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00775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218 大小:7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传 习 录注释白话翻译版(明)王守仁 著2目录:1 心即是理2 格物无分动静 3“一以贯之”的功夫4 成书的缘起 5 知行合一 6 元神元气元精 7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8 万物皆备于我心9 正心诚意 10 人即天地之心 11 致其良知 12 启蒙之道 13 神而明之14 戒惧恐惧在心念 15 过分矜持亦弊端 16 生之谓性 17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18 一草一木皆有理 19 辗转刊行 3概述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 王阳明(14721528) ,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

2、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11 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18 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 ,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21 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 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

3、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 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

4、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

5、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 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4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 、 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 正德七年(1512)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本,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记录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西

6、赣县)刊行,亦名为传习录 。嘉靖三年(1524) ,南大吉增入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仍以传习录为名,在越(今浙江余姚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三年,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减,与他及王畿所录,一同编为传习录 ,在宁国(今安徽省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将黄直所录的部分编入传习续录中,在蕲州(今湖北省境内)刻。隆庆六年(1572) ,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书 ,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 ,便成为王文成公全书本中的传习录 。其版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日本东京昭和五十年松云书院影印 1897 年佐藤一斋

7、传习录栏外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年叶绍钧的校注本等。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阐发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心学,他讲道:“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 ,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传习录 (上)中记载,他和弟子们到南镇地方游山,一个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树问:“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当未看花时,心不起作用,也就没有花,当看花时,花才显现出来,以此论证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王阳明的心学特点表

8、现在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万物就是从灵明中产生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这种所谓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超善恶的,是绝对至善的。他在传习录 (上)中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 书中还说: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5(传习录下)又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

9、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传习录中)又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传习录下)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他这种“知行合一”说其实质是消行归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在主观

10、内心里合一。换句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识,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尽管王阳明的心学的基本做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学,深入研究知识关系,并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编者 1997 年春于北京 6卷 上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7 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

11、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 “徐爱录”、 “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即是理徐爱录徐爱(公元 14881518 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 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 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

12、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 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 其謦咳,或先 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 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贤所说

13、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就正于先生。方始发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7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我时刻受先生之教诲,觉得他的学说,刚接触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觉得愈发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

14、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情,就想在立谈之间,依据传说,浮想联翩,如此何能彻底深谙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爱序 评析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 先生之概貌。阳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体中之一员,亦为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其先生之形象、特性与先哲先贤们一样,既有其

15、共性,亦有其个性。先生天资聪慧,是 为共性,但却和悦坦诚、不修边幅,亦共性,亦个性,大凡先圣先哲 们,其心地祥和,举止随和,处事顺其自然;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又曾广博于 诗文,深研 习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样既共性,亦个性,孔子十岁即立志于学,阳明先生年 轻的豪迈亦是一种鸿鹄之志向 总之,阳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原文 爱问:“ 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 ,后章 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 ,亦有所据否? ” 先生曰:“作新民之 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 新不同,此岂足为据? 作 字却与 亲字相 对,然非新 字义。下面 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

16、明。如云君子 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如保赤子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 亲 字意。 亲民犹如孟子亲亲 仁民 之谓, 亲之即仁之 也。 百姓不亲 ,舜使契为司徒, 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 克明峻德便是 明明德, 以亲九族至平章 、协和 便是亲民,便是 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 便是明明德 ,安百姓 便是亲民。说 亲民 便是兼教养意, 说 新民 便觉偏了。 ” 译文 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 ,朱熹认为应作新民 ,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象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 ,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

17、新 ,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 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相对,但非作新解。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 ,都没有新的意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 如保赤子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 亲民犹如孟子中的亲亲仁民 ,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籍此加深他们的感情。 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 , 以亲九族到平章 、 协和即是亲民 ,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再如孔老夫子的修己以安百姓 , 修己即是明明德 , 安百姓就是亲8民 。说亲民 ,就包涵了教化养育等意思,说新民就失之于

18、正道了。 ” 评析 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仁致,其核心都是“ 爱人”、 “亲民”。对他人之 爱即为仁,包涵了 义、智、礼、信;对民众之亲即为仁政,包涵了教化养育之意。阳明先生的见解显然更合于孔、孟首倡“仁”爱之心曲,辨朱熹之“新”,正先圣之“亲”,功益于后生。 原文 爱问:“ 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 先生曰:“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者,得之。 ”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9、? ”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 ,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 ,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 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评析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 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 37 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心即:

20、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 。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 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则事公也。 原文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 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 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 须 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

21、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译文 9徐爱说:“就象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现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

22、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 评析 这里并非专议忠、孝,而是以忠、孝为例阐明“心即是理”的道理。仅仅是为了尽忠孝之义务而侍亲、事君,不过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 格物”;唯有那种出自内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实的,难能可贵的,俗话“ 天理良心”即在此也。 原文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 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 目,不亦 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

23、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 译文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旧说依然萦绕心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象

24、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唯求己心。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 评析 从事事物物去追求的孝心,是

25、无根之本,难以保持长久,时间长了便会枝枯叶败,使人见之心冷、木然,毫无一点生气。真正的孝心发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则叶茂,叶茂 则色荣,四10季长青,地久天长,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火热,即使寒冬季节,亦有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的浓浓诗意。 原文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 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 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 时也

26、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 虽在圣人,犹如 精一 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 仪节是当,亦可 谓之至善矣。 ”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道:“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样从事物上获取?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 郑朝朔于是说:“就象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

27、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 徐爱在这一天中又有所收获。 评析 孝经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意思是说,根据大自然运动的规律,举事顺时;根据土地的不同特点种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行为谨慎恭敬,节约用度,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双 亲。 这里说的“天之道”亦即阳明先生的“天理”。己心纯则天理伸,天理伸则至善。善与美,忠与孝皆莫向外求,唯从心 纯 中来。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 贤、惟 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资料库 > 生活指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