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近代史纲要课程“家乡历史调研”报告概述:作为上海市民,每次要出岛去市区的时候,岛上的人就会称是“去上海”,这是一个从常识来说并不正确,却已经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说法。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岛民”,在我的意识里,“上海”并不是一个另岛民非常有归属感的地名:一条阻隔两岸的长江、不同的方言、还有与市区的繁华与繁忙有太多差异的质朴与安宁,这些都使我们对“岛”有着太特殊的情感,而非行政地域划分就能决定的。从我家的窗户就可以望到江水和江面上的来来去去的船只,船起航的汽笛声还有夏夜从窗口吹进来的凉爽的江风,都伴随着我长大。每个有空闲的傍晚,家人朋友就会在堤岸边散步、放孔明灯。直到如今上大学
2、了,我成了船上的常客,每每离开小岛,望着越来越远的码头,心里都会泛起“离乡”的忧愁。借这次近代史纲要“家乡历史调研”的作业,我特地参观了“崇明学宫”,在这座明代建立的建筑里,陈列了很多关于崇明历史的点滴,希望以此增加我对家乡的了解。1、“岛”的形成、合并与扩大如今的崇明岛已经趋于一个完整的形态,而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大自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作品”。作为河口冲击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随着日积月累的泥沙堆积一直在扩大。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地理学家的判断,唐朝武德年间最早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苏州府志沿革崇明县:“崇明在东海间。旧志云,唐武德间,海中涌出两洲,今东、西二沙是也。”万历崇明县
3、志沿革:“盖崇起于唐武德中也,名东、西两沙,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崇明县崇明旧城:“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宋代,又相继出现了姚刘沙与三沙。北宋天圣三年(1025 年) 的姚刘沙,它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与东沙接壤,成为东沙西扩的第一个合并沙洲。于是“前二沙(按:指东、西沙 )之民,徙居于此,大成村落 ”,因多姚、刘二姓,故名姚刘沙。南宋后期,从姚刘沙一东沙置天赐盐场到升为崇明州。此后经过 75 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在距姚刘沙西北五十里的江中,又涌现一个被称为三沙的大型沙洲。因
4、为是由三个小沙洲合并而成,所以被称为三沙。今日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在宋末元初已经奠定。元明两代,出露江面的大小沙洲达到六十几处。长江口南支异常活跃,沙洲重组、合并,岸线崩塌极为显著。明清交际时期这些沙洲由于此涨彼塌缓慢地合并、连成片。然而在众沙合并为一的过程中,原先的东沙、姚刘沙、三沙遭受严重冲刷,大部坍没,或被新沙洲所覆盖。明末清初是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完成的最后阶段。此后崇明岛就不断因泥沙堆积而扩大土地及滩涂面积,形成如今超过 1160 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泥沙堆积岛屿之一。这种变化的原理在于,长江河口落潮流主泓偏向南岸,涨潮流主泓则向北偏离,而在涨、落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水流
5、夹带的泥沙得以沉积,并从暗沙逐渐发展成为沙洲。其后,在科氏力的继续不断作用下,落潮流偏向于沙洲南侧河道,沙洲北侧河道则属于涨潮流性质。在涨潮流占优势的北汊河道中,其泥沙搬运通常是净进的,上溯的泥沙大多不能被落潮流带人大海,从而导致沙洲北侧河道继续淤积新沙洲,新老沙洲在北汊河道中不断发展、合并,一旦北汊上口淤塞,沙洲则在冲淤变化中与北岸相连。由此,地理学上对岛屿变化的未来预测是,崇明岛北岸与北侧的海门、启东地区相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到时候岛再也不是岛了,想到这一点也有些怅然呢。在学宫里我也了解到了关于崇明的行政隶属和治所变迁方面的信息。五代初被命名为“崇明镇”,“崇”取高义,“明”取清明义,“崇
6、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之后因盐业的发展在宋朝被定位“天赐盐场”。明朝时因渔业、盐业以及航海的要塞地位从元朝的“崇明州”被升级为“崇明县”。而治所的五次搬迁,是由于潮水冲击,原治所所在地被侵蚀所致。从清代起定在城桥镇,并一直保留到如今。隶属地是在 1958 年才从江苏省改为上海市的。因此,崇明人对上海并没有太强的归属感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吧。2、古船与水上交通古代崇明的造船业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适宜在浅滩和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源自崇明而闻名全国,是我国木帆船四大船系之一。清乾隆年间的崇明县志记载:“沙船出自崇明沙而得名”。船身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多次停泊崇明。崇明发达的航海业造
7、就了历代能人辈出,其中以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对中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因而被后人誉为“崇明海运三杰”。朱清(12361303 年),因贩私盐常出入海上,熟悉海道情况。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奉命用船将库藏图书由北海道运至大都。试航成功后,遂向朝廷建议开创海上漕运,字词打开了驶向北方的海上航道。又疏浚娄江直达东海,沟通了与日本、高丽和琉球的海上贸易。同时代的殷明想朝廷建议开辟通向大都的新航道,以弥补朱清视窗航路的不足之处。新航路离岸航行,路径径直,缩短了行期,奠定了近代北洋航线的基本走向。崇明岛的津渡始于十五世纪初或更早些时候,明万历年间设官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8、 年),崇明与沪之间开始开辟客运航线,同时在南门港建起崇明岛上最早的港口轮埠。如今,在岛内已形成拥有五大客运码头和十大货运港口的密集型水上交通网络,昔日的小舢板逐渐过渡到机帆船、双体客轮乃至气垫船。从我有记忆开始,要离岛就必须乘船,还好必须在江面上颠簸的旅程终于在高中时期“长江大桥”的建成而成为一种选择。然而长江大桥刚建成的时候,为岛民和前来观光的旅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因为交通方式的突然改变而出现了各种问题。原本因为水上交通只能依靠船只,游客数量而十分有限,而如今市区的市民多了周末近边游玩的去处。然而政府没能预料的大量客流,由于岛上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住宿选择的缺乏,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旅客,很多媒
