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汇报三个问题:一、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理解二、坚定“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之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渊源2,一、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理解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有几次谈话。其中讲到:马克思这些老祖宗
2、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1905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9页)4,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特别提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3、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
4、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5,二、坚定“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之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阐述中,提出“八个明确”,而坚定“四个自信”是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特别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这个文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
5、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8,我们党“四个自信”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一个自信”到“两个自信”“三个自信”再到“四个自信”这样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概括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并强调我们党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
6、会文件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初步表述。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保持对完成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初步表达。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概
7、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早表述。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思想提出来。9,文化自信是基础,体现的
8、是民族自信。理论自信是灵魂,体现的是逻辑自信。制度自信是根本,体现的是实践自信。道路自信是表征,体现的是方向自信。10,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习近平同志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
9、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式上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四个走出来”,深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
10、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13,(一)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洋务运动;从君主立宪,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1、相同点:一是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经过1840、18
11、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二是目的相同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14,三是内容相同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四是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推进。2、不同点:一是文
12、化底蕴不同中国本身是一个有了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时间,一直都是文化输出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外来文化排斥想象严重,洋务派虽然接受过西方文化,但本身还是有着难以磨灭的文化优越感。郭沫若曾指出:“中国固有文化的负担太重了,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年代太久,至少有3000年,所以对过去的文化怀着一种崇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往往视欧美文化为夷狄之邦。”但是日本一向就是一个文化输入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二是思想基础不同在此之前,日本已经有了其的启蒙运动即日本的“兰学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闭关锁国,民众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思想
13、,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清史稿记载,“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王雅治遣吏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入京,及通事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要求减关税,不许”。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该国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16,李鸿章曾说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
14、火,他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17,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制夷而作。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叹曰:“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18,三是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
15、,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四是政治体制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是在封建统治者领导下的改良运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19,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藩设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废除武士特权,建立了新的体制
16、。1889年日本颁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日本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五是经济基础不同虽然经过了30年的洋务运动,但直到甲午战争前,诺大的中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只有108家。而日本的企业在维新前就已达到420家。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32.2,同期的英国是3.3%,美国5,德国3.8%。1874至1890年日本平均增速为12.1%,英国为1.7,美国52,法国21,德国35。而同期日本每年平均设立225个新企业,创办企业总数达到了5600多家,总投资折算后达到20800万两白银。 20,六是技术引进方法不同洋务运动在引进外国技术的
17、手段上存在严重缺陷,只是为了“清内寇,对外无非委曲将就”。江南制造局,从总局到所属的一些重要工厂如造炮、造枪、造弹厂等,厂长甚至几任厂长都是洋人。凡与对方交易论价定货,也都是洋人说了算。轮船招商局在1872到1930年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从总船主到下边的主要关键岗位,统统雇配洋人充任,甚至连行政权都归于洋人。21,张之洞的汉阳炼铁厂外籍人员多达40余名全厂从总工程师以下10个部门的24名主要技术负责人中,只化铁炉有一个中国工程师。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从兴办到1907年,先后共招聘了三批外籍人员,有名字可查的就多达92名,还未包括23名家属。,日本,1857年,荷兰海军士官哈尔德斯带领10名荷兰技
18、工进人长崎造船所,揭开了近代日本使用外国技师历史的第一页。仅仅1868年到1875年之间,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就达到2497人,其中仅1875年这一年就聘请了530人。明治政府给予这些外来专家以丰厚的待遇。日本在维新中,欧化不同化,政府在对待利用外籍技术人员的问题上,一贯的做法是“只借助而不依赖”,“只备咨询而无权决策”。日本1870年修建第一条铁路时,所有的测量、设计、监理、技师甚至火车司机都是洋人。仅仅8年之后的1878年,在修筑京都到大津的铁路时,日本人已经开始自行设计。又过了几年,铁路上就只有两三个洋老外了。,七是教育的力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办了三十多
19、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1872年开始中国也先后派出4批120名幼童到美国求学,学习时间是15年。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学童大部分未完成学业,1881年全部撤回。,日本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明治时期日本派出的留学生总计超过2000人。仅日本文部省派出的留学生总数就达683名,其中学人文科学者269名,学自然科学者414名。维新开始后,日本内阁先后派到西方学习考察的人数占内阁人数的一半以上;而中国除了去考察购买军火,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不多。甲午战争前,德国当时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曾预言,如果中日开战则中国必败,日本必胜
