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关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46239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感恩相关研究综述谷虹摘要:感恩有助于提升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有关感恩的研究逐渐被人重视。本论文着重于感恩的定义、感恩的测量、感恩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积极心理情感的训练。关键词:感恩 测量 积极心理 训练 影响因素前言:感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愈来愈受重视。感恩缺失,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它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中一个

2、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这种情感病态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中,比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以及伙伴之间。恢复感激意识,既能够避免人们贬低日常生活的价值,同时又能够重新激发出高峰体验,它对于情感健康十分重要。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心理学界对感恩的研究尚处于引进和零星探索阶段(董霞,张宁,姜婷娜,2008;石国兴,祝伟娜,2008;董霞,张宁,2009;张利燕,侯小花,2010;孙配贞,郑雪,余祖伟,2009,2010) 。为此,对当前国内外感恩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并予以述评,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感恩的研究现状,以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

3、还为随后的实证研究做了必要的铺垫。 1、感恩的定义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ratia” ,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在中国,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在国外,关于感恩的理论很多,如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感恩的情感体验理论、感恩的拓展建构理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等。由于彼此的研究取向各不相同,其定义也各有侧重。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关于感恩的定义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认知观点,即感恩是个体对收到的恩惠和帮助结果的积极认知,并且这种积极结果并非个体所预期的,而是由于他

4、人施惠行为所带来的(Heider, 1958;Weiner, 1985; Solomon, 1977) 。情绪观点,即感恩是一种情绪,其核心是受惠者在收到恩惠之后产生的一种愉快情绪。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Emmons 和 McCullough(2003) ,他们认为感恩是个体受到恩惠后产生的一种即时的情绪体验,比如感激和愉快等感受。特质观点,即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是个体用感激情绪来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McCullough 情感环节,情绪是一个人认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和预期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卢家楣,2006) 。即个体在对他人的帮助的意图能作出积极

5、的理解;行动环节,此阶段是个体将内心的感戴认知和情感外化为回报他人乃至施恩于第三方的亲社会行为的过程。利益-认知评价是个体产生状态性感恩情感的核心因素。(张萍,2012)特质感恩的影响因素影响特质性感恩情感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个体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因素方面,少数研究涉及到环境因素。(1)个体因素人格特质: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恩与一些积极人格特征有关,且大量研究发现感恩与宜人性呈正相关。宜人性越高的人越容易感恩。此外,部分心理学家将典型的忘恩负义者(感恩的反面)描述为拥有自我陶醉的人格特质。McWilliam 和 Lependorf(1996)通过临床

6、观察,发现自我陶醉特质的人不能体验和表达感恩。与亲社会性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同样与感恩之间存在较紧密的联系,个体幸福感、非物质主义与感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具有感恩倾向的人在宜人性上得分较高,在自我陶醉上得分较低。与抑郁、嫉妒、神经质呈负相关(张航,2008) 。移情能力: Lazarus(1994)认为,感戴实质上属于一种移情情绪,一个人能否体验到感激心情,主要在于他对他人准确移情的能力。移情是个体对他人在特定情境下情感体验的理解,是对别人情感的一种替代性体验。个体的某种情绪,情感都是由特定情境下的某种独特情节所引发的。感戴的引发情节是对他人帮助的认可或欣赏。在给予帮助和接受帮助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移

7、情情绪,即施惠方要体验到受惠方的需要,而受惠方也必须感知到施惠方的友好意图,只有当受惠方与施惠方在对某一行为的理解上产生共情时,受惠者才能感觉到感恩之情。自尊,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不仅控制和综合着个人对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行为反应,其决定着受惠者对施恩者的行为的评价,而感恩情感正是需要受惠者和施恩者的意图达到共情时才更容易产生。刘晓岚(2008)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感恩与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较高自尊有利于个体社会适应,提升自我价值评价和自身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主客观积极经历,进而更易诱发感恩情绪(Emmons Froh, Sefick, Wood & Maltb

8、y et al., 2008)。个体拥有感恩的意识则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拥有更多的积极性的情绪减少了消极情绪存在。另有研究发现,感恩与幸福感紧密相关,并且这种关系部分独立于大五人格的 30 个层面(Wood, Joseph, & Linley, 2007)。控制了大五人格的 30 个因素后,感恩仍能有效预测幸福感的大多数方面。感恩被视为一种增强个体幸福感的力量,同时感恩干预也逐渐成为提升幸福感的主要手段。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会随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会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会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会跟着改变。我们要通过研究感恩情感,来净化我们

9、的心灵。McCullough (2002)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结果表明,感恩与宜人性和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Wood 等( 2007)的在一项关于感恩在社会支持、压力、抑郁发展中作用的研究中也发现感恩与宜人性存在高相关。由此可见,感恩与宜人性呈正相关是这些研究结果的一个共同点。宜人的个体可能更易感恩,具有较高的特质感恩水平,在他们看来,感恩是一种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机制。更易感恩的个体在宜人性上得分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出现人际冲突的概率较低,环境适应的能力也更强。由上理论可得出,感恩不仅对于人的幸福感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且对于个体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有着

10、明显的作用。怀有感恩意识的通常有着亲社会行为,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程度明显高于感恩意识薄弱者。6、总结感恩存在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现今感恩研究大多集中在西方,国内研究较少;并且研究被试大多为女性、成人,对青少年和男性研究不够全面。感恩的概念没有统一,大多是各有道理。感恩测量工具缺乏,缺乏符合我国文化的量表问卷。缺乏对感恩的形成机制和干预研究的研究。对于感恩及感恩干预的应用研究不够充分。感恩的生理层面研究空白。对于感恩负债感方面的研究过少,并全感恩的实证研究不足。心理学不仅在于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更在于促进人们幸福的生活。感恩已被证实有许多积极心理情绪有关,对于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11、,不仅着力于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学校教育、临床医学和社会方面,通过感恩训练和治疗帮助个体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7、参考文献团体归因训练对高职生感恩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曾妍,2013感恩的心理学研究张航,郭永玉积极情绪训练干预大学生暴力行为的研究陈斌,瞿晓理,2013感恩: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张利燕,侯小花,2010感恩: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黎玉兰,宋凤宁,方艳娇,2008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基于特质和状态的研究视角张萍,2012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孙配贞,江红艳,2012感恩及其相关研究魏昶,刘宝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俞承甫,张卫等,2010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张萍,2014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综述汤琪,包建国外感恩研究的新动向评述谢振旺,2012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其认知影响因素研究黄瑶,2009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感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张妍,韩黎,孔繁昌等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王建平,俞承甫,2011大学生感恩心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甘启颖,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