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时 古诗词鉴赏第13课时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4课时文言文比较阅读第15课时课外文言文阅读,第二篇 古诗文阅读,第二篇古诗文阅读,第12课时古诗词鉴赏,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一、2012南充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_,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解析 分析诗
2、歌的情感,一可结合写作背景;二可借助诗眼分析;三可解读意象,挖掘诗歌情感;四可根据用典,探寻作者情感。本题题干暗示我们从意象入手,寻觅作者情感。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二、2011泰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注 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世人:
3、指统治集团中的人。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答案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_,“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4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_,解析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如
4、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答案 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三、2011连云港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_,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_,“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中考动向分析,命题规律,1赏析材料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即事感怀、托物言志为辅。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
6、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赏析、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题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点。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题、画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命题趋势,1唐诗宋词唱主角。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送别诗、咏物咏史诗。2名家名篇是主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和词家的作品。 3“点”的考查是主流。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4题型由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四、20
7、12衢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 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_,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8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_,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五、2012河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8、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10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思对即可),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六、2011广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9、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1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D,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
10、楚辞、乐府诗。如陶渊明的饮酒。(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如杜甫的春望就是五言律诗;绝句规定为四句,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解析 这类题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有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考查题型或填空或选择或简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的理解。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要做到知人论世,即理解诗词时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
11、代背景、社会风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常常在作品中透露出来,并且往往渗透到同期的许多作品中,带有延续性;时代风云也总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许多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此诗写于作者初涉官场、任满返乡、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不难看出诗人借“登峰”寄托壮怀。,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了他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1
12、)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其风格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饮酒、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等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曹操的龟虽寿等。,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3)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边疆风光为题材的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4)即事感怀诗,因某一事由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如杜甫的春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
13、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赤壁。二、不可不记的几个概念,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由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
14、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较少出现)。三、古诗词中常考的景物意象,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常考清单,考点一诗歌的体裁分类与风格流派考向1了解诗词体裁分类与风格流派例1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三题第5题。变式考例 2012德州 晏殊采桑子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_;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_派。答案 小令婉约,第12
15、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这个考向的题型有三种:一是填空题,二是选择题,三是简答题。关于诗歌的分类,上文“必备知识”里已经讲过。诗词曲的创作流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婉约派,另一种是豪放派。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在于: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答题模式 简答题的答题模式是:体裁理由(原因或为什么)。,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二感受诗词形象,融入诗词意境考向1正确理解诗词的人物形象例1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二
16、题第3题。变式考例 2012连云港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答案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古典诗词中常见人物形象有:(1)英雄,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美人,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3)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4)宫女,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5)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男子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
17、而远征等。(6)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7)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或慷慨激昂,或怨恨不平、反战思归。(8)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分析人物的方法有:(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作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答题模式 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人物形象特征。,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正确理解诗词的景物形象例2“造化
18、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答案 高大巍峨。变式考例 2012昭通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高大巍峨)的特点。,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描摹图景形象,一般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景色画面的色彩,三是动景,四是静景。答题模式 描绘图景形象概括图景特点剖析作者感情。,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3正确理解诗词的事物形象例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答案 凄清。(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变式考例 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
19、地”这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答案 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延续。借景抒情。写出戍边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概括景物作用类需考虑五个方面:一是交代时令季节特征 ,二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三是对全诗气氛的渲染,四是景和情的关系(正衬或反衬),五是景和人物的关系。答题模式 指出形象(物象)物象的基
20、本特征。,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4描写诗词句子蕴含的画面例4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四题第7题。变式考例 2012丽水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_。答案 示例: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修饰语,写明句意;其次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描绘不是解释说明,需要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再次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更形象、
21、生动,增强语言的描写性。此外,有时还得考虑字数限制,不得超过字限。,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5分析诗词的意境例52012长沙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变式考例 这首诗(王维使至塞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同上题。,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了解“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所有的诗词都涉及“情”和“景”的内容,“景”是基础,“情”“意”才
22、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有:(1)触景生情,情随境生;(2)移情入景,景中生情。答题模式 描述诗歌的意境概括意境的特点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三把握诗词内容主旨考向1把握诗词主题内容例12011佛山请概括本首诗(古离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答案 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变式考例 2012泰州全诗(塞下曲)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答案 主题: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边塞生活的艰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手法: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第12讲 考点聚焦
23、整合,思维轨迹 主题,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整体把握”类题,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解题方法:(1)借助诗题,理解主旨;(2)关注序、注,体会主旨,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借助“题眼”,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4)瞄准“诗眼”,揭示主旨;(5)“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答题模式 作者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心情。或:作者通过对的描写,流露了(对)情趣(不满)。,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融入诗词意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情趣例2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四题第8题。变式考
24、例 2012遵义本诗(行路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1)结合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如李煜、李清照的词作,写尽了词人人生的悲欢离合。(2)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阅读古代诗歌,如果能抓住“诗眼”,也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断肠”二字领起