20、。他分别接待过日本和中国去学习的代表团,他说: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是问哪个船厂的船造得好,价钱如何,回去拿钱来买就是了。,八是国际环境不同日本处在中国这块大肥肉的旁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目标始终是中国,而日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得到发展。九是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的成果:一是改变了中国军队刀矛原始武器的落后状态,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兵法,编练海陆军,兴办军事工业,军事学堂;二是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及管理方式,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三是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出现;四是兴办总理衙门,使中国外交开始转变。日本的明治维新
21、对他们本国来讲是成功了,毕竟从一个封建的弱国,迅速崛起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他们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制定的本国宪法,从开始目标就定错了,以致军国主义恶性膨胀,后来给世界特别是亚洲人民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26,(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1、封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商鞅:“农少商多贵人贫”(商君书去强)荀子:“工商众则国贫”(荀子富国)汉代贾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新书大政)“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史记平准书),既使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思想意识也还是停留在以农为本。经商赚钱的目的是买田置地、翻盖祠堂、修建宅院
22、,这就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1895年以前,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总资产为120多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就有资本110多万元,接近上海华商资本的总和。28,2、帝国主义不允许,曾两度担任过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在1852年就说过:“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脖子上的一块磨石”。十九世纪中期之前,主要是英、法、俄等国占有一些殖民地。如英国占有印度和南非,俄国占有西伯利亚和中亚细亚,法国占有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时候,还在勉强维持封建统治的时候,西方列强已经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到1914年,英国占有殖民地面积为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领土
23、的130多倍,殖民人口近4亿,相当于本国人口的9倍。,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体现在: 一是军事侵略:,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在世界罕见。主要的战争有: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1883年英军侵入西藏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3年英军第二次侵入西藏1904年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二是政治控制:,辛亥革命前由清政府
24、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633个:英国120个、俄国92个、日本75个、法国59个、德国43个、美国23个、丹麦22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11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荷兰4个、奥地利3个,还有同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有55个。其中主要的有:1.1841年5月27日,中英广州和约赔款六百七十万两; 2.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赔款二千一百万两; 3.1843年7月22日,中英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4.1843年10月8日,中英虎门条约; 5.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6.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7.1858年5月28日,中俄瑗珲条约割地六十万平方公里; 8.1858年
25、6月13日,中俄天津条约; 9.1858年6月18日,中美天津条约; 10.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 11.1858年6月27日,中法天津条约; 12.1858年11月8日,中英天津条约补充; 13.1860年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赔款一千叁百万两;,14.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 15.1860年11月4日,中俄北京条约割地四十多万平方公里; 16.1864且7月10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地四十四万平方公里; 17.1868年7月28日,中美增续条约; 18.1869年10月23日,中英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19.1871年8月13日,中日修好条约; 20.18
26、74年10月31日,中日北京条约; 21.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 22.1879年10月2日,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23.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黎条约割地七万平方公里,赔款二百八十万两; 24.1884年5月11日,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25.1885年4月18日,中日天津条约; 26.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 27.1885年6月9日,中英烟台条约续增条约; 28.1887年12月1日,中葡北京条约; 29.1890年3月17日,中英印藏条约; 30.1894年3月7日,中美华工条约; 31.1895年4月7日,中日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割让台湾岛、琉球属国; 32.189
27、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赔款叁千万两; 32,33.1896年6月3日,中俄密约; 34.1896年7月21日,中日通商行船条约;35.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借条约;36.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37.1898年7月1日,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38.1899年11月16日,中英广州湾租界条约; 39.1901年9月7日,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赔款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40.1904年9月7日,中英续定印藏条约; 41.1905年12月22日,中日东三省事宜正约;42.1906年4月27日,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至五四运动前,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契约、协约和
28、合约共1175件。,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发动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具体表现在领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外国公使驻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外交和刺刀的监视之下。与此同时,列强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派逐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导致国家主权被破坏殆尽,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参与签订辛丑条约的时任美国公使田贝曾说到:“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其所作中国及其子民,三是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9、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20000万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8000余万两,根本无力筹划。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甲午战争后几年间,列强先后通过八次铁路借款,夺取了长达1.9万余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投资中国矿山:1896年,美国首先和中国“合办”门头沟煤矿,外资从此侵入中国矿业。在华开设工厂: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已有80余家(当时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才108家),资本总额约为2800万元,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当时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才1200多家)。35,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
