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903117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东省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调研报告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从具体构成上说,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未成年人、失业者、农民工、非正规 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目前,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也比较突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人往往因为处于贫困的边缘,迫于生存, 为了蝇头小利,置国家法律于不顾,铤而走险,实施故意杀人、抢劫、盗窃、 抢夺、贩毒、卖 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造成很大社会危害性。加强这类犯罪的研究,对预防弱势群体的犯罪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对广东省 2004 年至 2007 年弱势群体犯罪的情况开展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2、如下:一、弱势群体犯罪的基本特点根据对 2004 年至 2007 年检察机关办理的弱势群体犯罪案件进行初步调查和统计,我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中,残疾人、无业者、贫困下 岗职工、 农 民工、未成年人等属于弱势群体犯罪的占弱势群体犯罪总数的 67%。广东地区弱势群体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弱势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弱势群体犯罪始终在高发案率徘徊,成为当前影响广东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广州市为例,2004 年至 2007 年,无业者、贫困下岗职工、农民工、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犯罪占该区全部犯罪总人数的比例分别达到60%、66%、65%、62%和 69%,其他各地的情况也基本上在 50%左右2徘徊。2

3、弱势群体犯罪地域性明显。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居住相对集中,犯罪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中心城区下岗失业或无业人员犯罪率高;而城郊结合部的城区则农民工或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率高;而农村地区则是平时生活困难的人员犯罪率比较高。3弱势群体犯罪以侵财型和侵犯人身性犯罪为主。例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抢 劫罪、 抢夺罪和盗窃罪等,这些犯罪占弱势群体犯罪的 90%以上。其中女性弱势群体多为贩卖 毒品罪、组织、容留、介绍卖淫罪、 诈骗罪,而在暴力犯罪中,女性多起辅助作用。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犯罪所侵害的主要是人身、财产所有权和社会管理秩序。4弱势群体重新犯案率高。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相当一部分

4、受过刑事处罚的弱势群体中的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又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据 统计,弱 势 群体重犯率高于其他人群的重犯率。5弱势群体犯罪具有突发性。弱势群体犯罪随意性强,临时起意的犯罪多,突出表现在侵财性案件上。同时,因为受其自身条件的束缚,智力型犯罪出现几率微乎其微,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不计后果,突出表现在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案件上。6犯罪对象多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在文化、体能、智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考虑到犯罪成功率,其犯罪的对象必定是条件比自己更不利的人群。涉及的财产金额一般较小,经常有为了蝇头小利引起冲突发生矛盾,出现命案。7各种不同的弱势群体犯罪类型相对比较集中。残疾人犯罪案3件主

5、要为盗窃、抢劫、抢夺等一般侵财性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主要为故意伤害案件,外来工犯罪案件主要为盗窃用人单位财物或故意伤害。二、弱势群体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现象本质上是社会现象,既有个体因素,更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从残疾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外来劳工犯罪等犯罪来看,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行政执法力度不到位、社会救济渠道不够畅通和有效以及经济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等因素直接相关。另外,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高,相关的政府部门针对弱势群体存在管理力度大而服务力度小的问题,非政府公益组织的成长还不能满足我省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需要等,也是导致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1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一是我国的

6、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对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存在,但是覆盖面不广、标准 较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弱势群体在生活上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二是弱势群体就业保障制度仍有缺陷,对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或者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局限在劳动强度大的手工劳动层次,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帮助力度不大,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弱势群体社会福利费用支出比例偏低。2现行法律规定对弱势群体保护存在不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立法还没有形成体系,立法层次较低,多数是以“规定”、 “条例 ”、“办法”、 “暂行条例” 等形式发布,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立法没

7、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次,我国涉及弱势群体的立法中虽然也4规定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但是法律的强制力不足,对弱势群体保护不力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削弱了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权威性和推动力。最后,我国弱势群体还被排斥在立法过程之外,不能参与相关决策的进程,他们的声音无法通过有效正常的渠道表达。3现行司法程序对弱势群体保护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是现行的部门设置与职权的行使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一定的执法“空洞” ,这主要是表现在部门的设立不相配套、职权的行使不够到位,例如,在公、检、法办案机关的 诉讼流程上就缺乏对弱势群体实行保护的相应部门。二是我国的司法援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实际保护

8、之间尚有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 司法援助的范围过于狭隘,难以对 弱势群体实行较为全面的保护;对司法援助证据材料的要求不够明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主观随意性;司法援助仅限于审判环节, 对侦查、起诉和执行等环节则缺乏完整的内涵。4对弱势群体行政保护执法力度较差。虽然在立法层面有残疾人保护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现实中上述法律的执行却是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的执法保护力度远远不够。比如,在很多地方仍然有少数流浪乞讨者,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肢体残疾人以及智障者。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招工和辞退员工的方便,很少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更