9、体也发文表示质疑“长江大桥开通,崇明做好准备了吗?”还好这个问题终于慢慢得到了改善。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岛上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安居乐业的岛民因为道路上变得拥挤的车流和没有被妥善管理的农产品地摊而困扰。崇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交通变得繁忙的城区,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当时被这种现象困扰的我也用相机记录了这一情形,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股非正常的旅游爆棚显现终于褪去,旅游业也终于走上有组织的正规。3、盐业生产的历史自五代西沙设立崇明镇以来,崇明就开始有了盐业。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崇明设立眼观,由发配岛上的囚犯充当盐丁,煮盐为生。宋嘉定十五年(12
10、22 年),在三沙被废弃的庄园置天赐盐场,百姓煮海水为盐,自煎自食,多余部分还能够远销外地。煮盐业一度成为崇明岛重要的生产活动。明清以后,涨连成片的崇明岛逐渐向江中唯一,土质趋淡,盐田大量减少,崇明盐业生产的历史最终在 20 世纪 60 年代告终。4、水利建设崇明岛历来依堤为障,以水为命。自明清两代起,先后兴筑过吴家沙官坝、北洋沙堤、刘公坝、赵公堤等。等限于条件,所筑堤坝抗灾能力差,水患屡有发生。建国后,岛内修筑起环岛大堤,疏浚淤塞的河道,整治紊乱的水系,根治风、潮、旱给崇明建设带来的隐患,从而增强了崇明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中,赵公堤是崇明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筑堤工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
11、年(1759 年),由当时的崇明知县赵廷健主持修筑。赵公堤的修建使崇明有了抵挡江海浪潮和东北咸潮的屏障。得以安居乐业的堤内百姓无不感念赵廷健的业绩,遂将该堤取名为赵公堤。如今的环岛大堤不仅成了抵御潮水侵袭的手段,也成了江边的一道风景线,岛民在岸边散步,眼前的绵延的堤坝和来来回回的潮水让人心情平静。5、滩涂与围垦崇明岛滩涂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当滩涂达到一定高度时,即可驻地围垦。建国前,曾有过 17 次小规模工程。建国后,县内大力兴建保塌促淤工程,加速滩涂淤涨。1955年首围聚兴沙,打响了崇明岛大规模围垦的第一次战役。1959 年冬,全市各条战线数万名职工开赴崇明,与崇明人民一起共同围垦
12、合隆、新安、百万、大新等沙,至 80 年代末,共组织围垦 61 次,围地面积 63 万余亩,使崇明岛扩展了近一倍的面积。如今,东滩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候鸟的栖息地,每年有大量的鸟类在这里停留,也受到了不少鸟类爱好者、生物学家的关注。而西沙湿地是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保存着两大类十七种典型的地质遗迹,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崇明就像是一片难得的宁静的后花园。六、近期发展及未来规划崇明对于上海的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必须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
13、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崇明三岛划分有七大功能分区,每个功能分区资源特色不一、区位优势各异,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明确清晰。 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崇南分区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崇北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崇东分区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研创区和门户景观区。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的景湖会展区。长兴岛分区以船舶、港机制造业为主的海洋装备岛。横沙岛分区以生态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区。其中,新城的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
14、模。新的行政中心将各种政府办事部门整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岛民,大家不用再需要在各部门间奔波,显著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又譬如新的县图书馆、美术馆以及科技展览馆,让岛上的孩子在课余时间有了更多学习和娱乐的去处。新城公园也是新城建设中的一大工程,大片的水面、绿地以及夜晚的灯光喷泉秀,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尽管现如今,新城的住宅区还未真正有规模的居民居住,因此交通、商业等功能还未配套齐全,但都在建设中,相信这里最终会比老城区更现代、更有活力。6、总结虽然是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但经过这次调研,我发现我对崇明岛的历史还是知之甚少。作为我心中“根”的存在,我想我有必要在今后多关注小岛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小岛淳朴、奋进、不浮不躁的民风和生活氛围将一直给我启示和积极的影响,让我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在复杂的社会和激进的潮流中能在心里安放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