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绿色生态城规划研究.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942397 上传时间:2019-08-2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4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绿色生态城规划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吉林绿色生态城规划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吉林绿色生态城规划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吉林绿色生态城规划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吉林绿色生态城规划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吉 林 市 绿 色 生 态 城 市 规 划 研 究文 本吉林省吉规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7 年 12 月I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一条 编制目的 .1第二条 指导思想 .1第三条 规划范围与层次 .1第四条 规划期限 .2第五条 规划依据 .2第六条 规划效力 .2第二章 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2第七条 市域用地条件评价 .2第八条 市域水资源条件评价 .3第九条 规划区气象气候条件评价 .3第十条 规划区生态红线评价 .3第十一条 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健康度评价 .3第十二条 主要问题 .4第三章 发展定位与管控体系 .5第十三条 发展定位 .5第十四条 管控体系 .5第四章 生态

2、空间体系构建 .6第一节 生态空间体系 .6第十五条 布局原则 .6第十六条 生态格局 .7第二节 产业创新体系 .9第十七条 第一产业创新策略 .9第十八条 第二产业创新策略 .10第十九条 第三产业创新策略 .10第二十条 产业升级指引 .10第二十一条 产业布局调整 .12第三节 绿色城乡空间体系 .14第二十二条 绿色城乡空间结构 .14第二十三条 绿色职能特色分工 .15第四节 绿色城市交通体系 .16第二十四条 绿色交通发展目标 .16第二十五条 公共交通组织 .16第二十六条 慢行交通系统组织 .18第二十七条 TOD 用地开发模式 .18第五节 紧凑式城镇用地布局 .20第二十

3、八条 紧凑型城市形态 .20第二十九条 混合型功能分区布局 .21第三十条 新建与更新地区开发强度控制 .22第六节 工业用地更新改造 .23第三十一条 总体发展策略 .23II第三十二条 工业区用地布局调整 .24第三十三条 工业用地更新改造技术手段与措施 .25第七节 社区管理服务提升 .26第三十四条 社区空间单元划定 .26第三十五条 社区空间规划导引 .26第三十六条 社区服务设施分级配置要求 .27第八节 地域文化保护传承 .27第三十七条 地域文化元素识别与提取 .27第三十八条 地域文化传承与利用 .28第五章 行动计划与实施措施 .30第一节 行动计划 .30第三十九条 开展

4、相关专项规划研究与编制 .30第四十条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30第四十一条 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31第四十二条 开展城市“双修”工程 .31第四十三条 打造松花江生态廊道 .32第四十四条 开低碳节能改造工程 .32第二节 实施措施 .34第四十五条 规划引领、政策支持 .34第四十六条 部门协调、公众参与 .34第四十七条 思路创新、技术保障 .34第六章 南部新城绿色生态规划与技术应用研究 .35第一节 研究概述 .35第四十八条 研究范围 .35第四十九条 发展目标 .35第五十条 生态单元 .35第二节 绿色建筑引导 .36第五十一条 规划目标 .36第五十二条 绿色建筑 .36第

5、五十三条 装配式建筑 .36第五十四条 建筑全装修 .36第五十五条 绿色学校 .37第五十六条 实施方案 .37第五十七条 重点项目 .37第三节 绿色交通引导 .37第五十八条 规划目标 .37第五十九条 公共交通 .37第六十条 休闲慢行交通 .38第六十一条 清洁能源汽车 .38第四节 绿色空间引导 .38第六十二条 规划目标 .38第六十三条 生态安全格局 .39第六十四条 绿地系统结构 .39第六十五条 生态服务功能 .39III第六十六条 海绵城市与生态修复 .39第五节 绿色能源利用 .40第六十七条 规划目标 .40第六十八条 建筑节能规划 .40第六十九条 太阳能利用规划

6、.40第七十条 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规划 .42第七十一条 市政基础设施节能 .42第六节 垃圾资源化利用 .42第七十二条 规划目标 .42第七十三条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43第七十四条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处置 .43第七十五条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43第七十六条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 .44附表 .45附表 1 吉林市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管控体系(2020 年) .45附表 2 吉林市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管控体系(2030、2035 年) .46附表 3 新增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技术手段 .47附表 4 15 分钟社区 生活圈空间划分 方案 .48附表 5 15 分钟生活圈、10 分钟生活圈设

7、施配套设置 .49附表 6 5 分钟生活圈设施配套设置 .49附表 7 居住街坊设施配套设置 .50附表 8 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层面编制技术衔接内容 .50附表 9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编制技术衔接内容 .52附表 10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更新)生态控制指标体系 .520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推进区域与城镇协调发展,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构建“山青、水净、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美丽家园,特编制本规划。第二条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

8、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九大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思路,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长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产业生态化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城乡协调一体为主线,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合力推进吉林市绿色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 第三条 规划范围与层次本次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第一层次为市域范围,吉林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市区、永吉县、舒兰市、蛟河市、桦甸市和磐石市,面积为 27120 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区域发

9、展条件和综合承载能力等内容。第二层次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区行政范围、松花湖风景区、北大壶旅游经济开发区,面积为 3967 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城乡空间布局与生态空间格局等内容。1第三层次为中心城区范围,市区所辖所有居委会及与之相邻的64 个行政村,总面积 578 平方公里,重点研究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用地开发强度、绿色交通体系、存量用地开发、社区治理建设等内容。第四条 规划期限规划近期至 2020 年,中期至 2025 年,远期至 2035 年。第五条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 年修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

