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31065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2项目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具有高额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促进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方向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德州市委、市政府这些年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大举措,使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德州市推出的“十大产业集群培植”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就“智慧德州”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今后 5 年内投资 35 亿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四网合一” 为基础的智能型城市。2.人才需求分析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系统的综合性逐步增强,专业分类更加细化,与具体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度和广度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不断出现大量以其为基础的新兴相关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计算机应

3、用技术专业人才成为一个巨大的缺口。2009 年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在今后 5 年要加快培养 120 万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符合职业标准的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的瓶颈,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当前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紧缺人才。我们通过对 IT 类企业、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支持部、IT 产品销售等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德州市及周边地区,专业服务面向如下:第一,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动态网站设计人员和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等。相应岗位包括: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评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系统管理师等。第二,从事企

4、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包括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师等。第三,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 IT 销售与服务技术人员。对应岗位为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表 5-1-1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统计表序号 企业描述 人才需求描述(人/年) 备注1 IT 类企业近 50 家 年需求软件设计专门人才约 500 人 2 中小企业 1346 家,规模以上企业 123 户 企业年需要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达 1500 余人 3 软硬件 IT 产品代理商 100余家 年需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约 1000 人 合计 年需求专业技术人才共计 0.3 万

5、人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见图 5-1-1。图 5-1-1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学院首批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龙头,网络系统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11 年,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联合课程(含 5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 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 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1.逐步成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 4 个学期,学习地点主要在校内,通过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

6、开展学习;第二阶段是第 5 学期,学习地点在学院和企业交替进行,借助综合拓展能力平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是第 6 学期,学习地点在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六个学期、三个阶段、两个学习地点的学习,使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层层递进,螺旋上升。2.凸显团队成果的省级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 20 人,其中专职教师 14 人,兼职教师 6 人。专任教师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7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 64.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 72%,8 人具有两年以上IT 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占比为 57.1%;“双师型”教师比例为 92.8%。团

7、队取得的教学成果显著,累计发表论文 42 篇,出版教材 29 部,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 23 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50 余项。2012 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3.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实施“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学习情景并实施教学。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5 门,院级精品课程 15 门,各专业课已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已建成程序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 5 个、

8、专业机房 10个,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6 个,与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信智源有限公司、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选择引进 CSTP 等培训机构,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实战技术,实现到德州本地及北京、天津、济南等周边城市高质量就业,借此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为扩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累计培养毕业生 350 余人,就业率保持在 96%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 98%。借助 “电脑文化节”,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实行赛育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

9、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中多次获得奖励,获奖人次达 47 人。6.不断提升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近几年对外开展多种软件技术服务项目,例如为德州市环保局开发“德州环境保护预警系统”,为德州老龄委开发政务网站,为山东齐元公司研发“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面向社会开展网站开发、信息处理技术等培训工作,年培训人数约 1300 人。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本专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年鉴定 800 多人次。每年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达 5000 人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

10、足,校企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长效运行机制。2.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实践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3.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整体教科研能力偏低,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社会服务能力尚需提高,兼职教师的管理也需进一步规范。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现有实训设备数量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实训要求,但实训室文化建设不足,综合能力训练实训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面向信息技术

11、产业,培养软件开发、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和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模块”的建设思路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继续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五大工程”,引培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到 2015 年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成德州市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二)具体目标1.体制机制建设依托德州职业教育集团“

12、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院校、企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制定考核激励制度,实现机制运行畅通,规范有序。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内,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机制,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完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机制,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作用,定期开展社会调研,不断调整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课岗证融通

13、,实境化历练”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创新“双导师制个性化”订单培养模式。构建由“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能力梯次递进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对照核心岗位能力需求,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三个平台和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

14、程、拓展课程等三个模块,完善“五训六练”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对顶岗实习进行课程化改革。通过项目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教学情境设计及相关资源建设,建设优质课程 10 门,三年内组建 2 个联合课程,包括一个省级标准的联合课程和一个院级标准的联合课程;建设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充实优质教学资源,建成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一个。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 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 人才培养模式,开展 “课岗融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4.教学团队建设在现有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进与培

