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1.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 ,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 ,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
2、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
3、出生活的本质。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
4、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有删改)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
5、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1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21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来#源:中国教*育%出版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
6、了。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段的观点相符。2.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 1914 年至 1980 年逝世
7、,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 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 “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 ,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 30 年代到 90 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 200 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
8、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 ,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 “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 , “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 ,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3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
9、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
10、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
11、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 年 03 月 31 日 24 版)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读书莫忘做笔记。 ”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1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 ,把精彩的片
12、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放在文中第段最合适。因为第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习笔记之事,与第段内容一致。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4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 ) ,具有说服力。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B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13、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3.儒雅之风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
14、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 ,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 2004 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
15、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
16、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5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 年第 6 期 有改动2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23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 “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24文中第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2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而且”表递进,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进而强调了
17、论证儒雅的必要性。26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示例 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示例 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4.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我 7 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 80 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 , 。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
18、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6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
19、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 。 “理”是客观的道理, “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
20、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1 版,有删改)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 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 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 ;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
21、准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 。 17.结合第 4 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局限于文字本身。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示例一:第 4 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示例二:第 4 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 ,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7忘言”的涵义。示例三:第 6 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 5.谈孝(季羡
22、林)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 ,又是什么“三纲六纪” ,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 ,而淡化了“父慈” ,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 。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
23、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
24、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 我们迫切要求的
25、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 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选自读书与做人 )24.作者提倡“孝” ,认为 “孝”的核心内容是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25.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 (或皇帝的“以孝治天下”是一种愚民政策) 826.第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美好(好) ;命令 ;运用对比论证,把合情合理的孝与愚孝进行对比,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 27.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
26、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B.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C.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D.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6.人,要有五识人要有“知识” ,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常识”了。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构成与 DNA 的结构图这样的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一个人
27、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 ,也不拒绝“常识”时,才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名有“见识”的人。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了。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 ,显得他很有“见识” ,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见识”也没有。有了上面三种“识” ,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不过,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亦有“见识” ,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不
28、敢出手,缺乏的就是“胆识” 。我要强调一点, “胆识”可不仅仅是指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 。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没完全搞清楚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即便再“勇敢” ,也不能称他有“胆识” 。最后还要加一个好像同前面几个“识”关联不大的“赏识” 。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9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我这里强调的“赏识” ,就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那些拥有了“知识” “常识” “见识” ,尤其是“胆识”的人,不少都有高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毛病,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而不会、不能、不愿赏识他人的
29、人,往往也就开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样的人能走多远呢?18作者认为“人,要有五识” ,具体指哪“五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19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20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接上文;补充论证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有力度。21读了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赏识”的理解。理解: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一个人在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才能走得更远。事例:围绕“赏识他人才能走得更远”举例即可。7.储蓄人生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
30、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一个人呱呱附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
31、本钱也会丧失殆尽。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10实和更磨擦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21.从整篇文章看, “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亲情、友情、学识。22.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23.怎样理解第段画线
32、句子中“利息”和“本钱”的含义。利息:指友情给双方带来的益处。本钱:最初建立的感情。24.第节有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一句,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述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储蓄?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说明理由。储蓄亲情、友情和知识等。如储蓄爱情,能力等。.待人接物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8.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 ,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麦克法兰在“低 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 ,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