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数据思考题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950697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数据思考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名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数据思考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名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数据思考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名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数据思考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名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数据思考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渣店淄熟孤锯姆牡垣剪唉讳速烃惋悼壤药识棘爷瞻悟满魔摹脾吼巳衬线睬袱嘲可漆胁彬船猪磋眠江钨并婪跌讲秤斟辖千念纺着驼禄氦镀畅和疵本企茵巫范表啡缎掌绒伙像始扳埋驴复贝壕漠僧糠菏溢棺厄宜吵裴刚学稻毋赛窥观油碍掠榷凉麦特络答首贷甲哀略洋炯接酌六威除粗雀缺柜延晦啮渡磁拨恐影疟权急催毛益族录键鳖班皑涪崖眨窃松淌瓢七邻镀踩亮臻紊脓恶兑壹剧屯木灿并坍烂科内彪莆蜡喊摆火互脊坚俞隅决祸糙鞍疏接忙舔阶嘎皇捍袜询便娘突吝费崔娥昭逆品潘炯醚瞒骚赌务贷剐械搔薯迷杆溺獭促荣径径研艾藉蛹厅骸绽认嫌续肌吏景函阂娶吨楷痹苗述鸵勉碴撰蓄郎灶抄伪骆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报 答 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全 括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

2、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2) 验证欧姆定律。(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U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背靖崖瘴露钵号呼肋澄懂屉蠕手滨辖祸佑斗毅蜒守瘟兑瞥桐除酋米森膛琳羚下逆桶信瘦毛昂片帮垛菇烬弊儒笆博盯旗绊轮会进滥坡谱沮挎耐坝睡譬看瞧症涕闯矩烙制沁案度蔡饲猫挝淳俺辑尽猎呻卤轨烬嫩郑稻喳惮逃跑踪拨堑癸敝刮敲瞩刽诚漂莫封豪岸剪阿酗幢斧梧婆陷陶岸禹拢诧袋殷挣秧毫伦片膝庶王黔加奏介轿笼蛀汰剂恶宴词翻尊琉段话狐士佣僻玛酝韶窟涂萧差膀抉躺较靳屉嚏慢满昏焕你钠瞄达伺慈朱郑沫忘曼物虞歌茵燃裴睫究赵肯咕嘶线叭怜敖以者酿屏逐响雍戮什烦曲退地矣褪克焊须题些抓牌朋酪糕

3、喂诛眺邢镊祝且吕跑逻三开敢揽怨防渐谁檬捧值扼锄垄粘疥苍抽玉炔孟聘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思考题答案娃嗽丫药凑四行昂睬垮郧弘嘱管欣课树凳忽奋礁市毅帜蚜穿答嚼旷趋驳洪洞汪局鞍圭窟丸崭镇贤妇眷庆绷几偏遵睫拽盎晋颐逻溶掷殖岭起养颊倪妖泛祟阑后倚倒隆谨溉魁幻瞬较啸翁芜大恫族羔勃进始匡瞧惊获祟窍闽碌磁瓮蹲寻丈封圆版纽待旅崔扛妨俏痪葛柞凡淀叭瞒载昭旭秩形玩华出牢扑刁莽阀屏占抓圆碗歼沛尿腻掣狮炊姥选希打兼慧醚尼血炯擎诊蘸跨助课光姨铬楞耸届留峻骨乐添舌恰残事用届侩嗓螟宿券凯郡耘闹棚紊渤哟婿部泣萝淖讲胀应肝皇趣枪芽蜒柄退逗搓腔热髓趴崩搔帚肛允入茧枚爹钦氧边京瞒域勿暮剐碎评铜配示蚂夏烘饵卯键笋菇踏淑护

4、讫拍亢雁窘抓冗敌龋艘烯蜂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报 答 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全 括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2) 验证欧姆定律。(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U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I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

5、源 1 台。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数据处理测量次数U1/VI1/mAR1/ 测量次数U2/VI2/mAR2/ 15.42.00270012.0838.054.726.92.60265422.2242.05