15、养相结合,实施“五大工程”,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争取达到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标准。经过三年建设,使团队总人数达 26 人以上,其中专任教师 16 人以上,企业兼职教师 10 人以上,硕士学位老师 85%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 10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课时比例达 50%以上。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 1 人,校外专业带头人 1人,骨干教师 6 人,并在企业建立两个“教师工作站”,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5.实训条件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共赢” 的建设思路,通过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以及成果共享的途径,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

16、基地的建设。对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网站开发综合实训等核心课程,校内增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室、手机软件开发实训室、网站开发综合实训室等 3 个实训室。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内扩建、增建蔚来工作室、正则网站开发中心 2 个校内工作室,新建校外实习基地 5 个,重点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 4 个。到 2015 年末,校外实习基地达 11 个。在合作企业内部建设 2 个“学习工作站”。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两大战略” (科研服务战略和大培训战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借助我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和专门技能培训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

17、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双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组建 3 个技术服务小组,积极寻求更多的一线行业开发项目,争取年均项目 6 项以上,同时做好“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已开发系统的维护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展三农培训、重点行业培训、全市金蓝领培训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争取年培训 250 人以上。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山东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年考试人数达 6000 人以上。7.专业文化建设围绕学院打造以文明、和谐、诚信、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德”文化品牌的文化建设思路。以“强素质、展技能、谋发展”为主题,引进企业文化,凝练专

18、业文化精神,打造专业文化氛围,开展专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职业要求、团队精神及专业文化魅力,提升专业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专业群建设按照“明确定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思路,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化专业群布局,明确各专业的培养方向。计算机产业群中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大相关性,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为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专业群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资源、教学团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和共发展。第五部分 非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项目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三、

19、建设内容(一)体制机制建设1.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充分利用德州职业教育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在德州市教育局、人社局、经信委指导下,依托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合作企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理事会设理事长 1 名,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 4 名,其中政府管理部门 1 名,相关学校 1 名,企业 2 名,理事若干,每单位一名。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与认证办公室、学生就业与创业办公室。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如图 5-1-2 所示。图 5-1-2 校企合作体制建设结构图2.校企合作机制建

20、设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制定工作议事制度和例会制度,理事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 1 次,全面部署规划理事会年度工作重点,对校企合作政策开展研究,对校企合作重大事项进行审议、指导、监督等。各委员会、办公室每学期召开会议1-2 次,采用座谈会、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照各自职能分头开展工作。秘书处:设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和发展规划;为制订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协助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推荐

21、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讲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最新技术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组织合作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和项目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负责面向社会拓展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提供技术服务和项目研发,主要服务方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网站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项目开发、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培训与认证办公室:与行业、企业合作,整合和共享资源,联合培养、培训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申请并举办信息技术类认证的组织培训和考试。学生就业与创业办公室:收集、整理、筛选、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组织、安排毕

22、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做好毕业生的推荐等工作;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的跟踪调查,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表见表 5-1-2。表 5-1-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表具体内容合作项目学校 企业合作项目 具体内容学校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论证研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专业岗位信息,提供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反馈意见。课程建设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制定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提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相

23、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师技能考核达标上岗管理办法、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技师培训工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双兼互聘制度,设置兼职教师岗位,加强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优化“双师”队伍结构。提供教师企业实践岗位,提供兼职教师资源,提供合作课题。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以及成果共享的途径,制定校企共建实施方案,改进运行管理机制。优化环境,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与文化,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参与实训基地

24、建设,提供企业管理理念,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实现互惠双赢。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制定优学优分管理办法,完善毕业生回访制度,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考核评价,接收学生就业,协助完成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社会服务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和专门技能培训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提供人力、物力、智力支持,提供科研课题,研究项目。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章程及系内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

25、理办法、“双师型” 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能工巧匠进课堂制度、教师顶岗实践管理办法、毕业生优生优分实施办法等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和教师学生的责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技术服务效果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4.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管理、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等的重

26、要依据。(2)完善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及岗位工作规范,依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科研等各项工作,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系列文件。(3)建立专业自我评估机制成立系级评估小组,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评估方案,按照学院评估工作整体要求,根据评估结果以及计算机行业调研结果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完善;每 2 年进行一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评估,检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之间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对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4)建立质量

