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张锡志“教无定法, ”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点个人看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以下五个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
2、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
3、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
4、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
5、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将“不会学”变为“善学” 。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
6、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 、 “学有所用” ,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 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
7、”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在阅读教
8、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 ”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
9、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
10、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为本”刘书杰“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向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
11、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吃透“两头” ,一头是“文本” ,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 ,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通读感知我们拿到课文,应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通读熟读”课文都做不到,又何来的读懂课
12、文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都习惯性的让学生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来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我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我们老师再加以指导,那么他的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开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
13、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阅读,何来的感悟?二、细读悟语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 ”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
14、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 “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1、
15、读思结合。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学而不思则罔。 ”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 “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
16、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语,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目前,也有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
17、的现象,这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而朗读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小珊迪 ,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珊迪“恳求” 、 “请求” 、 “哀求” 、 “乞求” , “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史林斌“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是美丽的公鸡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深入理解课
18、文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一环。一、判断选择,使美的内涵清晰化师:啄木鸟、蜜蜂、青蛙都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 。在美与不美、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中,你能说出哪几种人?请把下列句子用两种方法补充完整(出示句子:有的人外表美 ;有的人外表不美, 。 )生:有的人外表美,又能帮助别人做事。生:有的人外表美,但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也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但能够帮助别人做事。师:不错。由老师的一句话,我们说出了四种不同的人。 (出示句子: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外表美但不能为别人做事;外表不美,又不能为别人做事;外表不美,但能为别人做事。
19、)大家看看想想,上面几种人你认为谁美,谁不美。生:我认为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和外表不美但能为别人做事的人是美的。生:我认为外表美但不能为别人做事和外表美也不能为别人做事的人是不美的。二、现身说法,使美的内涵具体化师: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啄木鸟、蜜蜂、青蛙,你觉得自己美吗?为什么?生:我是一只啄木鸟,我的嘴长长的,可能有人认为我不美,但是我这嘴可以给树捉虫,让树木长得更快更大,我能为别人做事,所以我觉得自己是美的。生:我是一只蜜蜂,我长着一双鼓鼓的眼睛,有人可能认为我不美,但我这眼睛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哪里有花,我就到那里采蜜,我把蜜献给人们,因此,我认为自己是美的。生:我是一只青蛙,我的肚皮大大
20、的,有人可能说我不美,但我可以为庄稼捉害虫,让庄稼长出更多的粮食,因此,我认为自己也是很美的。师:说得好。你们都认为自己美,那为什么又不去跟公鸡比美呢?生:我认为一天到晚跟别人比美没什么用,我没有这个闲工夫。生:比美有什么用?我认为还是做点儿自己应该做的事好。生:我认为能帮别人做事,就是外表不美,这样的人也是美的。师:是啊,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内心美,就是外表不美,只要能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这样的人也是美的,这样的人谁不夸奖呢!看来,能为别人做事是最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那只跟人比美的公鸡来到你面前,你会跟他说什么呢?请你们同桌一人扮演大公鸡,另一人随便做啄木鸟。蜜蜂、青蛙,跟公鸡说说自己的知
21、心话。说好了,互相变换一下角色再说说。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就是那只大公鸡,我来到你们面前,你会对我说什么呢?生:老师啊师:不对了,我是一只公鸡呀!(众笑)生:公鸡啊,你天到晚只知道跟别人比美有什么用呢,我看你还是去干点儿对别人有用的事吧。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对文中语言内涵剖析深刻,通过思维的拓展、情境的创设、形象的创造、内容的活现等方法,把语言的理解、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首先是注意了理解的广阔性,通过“有的人外表美, 有的人外表不美, 。 ”的句式训练,使学生在理解老马的话的基础上,组合成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从而对诸多人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联系课文引导判别,使学生
22、对“美”有了初步的理解;其次是注意了理解的形象性,教者巧妙创设情境,学生充当角色表演,通过对啄木马、蜜蜂、青蛙内心的自我表露,通过对公鸡的真诚批评和真心劝说,使学生对“美”的理解达到了具体、形象的境地,从而在情境的创设、形象的创造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则是注意了理解全面性,为防止学生对“美”的片面理解,教者又精心设问,以“由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什么是美的,那我们就不要注意外表了,这样说对吗?”引导学生正反理解,正确地理解内在美与外表美的涵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自主尝试教学史克美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中重申,
2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相呼应。可见,在新课程指导下,我们正确看待教师、学生的角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这一重要观点? “教学建议“又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针对这一点,为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学初,在建构教学基本模式进行专题研究时,我的主张是不应将教学过程看成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把现成结论直接交给学生的过程,而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掌握
24、技能,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个性的过程,为此,我制定出了“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自主尝试教学“ 的专题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现将较成功的几点做法谈谈。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这种平等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般很难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使得“蹲下来 “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的确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在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吃透教材,同时更需要我们“蹲下来“去备学生,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年龄段上去思考,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等。在此基础上,课堂上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大家畅所欲言,勇于力派众议
25、,独树一帜,敢于和教师争辩,敢于和同学争辩,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也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已经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学生以主人翁态度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知识获得过程,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能够自主尝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1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在每学一篇文章前一天布置预习时,我都或多或少的针对文章内容或涉及的人物、作者等做以简要提示,在学习产生疑问,或想深入了解时,我布置课外查资料,读文等任务,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
26、趣,也会在他们的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拓宽知识,增长了才干,尤其是第二天课堂上的汇报中,经过自主尝试收集并内化的知识,告诉同学们时,那种成功的喜悦,那副自信的表情带来的是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2重导入的艺术。实践证明,开课的前 5 分钟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打开时刻。老师的情绪,导语的设计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后面的听课效果,因此,我很看重每一课时的这5 分钟,每节都能 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或质疑,或揭题引导提出问题,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或利用图片、实物,或自然的与学生交谈,或就从学生课前的热身活动(背古诗、成语接龙、读日记等)说起 ,短暂的时间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兴趣来了,后面的组织活动轻松
27、多了。此外,课堂上的适时评价、鼓励、赞赏等都会给学生一种动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三、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尽管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我认为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前提还是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否则一篇文章出现后,盲目的交给学生去自学,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只能是形式主义,结果倒不如接受学习,或多或少还能掌握点知识,因此,我很注重平时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积累,就“阅读“ 教学来说,在同学们已普遍掌握了“多读多想,读通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图文结合理解内容“读文章,想画面“等方法后,我随时随地对学生 的合
28、作学习,自己学中的好方法进行恰当引导,如:“你们小组为什么学的这么快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真不错,给你这个法起个名字吧!“等等,这样学生无形中又掌握到了一些好方法,也激励了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方法的愿望,这样以来,学生进行一篇新的课文的学习时,不再感到困惑,有效的方法自然使自己的理解能力、独特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王锁全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
29、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30、,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
31、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