30、,看重的是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把中国一直当着一块“肥肉”,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变成它的竞争对手。辛亥革命是中国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南京临时政府后,西方列强一直不予承认,他们把持着海关税收,拒绝交付,逼迫临时政府乞求列强贷款,孙中山回国前后,亲自多次进行了借款活动,每天昐望外国银行的回电,可是,直到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仍然杳无音信。毛泽东同志说:“孙中山的一生中,曾经无数次地向资本主义国家呼吁过援助,结果一切落空,反而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恰恰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
31、地。”36,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首先是先天不足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是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根深蒂固,没有适合资产阶级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压榨,使中国弱积弱贫,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缺乏自身的基础,加上帝国主义的限制,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兴办之日起,就多数存在基础贫乏,筹款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始终无法摆脱资金少,规模小,设备简陋,难于扩大资本积累的处境。其次是后天畸形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多是开明士绅演化而来,换句话说他们本身就是封建阶层。所以他们
32、对于封建制度具有天生妥协性。而大资产阶级则是出身于官僚阶层,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本身就是做官的,是在封建制度下官职一方,所以他们在反对封建制度上具有软弱性。我国的资产阶级是在向帝国主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很多人是接受了外国人开设的教堂的教育,或者是在欧美生活、游历、留学过的。他们既认识到了欧美的先进和我国的落后,又有很强的自卑情绪,觉得中国远不如欧美,而且处处有求于他们,甚至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和支持,他们取得对抗封建阶层的革命的胜利,所以他们对帝国主义具有先天的妥协性和软弱性。37,最突出、最典型的是辛亥革命失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避免帝国主义横加阻拦,发布“告各友邦书”,主动承认清政府签订的
33、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妥协示弱却没能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1911年12月,在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下,革命派讨论过后决定向北方妥协,南北达成合议,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即位后对临时约法多有破坏,对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也未能遵守,倒行逆施,革命党却一次次对他妥协,革命势力的不断妥协最终导致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来临。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与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这样,中国资产
34、阶级民主革命的两大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屡试屡败;“洋务梦”“立宪梦”“变法梦”,梦梦皆空。38,(二)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和追求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之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35、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段话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意思: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用能的管理体制、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诚信和睦的人际关系、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39,马克思理论刚传到中国时,并不叫“社会主义理论”,而是叫“大同学”或“安民新学”。最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1899年年初,他在上海万国公报第121、123期上介绍马克思的思想,题目就叫“大同学”。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所刊登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简单地提及马克思及其学说。文章写道:“其百人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
36、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 40,1899年4月万国公报第123期所刊登的大同学第三章相争相进之理,不仅再次提到马克思,而且提及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文中说:“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客思(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孙中山则将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相等同,认为: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41,2、社会主义是中华优秀治理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传承与结晶,中国最早的土地政策是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37、事”,从孟子的描述可知井田以方块为形,共九百亩。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制,封建的原意就是“封土建制、封邦建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耕织。王莽改制:实行王田、私属制、五均、赊贷、六筦和币制改革。,王安石变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列宁曾说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1906年)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天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耕者有其田”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和“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最重要之原
38、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曾经说: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所谓“大同主义”也就是“天下为公”。44,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期(5052年):中共颁布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继续完成土改任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39、任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出来”和“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道路是深深地根植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中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照抄照搬的产物,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深深地根植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中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非同一般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的。在国内,我们经历了经济上的起伏、政治上的风波、思想领域的纷扰乃至自然灾害的肆虐;国际上,从苏东剧变开始,在一连串实质上是道路之争的各种“颜色革命”与“阿拉伯之春”所掀起的风浪中,中国都站住了,靠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无论是同自身纵向比,还是同改革开放之初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横向比,都足够令人自豪。靠的是什么?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西方路径的简单依赖,同时也破解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容易处理好的改革与翻船、发展与稳定、开放与自主这三道难题,从而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6,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