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本文通过对在校农村中学生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策
2、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问题 现状分析 原因 对策 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从各方面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和困扰变成了妨碍注意力的因素,则势必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并帮助他们学会自行解决的办法了。由于
3、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1、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不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动力是一个由兴趣、需要、抱负、价值观、自信心、学习态度等组成的混合体,它与人的个性息息相关,并能决定一个人的
4、学习与生活的成功和失败,是一个能促进人取得进步的助推器,学习动力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影响因素。农村中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而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学习好,别惹事!”。即使孩子学习不好,他们也不会过分施加压力,多是顺其自然。由于家长的期望值不高,农村学生在学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就小的多,没有压力就动力,久而久之,也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据调查报告显示,在 1318 岁的中学生中,62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管教方式适当;21认为管得过严;令人遗憾的是 17%的学生认为父母都不管。虽然有 62的学生认为管理得当,但仍有 38的学生在半年之内被父母打过。部分学生反映在学习方面还是希望得到家长的过
5、多关注,由此表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待提高。2、 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关系到中学生的人生前途和事业发展的方向,再加上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是以优生数与学生分数作为依据,致使学生面临的各学科的学习任务、作业压力和考试压力就比较大,另外还要承受来自家长的压力,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厌学逃学等现象,甚至出现思维迟缓、思维混乱等思维障碍。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学时不喜欢上学或者说厌学的学生比例是不少初中有 6%的学生,高中有 13%学生。学生逐渐不喜欢上
6、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值得是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分析思考的。从调查问卷中可知:26%的学生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 65%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 9%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或干脆睡觉。调查结果还表明,6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3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0的学生害怕学习。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70%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核心课程之一。3、缺乏自信,压抑、自卑,耐挫能力差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
7、力与特点的肯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对一个人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给自己精神世界蒙上层层阴影。如形象不佳、成绩不好、家境贫困、父母离异等原因,觉得自己事事不如意,处处不如人,总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自己畏缩不前,并由此怀疑而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陷入自我挫折的误区难以自拔。而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便失去了积极的心态,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否定了自我的价值,从而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从而阻塞了自己的成功之路。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 、激烈的学业竞争和学校的教育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
8、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 ,而是采取逃避策略,或面对挫折感到压抑、心情郁闷,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以畸形的方式对待他人和社会,更有甚者做出偏激或极端行为。4、 逆反心理增强,性格孤僻,缺乏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同龄人的友谊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需要,他们渴望与别人沟通思想,为他人所接受所尊重。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心和帮助,能够彼此分享秘密,分担烦恼,使人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受阻,心情忧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敌对、孤独等不良心理
9、,危害其心理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农村不少同学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策略,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了成人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由于其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所以,当他们遇到被接受的水平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时,或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据调查显示,3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 ,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
10、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 (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 ,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此外,现在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差,造成人际交往不适应。另外,中学生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够保守秘密的地方,他们交友范围缩小,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但部分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善于与同学交流,把内心的烦恼与困惑埋藏于心底,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以至于影响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中
11、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和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相互抵触,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5、 情绪不稳定最突出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期,从小对父母或长辈的依赖感较强,到了中学脱离父母过独立生活后,有些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故心理不够稳定,心理问题也较多。初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挫折或对抗时,很容易爆发突发式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男生之间有时会因为一点的矛盾而大动干戈。
12、二、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一)生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体征都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生理机能迅速增强,性机能逐渐进入成熟阶段,驱使他们成人感的增强,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希望得到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其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 , 引发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二)社会环境因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
13、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
14、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 “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另外,随着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网吧在农村的小镇上越来越多,再加上网吧管理的不规范,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流等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或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站的信息,导致学生精神萎靡、情绪不稳、上课分心、厌学逃学,甚至模仿网络游戏内容,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 、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最经常化的环境,家庭中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特别是家庭中的文化特质如教子观念、态度、情感氛围、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乃至其婚姻状况等,都
15、会给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烙上深刻的印迹。而许多农村父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往往只采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再加上他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及家庭的希望也寄托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
16、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 “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四)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除要学习学科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接受人际交往、独立生存、抵抗诱惑和对抗挫折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由于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并且由于资金和师资的制约,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 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
17、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探究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全面
18、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来完成。(一)、学生自身的应对对策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
19、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例如: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二)、社会的应对策略社会教育是保障1、改善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从沉重的学
20、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积极探求心理取向的学生。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2、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
21、境。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媒可多开设有关学生心理辅导栏目(节目)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一些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的通俗读本,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也可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三)、家庭的应对对策家庭教育是合力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
22、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1、转变家教观念,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
23、他们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他们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2、首先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状况,尽最大可能缩小“代沟”与“科沟” 。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每个孩子总想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向家长炫耀向亲友诉说,但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勾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孩子只好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时间与电视、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即使有疑问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语” ,如此随着年龄
24、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亦不断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代沟” 。 “代沟”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旦形成“代沟” ,就很难通过孩子和家长本身予以消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也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各种培训,多学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3、家长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爱之有度,要热情耐心,要鼓励帮助,要严格要求。切忌用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来教训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一些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
25、友。当孩子向你倾诉他(她)的内心感受时,应耐心倾听,并给予劝慰和4、树立正确地培养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往往较高。孩子精神压力大,一旦考试受挫,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培养人才观,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为他(她)的发展和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目标,切不可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孩子无法实现,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并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5、家长自己也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孩子生活中接触
26、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就要求家长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的言行熏陶孩子,用榜样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四)、学校应对对策学校教育是根本1、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和教育体系,坚持学生自我调适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重点医治的方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
27、、改善学校管理,完善心育领导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有关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督促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分期培训等多种渠道,着手从观念、知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养、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育能力,以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学校心育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等因
28、素均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校园内葱郁的花草树木、洁净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另外,学校加强对班级的管理,重视校园动态文化建设,如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园心理剧汇演,每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心育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转变师生交往观念,树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
29、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能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注重去发现并满足学生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积极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去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教师应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树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念,通过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理解学生实现师生心理相容的基础、尊重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建立真正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活动课、游戏辅导等形式,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学校针对初一学生入学时对新校园和学习环境的陌生、恐慌心理进行适应能力教育,对初二学生易出现的早恋问题进行异性交往指导,对初三学生的学习、升学压力等问题进行减压辅导,对学生不敢面对困难、失败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各个学科都可以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