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误区.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938306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的误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的误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的误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的误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的误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误区 1:心理学的主要工作研究别人在想什么。 v 心理学无法研究人们思想观念的具体内容。心理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只能观察到他人的外显行为,只能听到他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陈述,并不能看到,或者感觉到别人具体在想什么。到现在为止,脑科学和其它任何一门科学也无法直接观察到人在想什么。一些特异功能者声称他们可以判读他人的想法,这种能力称为 “读心术 ”。但这类报告尚无一例通过了严格的科学检验。 流言 有毒的植物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是看起来 “美味多汁 ”的多肉植物,通常也只能用于观赏,尽量不要碰触,更不能吃! 真相 这个流言是真的!漫长演化过程中植物还是获得了许多防御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组织中积

2、累一些能对动物造成伤害的物质。因此有毒的植物还是太多了,没有把握的植物千万不要吃。 论证 植物移动力基本为零,无法像许多动物一样靠逃离捕食者来避免被吃,但是在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演化过程中植物还是获得了许多防御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组织中积累一些能对动物造成伤害的物质。人类驯化植物的选择方向之一就是降低农作物的毒性,像马铃薯、番茄、苦瓜等蔬菜,虽然它们植物体中含有毒素,但是正确地吃可食用部位是没有危险的。而园艺观赏植物被驯化只是为了观赏,在驯化过程中并不会以减弱毒性作为主要育种目标,所以许多观赏植物都和它们的野生祖先一样带有毒性,不过好在这些毒素一般都老老实实地待在细胞内,不吃掉植物组织

3、或者接触到汁液是不会中毒的。 在观赏植物中颇有几个类群毒性不小,如果见到了千万不要嘴馋,当然也不要手欠。 多肉植物千万不要乱吃 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多肉植物是近年来花卉静夜无边,却能撩拨出许多的思绪。当一个人静心存在,总会希望能有什么事什么人牵绊和影响自己。一直的习惯很宅男,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甚至一个人喝几厅啤酒,很多的思绪由此而来,自己喜欢就好 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几年前的 电影,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打开碟机观看,静静思索,静静回味。一个故事如看书一样娓娓道来,看的是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老谋子一流导演的功底和才华,整部影片彰显得很突出。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女

4、主人公静秋,一名被划为黑五类子女的女学生,随校写作队一起到一个村庄去编写革命教材,借住在一户农家,同住一户的还有男主人公勘探队队员老三。这份爱情来得悄无生息,不被那个年代认同,甚至连当事人都未察觉,爱情就开始了!看影片的过程温馨且享受,因为故事情节很动情,能让我切身感受,想起自己的爱情故事,自己的山楂树之恋。虽然没有影片的唯美,但也不乏真情实感。想起了同去校园坐的那辆大巴车,那是我们的第一次相见。想起了校园走廊的回眸一笑。想起了第一次牵手,手心温热出汗。想起了楼上楼下的互望。想起了把信夹在课本里站在你教室门口。想起了放假回家,替你提着的大包v 心理学虽然挂着一个 “心 ”字,其实只是当初翻译时

5、的灵机一动。它不仅研究人的内心,更研究人的行为。并且用 “可检验性 ”的标准来衡量,心理学更重视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因为它是真正能够观察、记录和检验的。v 对心理学的这种误解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把人的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一一对应。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大差别。v 然而人们平时并不注意两者的区别,把别人所作的一切,大到在人才市场选择一个职业,小到因为尴尬挠挠头皮,都看成是他想做的。并且认为,要想知道一个人接下来做什么,必须知道他此刻想什么。把了解一个人,简单地等同于了解他脑子里想什么。 于是,当他们遇到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心理学当然就是用来干这个活的

6、。并非如此,心理学更多意义上是一门研究外显行为的科学。在西方,有的学者直接把它叫“行为科学 ”,或者认为应该用 “行为科学 ”来取代传统的心理学。误区二:心理学能预测人的命运,和算命差不多v 心理学不预测人的 “命运 ”,而是要预测人的行为趋势,即在相同情境下,某个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趋势。v 心理学最多只能了解到他在这个情境下更可能做什么,在那个情境下更可能做什么而已。心理学也在做这项工作,所以它并不神秘,和普通人相比只不过预测得更有依据,更准确一些。然而,行为趋势不等于必然会发生的行为。 v 而且,一个人的行为趋势也不等于他的 “命运 ”。决定我们每个人 “命运 ”的,除了我们自己的行为,还有

7、他人对我们的行为。v 心理学最多只能了解到他在这个情境下更可能做什么,在那个情境下更可能做什么而已。 误区三:对心理问题的误解v 例如:我经常因为心慌、恐惧影响工作,真想找一种方法让自己永远不焦虑,不恐惧。v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焦虑和恐惧虽然令你不舒服,干扰你的工作效率,但它们都是正式的心理机制,本身都服务于人适应复杂环境这么一个大目标。 具体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不在此处讨论。由这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把心理学研究内容称为 “非理性心理现象的逻辑 ”。所谓理性,就是经过智慧判断,认为我在这个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这些 “应该如何 ”总是和心理规律相悖。 v A:我应该长久地保持注意

8、力(理性要求)v B:我应该记住今天学过的所有英语单词(理性要求)。 v C:我上台演讲时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理性要求) v D:任何时候我都应该完全独立地判断问题,不受他人言论的干扰(理性要求)v 心理学就是要研究我们的心理 “实际如何 ”,而不是研究 “应该如何 ”。后者是伦理学的内容。 误区四:只要自己努力,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无限的,v 例子:我老公总说他工作累。他有什么可累的?不过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报表,开开会,和人吃饭谈生意。这么轻松的工作他说要崩溃了让我觉得不可思议。v v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直观到别人的生理消耗,也大概清楚一个人的生理极限。比如一个人跑马拉松,或者一个人搬杠重物

9、,爬高楼,搞得满身大汗,我们都能体会到他的疲劳。但人们缺乏感受他人心理消耗的能力,更不清楚一个人的心理极限。往往忽视心理消耗,认为人在心理上有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一个人诉说自己工作太紧张了,头都要炸了。但他的头不可能真得炸开。他究竟如何紧张我们无法直观到,也便倾向于忽视他的诉说,认为那只是无病呻吟。 v 正因为无法观察到他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大家就认为,一个人虽然不能无限地跑、游、跳到无限高,或者搬无限重的东西,但他可以无限地忍耐,无限地坚强,无限地记忆,或者自由自在地改变内心状态。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是他懒惰,意志不坚强。这是一个常见的心理误解。 人不仅不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极限,也不清楚自己的心理活动极限。现在有不少人因为精神压力大而作咨询。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会发现当初都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心理能力有多大,刻意追求完美,揽了过多的活,背上太多包袱。 v 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学也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能力极限的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