍需时刻对应收账款的财产价值保持密切关注,增加了一定监管成本。(二)作为担保标的的应收账款的债权请求权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应收账款质押系以一种请求权担保加一种请求
7、权,因此尽管应收账款债务人不属于质押法律关系法定主体之一,但不可或缺,其必须加入到应收账款质押制度中,方能真正实现应收账款的担保功能。”法学理论上,应收账款的债权属性决定了其民事权利的类型应为请求权,而非支配权。因而当设立应收账款为质押标的时,质权人并不能对应收账款的财产价值进行支配,其财产价值最终有赖于第三债务人的偿债行为才能得以实现。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考量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准入时不能忽视次债务人的信用条件,并且在实际贷款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质权人更多考察的其实是次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及意愿而非出质人的信用。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以应收账款出质,其本质是次债务人在其“应付账款” (对应出质人的
8、应收账款)范围内对出质人的保证担保,其保证的内容是按既存合同的约定及时履约并按时付款。这就决定了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风险问题:虽然该出质行为并未增加次债务人的合同义务的内容(义务范围仍权限于合同规定) ,但其履行义务的相对人增加了,即需根据合同约定向出质人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向质权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其向质权人履行义务的意愿有待商榷,往往增加了应收账款作为一项请求权的实现难度,由此决定其运作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严密的监控手段和制度规范加以控制和调整。(三)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操作的复杂性应收账款质押担保虽然源于合同法意义上的担保法律关系,但由于作为其标的的应收账款的特殊性,从实质上来说其
9、交易结构是更为复杂的,包含了被担保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出质应收账款债权债务关系两个债的关系,涉及质权人、出质人和次债务人三方当事人,任一法律关系的变动和当事人的行为都将对担保交易目标的达成构成影响。设定应收账款质权应通知次债务人,通知到达后,次债务人的履约行为就此受限,即不得直接向出质人支付款项,否则将使质权落空,陷质权人于不利的境地。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法律风险的具体类型如上所述,应收账款质押担保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应收账款质押区别于其它动产或权利质押的特性,但是风险并不是否定其实践操作的理由。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另一个信贷获利平台,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创建了另一个渠道。这是一个制度上
10、的建设,但法律不能担保应收账款的商业价值。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应是根据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特性,总结风险类型,以此做到事先预防作用。笔者以维护质权人利益出发,将应收账款质押风险类型归纳如下:(一)基础交易合同风险1.真实性风险。作为质押标的的应收账款,应是出质人和第三债务人之间真实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双方或一方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通过伪造合同或其他债权文书虚构应收账款,或者在应收账款已获清偿的情况下仍通过虚假的应收账款设定质押,则该质押行为显然不能成立或无效,给质权人带来因标的不真实而引致的法律风险。2.转让性风险。一般而言,用于提供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债权,应当是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具
11、有可转让性的债权。如果基于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该合同所产生的债权不可转让,应收账款债权就不能作为质押标的。对应收账款可转让性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法律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如有违反,则该标的就不适于提供质押。3.效力风险。用于设定质押的应收账款是否成立、能否最终实现,首先直接与产生该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的效力密切相关。基础合同的效力可以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可变更等情形。如果该基础合同符合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合同法第 52 条所规定的无效情形之一,则该基础合同很可能被认定无效,由此将直接导致应收账款债权不成立,于其上设立的质权自然也就无法成立;而如果合同债务人因重大误解、被欺诈、被
12、胁迫等而与出质人签订合同,则该次债务人享有撤销权和变更权,如其行使撤销权,则应收账款债权自始不成立,质权也随之不成立,如其行使变更权,则应收账款债权的内容会发生变更,债权价值有可能发生减损,质权也相应地受到影响。此外,产生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就有可能因次债务人行使对合同的解除权而被终止,应收账款债权自始不存在,从而质权也不再能够存续。4.抗辩风险。次债务人依据其与出质人之间的基础合同关系,可能享有对出质人债权的抗辩权。例如,假设该基础合同约定出质人应当先发货,次债务人后付款,如果出质人交付货物存在质量瑕疵或者出现其他未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则次债务人也有权提出抗辩。那么,这些既存的抗辩就并不会因为
13、质押的设定而消灭或受到限制,仍可以对质权人行使。因此,在次债务人可主张抗辩的情况下,只有确保出质人充分、适当地履行了合同义务,商业银行作为质权人的质权才能得到保障,否则就可能因次债务人的抗辩而最终无法实现。(二)出质人风险1.出质人对质权实施危害行为的风险。出质人作为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其有可能违反出质人义务,包括处分权接受限制的义务、保全应收账款债权的义务等,实施对质权实现构成危害的行为。例如,对出质债权实施抛弃、转让或再行出质;擅自接受次债务人账款;怠于行使不安抗辩权、代位权、撤销权等权利导致应收账款债权无法实现等。这些情形的发生可能导致应收账款质权的实现受到阻碍,都是必须加以有效遏制的不当
