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内容摘要】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愿读,会读,感受到数学阅读是一种享受,使学生逐步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关键词】 阅读兴趣 阅读技巧 阅读习惯【正 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
2、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阅读理解不光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事实上学生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水平往往很不相称,有的学生计算技能发展得早,水平也较高,但是当面对文字题时就“傻眼”,难以应对。原因是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数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力。 下面就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浅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一、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
3、”做任何事都需要兴趣的引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意志的支持。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的动机。1.以情感人,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例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很强 ”。声情并茂的我加长了语气强调
4、了他们回答问题的与众不同,一个个洋溢的小脸蛋和一双双羡慕的眼神告诉了我他们喜欢这样的“听力”。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2.充分利用教材编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比如:在教学“认识乘法分配律”时,我随机的把例图中的信息引入到生活中:六一节快到了,王阿姨准
5、备给幼儿园的小朋友送些礼物从而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解读图中的信息。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困难多种多样。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1.计算课中的数学阅读在很多数学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在上计算课时不需要数学阅读,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所以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了。其实不然,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
6、掌握了运算顺序和法则后,计算的正确率依旧不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错误更多。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 3.18(27.84+13.20.3)我指名学生读题,学生读 3.18 除以 27.84加 13.2 乘 0.3 的和。我问从刚才同学的读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这道题是三步计算,还知道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乘,再算括号中的加,最后算除法,我问你怎么知道它的运算顺序的,学生说从刚才的读题中我听出来,这道题虽然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但运算顺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因此, 我们在做计算题之前都要正确读题,这样既能了解题目的运算顺序,又能对每个数字加
7、深印象。对数学算式的阅读,易被教师忽略,易被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拿到题目后是边看边做,所以像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漏掉小数点等现象屡有发生。教师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粗心”,实际上这和我们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算式有很大关系。上述例中,出示例题后教师首先指名学生读题而不是让学生直间观察运算顺序或让学生尝试解题。通过读题,学生很快找到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运算顺序的问题迎刃而解。因为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强调遇括号不读括号,而是读出它的运算顺序,比如“的和”、“的差”,这样的读题技巧又和文字题的列式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文字题列式的正确率。可见,在计算题教学中也
8、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概念课中的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感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因数、倍数 ”这个概念时,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因数或倍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 “谁是谁的”这个词非常重要,强调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数学阅读的核心在
9、于理解,挖掘概念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含义,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涵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将这种阅读技巧运用于今后的概念学习中。3.解决问题课中的数学阅读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因此,学好应用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涵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
10、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例如:两步计算应用题我创设情景后出示例题:“星期天同学们去公路旁栽树。五年级全班栽了168 棵,比四年级多栽了 28 棵。两个年级一共栽了多少棵?”请同学们认真读题,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学生找出比四年级多栽了 28 棵。我问完整吗?学生说不完整,应该说五年级栽了 168 棵比四年级多栽了 28 棵,也就是四年级栽的少,求较小数应该用减法,我说对呀,刚才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分析关键句后,顺利地解决了求题中的间接条件,最后求两个年级一共栽了多少棵就更容易了。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量关系总是隐藏的。学生在阅读这类数学文本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充或扩建题
11、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阅读”的方法,不断培养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三、培养学生自觉的阅读习惯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在实践中,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
12、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可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第 59 页和第 60 页上的内容,初步弄清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怎样计算的?同时提出思考题: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怎么办?上课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
13、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2.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上述几点只不过是基于经验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如何进一步发挥阅读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参考文献】邵光华 数学阅读 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