9、说不上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了。在解决劳资纠纷方面,资方始终是强势的一方,有关的厂规对劳动者也不尽公平,工会组织缺失或无力维护职工权益。在正式途径维护权利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依法维5权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容易通过私力救济解决问题而导致犯罪。5弱势群体社会帮助机制比较欠缺。首先,在我国,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依赖于政府单一的社会支持,但是在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无法纳入到政府有限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其次,我国社会民间组织发展比较薄弱,包括非政府团体、慈善机构、群体组织、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民间力量发展不足,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帮助形式也比较欠缺。6弱势群体自身内在缺陷导致犯罪

10、。弱势群体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缺乏应有的法律常识,有的根本不懂法,更不懂得用政策、法律来维护和伸张自身的权益。如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发生劳务或债务纠纷后,采取 绑架、盗窃、 抢劫、非法拘禁等手段索取自认为应得的劳动报酬或债务,受到查处时还认为其行为合情合理。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由于其受教育的程度很低或基本没有受过教育,更谈不上职业技能培训,生存技能较差,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经常受挫,产生被歧视感,加上生活上强烈的反差、贫富差别的悬殊等,都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三、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弱势群体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须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解决

11、。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权利分配的不公正以及对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因此,构建一种公平、公正、正义的和谐秩序,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怀和扶助成为发展趋势。1完善社会就业和保障机制,保证弱势群体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一是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城市和农村经济6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地细化不同地区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弱势群体逐步摆脱低层次保障现状。在当前情况下,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就业,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弱势群体,根据当地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确定合理的上浮幅度,使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二是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制度。社会多提

12、供就业服务保障,通过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建设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技能,帮助他们走上就业轨道。三是完善对弱势群体社会福利机制。加大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投入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的经费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例应逐步提高,以进一步关注和改善民生,使社会弱势群体真正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四是完善社会保险机制。健全失业(待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重大灾害保险等制度,逐步将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失业(待业)人员统一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中,将弱势群体个人承担的风险转移到由社会共同承担,提高个人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

13、。2加强立法,消除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性歧视。首先,国家应加强立法,赋予弱 势群体特殊权利,解决弱势群体受社会歧视的问题,使其人权保障以法的形式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文明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改革城乡二元格局、户籍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措施,健全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制度等,加强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的法律确认。其次,针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我国宜出台一系列完整的社会救济法、 社会保险法、 社会福利法等,7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对于歧视弱势群体的行为和规定以立法的形式予以剔除,并对具体的个人和单位予以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法的公正价值。最后,应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

14、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特别是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参与权利,尤其是保障其参与相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3建立司法救济机制,提高司法机关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力度。一是建议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刑事普通程序且有利于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的救济程序,可以考虑在刑事诉讼当中设立针对弱势群体保护的专门诉讼程序,以便于对弱势群体进行更为全面的保护。由于弱势群体的身心状况不同于普通人,因此,必须要有一种能够同普通人审理程序相区别开来的特殊审理程序。可以考虑在 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对 弱势个体犯罪案件的审判一律要求应有相应的社会团体派员参加。二是对弱势群体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改进,

15、以便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案救助。当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救助的请求,行使其诉讼权。 扩大诉讼费用减、 缓、免的范 围。针对弱势群体不同的经济状况, 给予适当的优待。 当弱势群体 胜诉之后因对方当事人转移财产、逃逸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赔偿时,国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先行给付一部分或全部,使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国家特别的生存关怀。三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加大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财政投入,把律师每年为弱势群体无偿代理一定数量的案件作为考核律师的重要标准。84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发展民间组织力量,增加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相

16、关社会团体的作用,寻求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如消费者协会、妇女联合会、老年人协会、工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弱势群体的组织,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依法保护弱势群体。同时积极鼓励受到伤害的人勇敢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援助和保护受害者,居委会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及妇联等要重视给受暴者精神上的抚慰,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适当放开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参加到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工作中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帮助当事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矫正落后狭隘的暴富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态,争取早日重返社会,有利于降低重新犯罪率。5通过媒体的正确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手段,使弱势群体转变观念,加强自救,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靠法律武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媒体要正面引导,帮助弱势群体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办宣传栏、开法制课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使青少年、无业人员、社会 闲散人员 学习法律、了解法律,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自觉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