14、行为。2.诉讼时效风险。应收账款债权作为债权之一种,同样也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也就是说,该应收账款债权一旦超过诉讼时效,也将转化为自然债权,丧失胜诉权和执行力,无法获得法院的支持和保护。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应由出质人主张中断诉讼时效,但其是否能够或者愿意积极及时采取措施?如若怠于行使其权利,则客观上将使质权人因基础债权超过时效而导致质权无法实现。(三)次债务人风险如前所述,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债权的实现有赖于次债务人的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由于质权标的是应收账款,质权主要是通过直接收取债权的方式来加以实行,而是否能够收取,则取决于次债务人的履行行为、还款能力和信誉程度。如果次债务人的还款能力较弱,信
15、誉较差,甚至出现经营不善、破产等情况,则应收账款质权人的质权必定面临较大的实现风险。应收账款质押担保风险的防范措施上述应收账款质押担保风险特性及类型都是应收账款质权实现所面临的威胁和危险,需要质权人通过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而实践中这些风险的控制除需要以法律规范的完善来加以有效防范以外,还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完善操作规程以增进应收账款质押担保风险的可控程度,促进应收账款融资实践的发展。(一)立法层面1.通过立法严格界定应收账款的概念和范围构建应收账款质押制度,首先应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界定应收账款的法律概念,而该概念宜由人大常委会以法律解释的形式进行明确,这既能体现财产权利法定的严肃性、解
16、决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效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可以定分止争,防止应收账款在实务中被盲目扩张应用可能引发的风险;对于应收账款的范围则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明确。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一般性定义加列举的方式对应收账款的内涵和范围加以规定,明确可供质押应收账款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而对于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收费权质押应当特别予以明确,并作细化规定。2.构建应收账款债务人通知制度为防止次级债务人在应收账款出质后对出质人单独清偿进而损害质权人的利益,有必要设定债务人通知制度,即应收账款未经通知对次债务人不生效力,此举亦符合合同法第 80 条之规定。客观的也保护了次债务人之利益。关于通知的
17、形式,可考虑让质权人有设质后的合理时间内书面通知应收账款债务人,亦可选择在易于知悉的公共媒体上以发布质押公告形式予以通知。通知的内容除包括特定化的出质应收账款内容外,还可明确应收账款债务人在收到通知后的合理期间确认是否有既存的抵销权、撤销权等情形。应收账款债务有确认无既存权利后,事后不得再行主张设质前既存的相关权利。3.完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伴随着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正式实施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的上线,我国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逐渐形成,这种线上登记系统由质权人直接提交信息进行登记,对登记事项登记机关并不负有相应的审查义务。而单方登记较容易出现登记公信力不强、登记错误、恶意登记等问题
18、,给当事人带来各类风险,应在制度设计上考虑由质权人单方登记调整为质权人、出质人共同登记,防止登记的任意性,通过登记程序增强对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并配套恶意登记处罚机制和错误登记责任机制。同时,可以考虑将应收账款登记公示系统内容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接,约束付款企业的付款行为,减少应收账款的不确定性。(二)操作层面1.贷前尽职调查首先,由于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实现往往倚赖于次债务人的履约行为并间接决定着质权人质权的实现,因此选择信誉较好、偿付能力较强的次债务人所承担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标的,将使质权实现的风险大大降低。一般情况下,应将次债务人的资信情况纳入贷前调查的范围,要求该债务人信用状况良好
19、、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或者经营稳定、现金流充足、具有较强的支付账款能力和付款意愿等等,甚至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应收账款债务人进行信用评级。其次,商业银行应严格审查应收账款基础合同内容及交易真实性,防止出现虚构交易合同的情况,保证应收账款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对于合同内容,应明辨其效力问题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情况,通过合同条款的审查判断应收账款是否适于出质,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将来质权行使的风险障碍因素。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在基础合同中加入不得抵销条款,从而使次债务人以合同承诺的方式放弃抵销权,保护商业银行作为质权人的利益。2.贷中严格审查第一,基于本文上述分析,为避免应收账款非特定化而形成的质押贷款风险,应于质押贷款合同中对质权标的进行详致的描述,如应收账款的金额、期限、支付方式、债务人信息等。第二,为了进一步保护质权人的利益,有必要在质押合同中对质权人和出质人的各项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如实现质权时可不经出质人同意而径行收取债权的权利等。如此通过详实的合同约定才能弥补当前法律规定的不足,强化双方的合同约束。3.贷后积极检查由于应收账款质押不同于一般财产性权利的质押,其贷后检查亦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应极力督促出质人及次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尤其是应适时行使对应收账款债权加以保全的权利,防止次债务人因出质人违约而行使合同解除权及抗辨权。在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