10、020 年) ;哈长城市群规划(2015-2020);吉林省新型城镇化(2014-2020)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长吉一体化区域发展规划(2012-2030);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吉林市生态红线划定报告等国家、省、市相关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政策文件。第六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是实现吉林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指导近期各项绿色生态城市项目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与本规划相关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第二章 建设条件综合评价第七条 市域用地条件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适宜建设

11、地区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最适宜建设的评价单元主要分布在吉林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孤店子镇、桦皮厂镇、小白山乡、乌拉街满族镇、舒兰市西北部和永吉县西部等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其土地平整程度、地基承载能力、供水与排水条件均满足城乡建设要求。蛟河市、舒兰市和龙潭区适宜建设2用地资源潜力巨大;吉林市中心城区适宜建设用地数量分布集中,用地较为稀缺,一般适宜建设用地数量巨大,但开发限制条件较多。第八条 市域水资源条件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水资源总量丰富,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64 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64%。城乡用水矛盾突出、水污染问题威胁城乡饮用水安全,地下水污染、用水浪

12、费、流域治理缺乏等问题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第九条 规划区气象气候条件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吉林市的主导风向为西西南风和西南风,风速较小,冬季静风频率较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通过风速分析,江北的合肥路和和龙潭街的工业用地,可保持不变,沿江住宅区风速也较大,可保留现状;昌邑区以及以西的地区,冬季风速较小,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用地;吉林市东北部可布置一定量工业用地。第十条 规划区生态红线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红线主要集中在规划区的东南部,昌邑区的西部、船营区的南部,用地性质为吉林松花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林北大湖旅游开发区用地和吉林左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以及船营区南部的低山区,应实行严格保护,确保生

13、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第十一条 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健康度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吉林市在全省八个城市(设区市)生态健康度评价中排名靠前,生态城市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提升城市紧凑度(反映在建成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产出水平、公交出行率等方面),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反映在垃圾无3害化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注重政府投入产出效果(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提高生态城市健康水平。第十二条 主要问题1、经济增速下降,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吉林市各市(县、区)GDP 增速 2013 年出现明显回落;现状主导产业仍以

14、资源型、重化工型为主,石化、冶金市场竞争激烈,相关产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在新型产业培育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产业集聚度不高,“抱团效应”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匮乏。2、人口外流现象加剧,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水平由吉林市区向外围县市递减的趋势十分显著,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吉林市人口外流趋势明显,人力资本集聚能力较弱,从业人口占全省从业人口比重自 2011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3、生态基底过度开发,环境自净功能力退化。由于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使市域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吉林市高污染型产业占比偏高,从吉林市松花江沿岸地来看,污染来源最集中、污染

15、强度最大、治理成本最高的是工业领域。4、绿色基础设施缺乏,城市生态问题突出。随着吉林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土地的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遵循传统粗放方式,尚未建立其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化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缓慢。5、灾害影响愈加严重,城市安全事故多发。洪涝灾害和化学污染防治问题是城市的主要安全问题。6、老旧城区活力不足,山水城市意象模糊。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山体重视不足,建成区的蔓延已逼近北山、龙潭山等重要山体及视廊保护地带;滨江两岸高层建筑不断涌现,破坏滨江开阔的城市形态。4第三章 发展定位与管控体系第十三条 发展定位本研究以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为视角,将吉林市定位

16、为:山水圣境、创新之都、宜居福地、文旅名城。第十四条 管控体系1、指标管控体系构建按近期 2020 年、中期 2030 年、远期 2035 年,分阶段目标逐步推进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到 2020 年初步形成绿色生态城市框架,在重点地段完成技术试点工作;到 2030 年市区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城市呈现雏形;到 2035 年,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建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及山水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建立 3 个层次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一级指标设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 3 大类;二级指标分为 6 类,包括生态空间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安全、资源能源利用、综合

17、保障支撑;三级指标包括 31 个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1、附表 2。2、近期实施情况评估一是保护城市自然生态格局和完善城镇布局,生态城市主骨架初步形成。二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3、实施相关建议一是在城市生态绿化方面,应围绕提高绿化品质与绿化生态效益展开,在老旧城区做到见缝插绿,增补小微绿地和道路绿化,优化城区公园绿地布局。5二是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尽快启动小牤牛河、腰屯河、嘎牙子河、鸡冠山河、远大河、石井沟河、小沙河、天太河、北大沟等条 9 河流水体整治,争取至 2020 年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三是在城市能

18、源供应和结构调整方面,应继续大力提高天然气引入和应用规模,着力提升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比例,构建低碳清洁能源体系。四是在绿色建筑推广普及方面,加快全市绿色建筑标准构建与执行,提高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比重,推进供暖、空调、配电、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五是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强化生活源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完善配套管网,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现污水处理厂全面达标排放,特别是加强城市再生水利用。六是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强化重点区域、行业监管和土壤治理修复,制定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推动污染企业退城入园。第四章 生态空间体系构建第一节 生态空间体系第十五条 布局原则重点保护“江、山、湖、田”自然要素,突出“远迎长白,近绕松花”的自然景观特色,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统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地等生态斑块建设与布局。依据道路交通、河流水网、区域设施管线等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多层次立体绿地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