25、全篇,根据这个“诗眼”,作者思念家乡的悲苦情感便不言自明了。(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解读诗歌意象,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比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明白这个意象,你便能体会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答题模式 诗歌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四赏析诗词语言考向1品评诗词中炼字的妙处例3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三题第6题。变式考例 2012随州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答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
26、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从语言运用角度欣赏诗词名句例4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三题第6题。变式考例 2012荆州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答案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第12讲 考点聚焦整
27、合,思维轨迹 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从手法技巧上赏析诗歌名句,可以参照前面所介绍的方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名句,除掌握“评析炼字”中所介绍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如何抓准名句中精妙传神的字词,方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这些字词往往是名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副词;二是看位置,这些字词在诗句中的位置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五言诗为第三个字,七言诗为第五个字。,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从内容上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情、景、理”三个方面去评说。情,即思想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体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赏析名句的第一要义。景,即景物或景象。诗人的感情问题
28、要寄寓在一定的景物中,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无景之情,情就缺失了依凭;无情之景,景就失去了活力。赏析名句要注意领会其中的景物及景中之情。理,即道理或哲理。通过诗歌来述说一个哲理,好懂,易记,脍炙人口,引人深思。诗歌中的名言名句很多都是智慧的浓缩、思想的结晶,因此赏析名句不能忽视对哲理的品味。,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五评析诗词的艺术特色考向1指出表现手法,把握作者情感例12012岳阳 这首诗(咸阳值雨)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 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
29、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变式考例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一题第2题。思维轨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它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作铺垫、埋伏笔等);(3)修
30、辞手法;(4)写作技巧(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沉郁、悲慨、婉约等)。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描写内容概括作者感情。,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例22012安顺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答案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 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变式考例 2012昭通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
31、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
32、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正侧面描写等,再把一些表现手法落实到具体句子上,然后结合诗文内容分析其作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感情升华主题感染力)。,第13课时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一、2012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题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3、,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的能力。准确朗读,就要把握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义原则。如:其一/犬坐于前。,答案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解
34、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答案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正确翻译文言语句,一要把握准文言语句的结构,尤其是特殊的文言句式。二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言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翻译到位、不遗漏。并且能够连词成句,保证翻译后语言表达的通顺。该题中的实词“靡”“逐”,虚词“其”“故”“之”要理解到位,它们是
35、采分点。三是要考虑古今句式变化的特点。四是翻译的具体方法:对、留、删、补、换、调。,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答案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略写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谋篇布局的理解能力。从材料详略上入手,比较浅显,但是命题者给的是填空题形式,考生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准确而简洁的概括。,答案 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_,
36、解析 这个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答案 示例一:“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示例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示例三:“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示例四:“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示例五: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示例六: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即可),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二、2012宁波文言文阅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7、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由两个元素组成:一是古今异义,一是通假字。内容比较简单,形式比较简洁。解释时稍加留神,就不会出错。,答案(1)热水。(2)通“披”,穿。,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首先要明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然后在四个选项中逐一检验同否。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38、是名词用作动词,不符合该项条件的便是答案。,C,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解析 A、B、D三项加点词与例句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加点词是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美)。,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谈自己的启示。审题要到位,不能游离所给的文本内容和题干要求。 答案 示例: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要以读书为乐。,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4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_,解析 在把句子翻译通顺的基础上,重点把“以”“奉”“若”理解到位,即可。答案 因为心中
39、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中考动向分析,命题规律,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主要考查学生读的能力。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重点考查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3翻译句子。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4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命题趋势,中考文言文命题新的趋势有: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步和高考接轨。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来考查的越来越多。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难度加大了。4此外,久违的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中,不少地方还将词类活用等难点内容
40、列为考点进行考查,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引起重视。,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常考清单,一、通假字初中课本中文言通假字有40多个,它们可以分为:(1)音同形似通假,如“辨”通“辩”、“材”通“才”、“火”同“伙”等。(2)音同形异通假,如“熙”通“嬉”、“衡”通“横”、“以”通“已”等。(3)音近形似通假,如“见”通“现”、“属”通“嘱”等。(4)音近形异通假,如“亡”通“无”、“阙”通“缺”、“要”通“邀”等。(5)音异形似通假,如“说”通“悦”、“被”通“披”等。通假字是中考解词题永久性考点,因此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2012年浙江,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省宁波市就考“同舍生皆被绮绣”的“
41、被”(通“披”,穿),四川省眉山市考了“为天下唱(通“倡”,倡导)”“便要(通“邀”,邀请)还家”等。二、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很多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重点掌握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求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2009年以来,中考常考文言多义词有:安、病、策、从、负、服、顾、怪、过、横、恒、患、会、居、距、劳、令、谴、前、请、善、适、师、食、使、市、是、实、素、岁、涕、图、往、延、宜、彰等。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在包拯传中考了“寻、遗、造、陈”等。,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三、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但也有些词语随着时代
42、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以今释古。古今词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有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来扩大了。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所有的江流河水。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范围缩小了。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指“国家”。,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3词义转移。古代一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原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
43、转移。4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不当面批评”,属中性词,今义是指“诽谤”,有“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5区别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极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而现代汉语中“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像“地方”“气象”“明年”“于是”“东西”“等死”“中间”“痛恨”“颜色”“无论”等貌似现代双音词的古今异义是中考试卷里常考的内容。2012年江西省在文言
44、文课外阅读戴胄犯颜执法中考了“狱”,江苏省连云港市考了“私”,浙江省台州市考了“亡”等,就不一一而举了。,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初中生应该了解并学会推断词类活用词的含义。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样的试题。具体而言,它包括:1名词用作动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2形容词用作动词。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3形容词用作名词。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
45、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4动词用作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5名词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悦,使空。,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怎么样”或“把当做什么”的意思。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第一个“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8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怎么样”。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第二个“死”:为而死。在通常的中考试卷里,词类活用的概念是不会出现的,但是解释这一语法现象是常考不衰的,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试题便是,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