27、分析与改进机制任课教师以课堂教学质量、证书通过率、教学实施为依据,分析课程教学质量,提交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以课堂教学质量、证书通过率、教学实施为基础,以用人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为依据,通过对用人企业及毕业生问卷调查和校企理事会活动,分析教学质量的效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根据教学质量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各专业进行问题剖析,并及时进行整改纠正,以保证在新形势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5)完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实施“台站结合” 式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强化顶岗实习监控,校内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对学生顶岗实习整体情况、个人情况的及时查询与有效管理

28、;利用在校外企业设立的“学习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建立高层、中层、班组三层校企对话的顶岗实习管理组织,实施跟进式管理,对顶岗实习学生实现全方位监控。将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制定顶岗实习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协商设置实习项目课题,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范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表 5-1-3 体制机制建设计划及资金投入预算表建设进度建设内容 分项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投入预算(万元)投入依据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召开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分会和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筹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详细研究理事会和各组织机构组成情况。成立专业理事会,制定理

29、事会的人员组成、职责、规章制度等。召开专业理事年会,吸纳新的理事会成员,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专业建设项目。根据专业发展,调整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5调研费、会议费、活动费、交通费、网站费、课题费建设内容 分项建设进度 投入预算(万元)投入依据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初步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起草各项章程制度,制定工作议事制度和例会制度。全体会议每年召开 1 次,各委员会、办公室每学期召开会议 1-2次。细化理事会和分支机构的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各委员会会议,明确目标职责,开展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

30、建设、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8调研费、会议费、活动费、交通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对相关制度进行补充修改,完善提高。 2调研费、展板、挂图、联系企业费用、激励费用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撰写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组建系评估小组,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评估方案,按学院要求实施专业评估。建立“学生顶岗实习

31、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家长对毕业生三方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合理。5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完善合计 20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在专业理事会的指导下,依据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流程,修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 2013 级开始实施,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1)专业调研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文献、网站查阅等方法开展专业调研。依靠德州市经济与信息委员会等政府部门,获取权威的统计报告,根据山东省和德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德州市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宏观需求信息;深入

32、中国移动德州分公司、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州财富软件公司以及德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支持部门等企业调研,获取人才需求数据;走访全省同类专业高职院校,学习先进经验;进行毕业生定期回访,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岗位、拓展工作岗位。经过专业调研分析,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有:软件开发、信息化技术支持、IT 产品销售与服务。拓展工作岗位有:网站开发与维护、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多媒体应用与开发、办公自动化等。(2)专业核心工作岗位分析表 5-1-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工作岗位能力描述工作 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33、职业能力要求软件开发1.用户需求分析2.系统分析与设计3.代码编写4.版本管理和文档撰写5.协助测试人员完成模块的测试。1. 扎实的 C+语言基础,掌握面向对象设计开发思想;2. 掌握 VB.NET,熟悉.Net 框架,熟练使用 VS.NET开发环境;3. 掌握数据库原理与 SQL Server 数据库开发技术,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4. 熟练掌握 ASP.Net 技术,熟悉 Dreamweaver,能够进行动态网站的设计开发;5. 基本掌握 JAVA 程序设计语言,能够使用 JSP 技术进行网站开发;6. 一定的软件工程知识;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方法。信息化技术支持1.办公系统的管理2.信息化调

34、研3.规划与设计4.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管理 5.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6.网站设计开发与管理。1.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快速汉字录入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力;2. 熟悉信息化领域产品(如 OA、CMS、ERP 等)及建设常识;3. 掌握信息化相关知识,能够进行信息化调研、规划及设计;4. 掌握数据库原理,熟悉 SQL SERVER 数据库开发,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5. 掌握面向对象设计开发方法,掌握C+、JAVA、VB.NET 等开发语言,熟悉 VS.NET 开发环境,能够进行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熟练掌握 ASP.Net 技术,熟悉 Dreamweaver ,能够进行小型网站的设计开发和对大中型网站进行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资料库 > 生活指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