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 川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第 十 三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征求意见稿)吴川市人民政府2016 年 3 月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第一节 发展基础 .1第二节 发展环境 .9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第二节 基本原则 .12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第三章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18第一节 打造载体优化布局 .18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3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5第四节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 .26第五节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27第六节 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29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
2、 .30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0第二节 建设创新人才队伍 .31第三节 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32第五章 加快江海魅力之城建设,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33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3第二节 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34第三节 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 .35第四节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37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38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8第二节 建立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 .40第三节 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42第四节 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43第七章 夯实“三农”基础,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44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44第二节 建设幸福美
3、丽乡村 .45第三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46第八章 全面深化改革,催生经济发展新活力 .47第一节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47第二节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49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50第九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合作新平台 .51第一节 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51第二节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52第十章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53第一节 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 .53第二节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54第三节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55第四节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56第五节 增强人民健康保障 .57第十一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59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
4、护 .59第二节 推进生态建设 .60第三节 发展绿色经济 .61第四节 打造宜居环境 .62第十二章 全面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吴川 .62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 .63第二节 建设法治政府 .63第三节 建设法治社会 .64第四节 建设平安吴川 .65第十三章 完善机制强化支撑,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67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67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67第三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评 .681“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我国向“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吴川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更是吴川努力建设宜居宜
5、业宜游的江海魅力之城的历史机遇期。本纲要根据中共吴川市委关于制定吴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三五”时期吴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战略谋划和总体部署,是吴川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吴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吴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工业兴市、生态建市、商旅旺市、文化强市”四大发展战略,全力打好工业园区扩能增效、城市扩容提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场大会战”,克服宏观经济下行、投
6、资放缓、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全力上项目、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十二五”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势头。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吴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2破,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生态建市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扶贫“双到”成效显著,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 2010 年的 105.3亿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220.9 亿元,年均增长 13.1%;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 18:42.9:39.1 调整优化为 12.6
7、:43.1:44.3;人均生产总值 23042 元,年均增长 13.1%;对外开放逐步拓宽,2015 年外贸出口总额 12284 万美元,年均增长 26.6%,出口领域扩展到水产品、塑料鞋、电饭煲和羽绒等多种多类商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079 万美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9.6亿元,年均增长 1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 2010 年的 3.5 亿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6.9 亿元,年均增长 13.7%。二、工业兴市成绩显著。2015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68.8 亿元,年均增长 15.0%。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 年的 32.1%调整到 2015 年的 31.
8、1%。在“中国羽绒之乡”、“中国塑料鞋之乡”通过复评的基础上,相继获得“中国月饼之乡”、“中国建筑装饰之乡”称号,并争创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吴川华昱产业转移工业园天锐玻璃、浩信管桩等项目建成投产;羽绒产业基地百如森、富利达等羽绒项目建成投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海关监管场所、车辆查验场建成投入使用;威立电缆、国美水产、建诚管桩等一大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项目竣工投3产;鞋业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初具雏形。三、服务业繁荣兴旺。2015 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97.8 亿元,年均增长 13.7%。商贸业发展迅猛,率先在五县市中引进沃尔玛、国美等连锁商业巨
9、头;建成博茂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新建裕达大酒店、金满楼大酒店等高档酒店,动工建设拓基汽车城、万博建材城;“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 78 家;房地产市场有序开发,建设万和城、第一城等一批大型住宅小区;黄坡、塘缀、吴阳等镇级商品房开发初具规模,建筑业 2015 年建安产值 115 亿元;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 214 亿元和 75 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 94.33%和 184.47%;交通运输业发展良好,“十二五”完成客运量 8664.08 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645456.11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 3366.3 万吨,货运周转量 18147
10、79.8万吨/公里;旅游业发展有新亮点,吉兆湾国际海洋生态度假中心、教练场、渔村、大白鲨俱乐部和王村港拍摄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三届月饼节,“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951.8 万人次,是“十一五”时期的 1.5 倍;旅游总收入 64.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 4.4 倍。四、“三农”基础不断夯实。2015 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 27.8 亿元,年均增长 3.6%。特色现代农业壮大发展,建成燕来农牧、广东东农等项目,苏村番薯成功获得地理标志;现代渔业加快发展,“科技兴渔”步伐明显加快;景观林带建设、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积4极推进农田水利示范镇建设,完成
11、 4.34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民生水利五项工程顺利实施,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成通水,推进江河及水库堤防除险加固、海堤加固达标,启动省级水利重点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解决 40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建成生态文明镇 11 个,生态文明村555 条,10 个镇已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镇区主干道路路灯实现亮化,完成农村公路硬化改造 474.8 公里。五、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2015 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169 亿元,累计完成 480 多亿元,年均增长 26.4%。“十二五”累计安排重点项目 139 项,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 5 项,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均创
12、历史新高,位居湛江各县市区前列。累计完成投资 213.6 亿元,比“十一五”增长 1.8 倍,建成项目 76 个。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18.5 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61%,初步形成“一环一纵一横”交通格局。蓬吴线一期工程、梅兰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云湛高速、滨江路片区综合整治、一城大桥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改造 325 国道 39.4 公里、S373省道 15.3 公里、S285 旧省道 12 公里、S286 省道 10 公里、县道 58.7 公里、新建农村公路 506 公里,“十二五”期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3265.34 公里,其
13、中上等级公路 2150.275 公里(高速公路 20 公里,国道 39.4 公里,省道 61.4 公里、县道113.4 公里,已硬底化的农村公路 1916 公里),硬底化公路里5程占总里程的 65.85%,全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384.84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 68.37 公里。完成桥梁改造 18 座,其中维修加固 6 座,改建桥梁 12 座;完成茂湛铁路吴川段 38.1公里的建设。湛江机场迁建塘缀镇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准。七、城市扩容提质扎实开展。“十二五”期间,建成市博物馆,完成江心岛体育场、城区地下排污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动工建设体育馆和青少年宫。全面改造市区沿江路、市区东西出入
14、口路段、新建路、长寿路、沿江路二期,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城镇村。完成国道 325 线和市区至高速路连接线路段路灯的安装,扎实推进城区“三旧”改造项目,全市开发房地产建设项目 24 个,总建筑面积 212 万平方米,总投资 59.3 亿元。建成区面积达 25.6 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 45%,城镇供水普及率达 100%。八、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开展“蓝天碧水”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小东江综合整治,完成生态控制线划定,加快沿海防护林及生态林建设,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城区 4 座垃圾中转站及 1 个生活垃圾填埋场、1 个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漏液处理站,建成黄坡、塘缀、吴阳三个
15、中心镇污水处理厂以及 15 个镇(街)垃圾转运站,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 95.1%和 96.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5 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 31.0%。九、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截至 2015 年底,共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1330 项,6压缩幅度达 24.6%。公立医院改革有效推进,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市镇一体化改革。商事登记改革扎实开展,大力实施三证合一,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一库两平台”项目,开通“信用吴川”网。全面完成党政机关、参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完成居民
16、阶梯水价、电价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转制顺利推进。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办学水平继续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建教育强市,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第三幼儿园和一批镇街中心幼儿园。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教育城的建设,加快吴川二中、吴川三中创建国家示范高中的步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承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首项赛事男子足球比赛取得圆满成功,市籍运动员参加亚洲青年锦标赛、全国锦标赛、省运会比赛均取得多项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向国家、省培养和输送大批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竞赛及健身表演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卫生和计生工作成绩突出,新改建镇(街道)卫生院 10 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医改工作有效推进,全市实行了药品“零差率”使用,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计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加强,2014 年首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吴川飘色和吴川傩舞、吴川粤剧南派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