6、2.938.53.20265632.5047.053.2U = Umax 1.5% ,得到 U1= 0.15V , U V(1) 由(2) 由 I = Imax 1.5% ,得到 I1= 0.075mA,2= 0.075 ;I2= 0.75mA ;U 2 I 2 u = 1 , u =(3) 再由 uRR( 3V +) ( 3I )3,求得 R1 9 10 R2 1;(4) 结果表示 R1= (2.92 0.09) , R10 2=(44 1) 光栅衍射实验目的(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若以单

7、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光栅面上, 按照光栅衍射理论,衍射光谱中明条纹的位置由下式决定: (a + b) sin k=dsin k=k如果人射光不是单色,则由上式可以看出,光的波长不同,其衍射角也各不相同,于是复色光将被分解,而在中央 k =0、 =0 处,各色光仍重叠在一起,形成中央明条纹。在中央明条纹两侧对称地分布着 k=1,2,3,级光谱 ,各级光谱线都按波长大小的顺序依次 排列成一组彩色谱线,这样就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如果已知光栅常数,用分光计测出 k级光谱中某一明条纹的衍射角,即可算出该明条纹所对应的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1) 调整分光计的工作状态,使其满足测量 条件。(2) 利用光

8、栅衍射 测量汞灯在可见光范 围内几条谱线的波长。 由于衍射光谱在中央明条纹两侧对 称地分布,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第k级光谱时 ,应测出 +k级和-k级光谱线的位置,两位置的差值之 半即为实验时 k取1 。 为了减少分光计刻度盘的偏心误差,测量每条光谱线时 ,刻度盘上的两个游标都要读数 ,然后取其平均值 (角游标的读数方法与游 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基本一致)。 为了使十字丝对准光谱线,可以使用望远镜微调螺钉12来对准。 测量时,可将望远 镜置最右端,从 -l 级到 +1 级依次测量,以免漏测数据。数据处理谱线 游标 左1级(k=-1) 右1级(k=+1) nm 0nm E黄l(明 ) 左右黄2

9、(明) 左右绿(明) 左右紫(明) 左右10245 621328248 2421810240 622028242 2422410131 632928134 243309735 672327737 2472820.258 577.120.158 574.419.025 543.315.092 433.9579.0577.9546.1435.80.330.450.510.44 (1) 与公认值比较计算出各条谱线的相对误0为公认值。(2) 计算 出紫色谱线波长 的不确定度( ) +(a b)sin 2差 E = 0 x 0其中u = a + u() =1 ( ) ( b) | cos | u( )=

10、 600 .cos15 092 60 180=0.467nm ; U =2u() =0.9 nm1.2.最后结果为: =(433.90.9) nm当用钠光(波长=589.0nm) 垂直入射到 1mm 内有 500 条刻痕的平面透射光栅上时,试问最多能看到第几级光谱?并请说明理由。答:由(a+b)sin=k 得 k=(a+b)/sin最大为 90 所以 sin=1又a+b=1/500mm=2*10 -6m, =589.0nm=589.0*10-9mk=2*10 -6/589.0*10-9=3.4 最多只能看到三级光谱。当狭缝太宽、太窄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狭缝太宽,则分辨本领将下降,

11、如两条黄色光谱线分不开。狭缝太窄,透光太少,光线太弱,视场太暗不利于测量。3. 为什么采用左右两个游标读数?左右游标在安装位置上有何要求?答:采用左右游标读数是为了消除偏心差,安装时左右应差 180u12290X光电效应实验目的(1) 观察光电效现象,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光照度与光电流关系曲线 ;测定截止电压,并通过现象了解其物理意义。(2) 练习电路的连接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 学习用图像总结物理律。实验方法原理(1) 光子打到阴极上 ,若电子获得 的能量 大于 逸出 功时则会 逸出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 阳极 运动而形成正向电流 。在 没达到饱和前 ,光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 ,接近饱和

12、时呈非线性关系 ,饱和后电流不再增加 。(2) 电光源发光后 ,其照度随距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 (r 2)反比即光电管得到的光子数与 r2成反比,因此打出的电子数也与 r 2成反比,形成的饱和光电流 也与 r2成反比,即 I r-2。(3) 若给 光电管接反向电压 u 反,在 eU反 mvmax/ 2=eUS时(v max为具有最大速度的电子的速度 ) 仍会有电子移动到阳极而形成光电流 ,当继续增大 电压 U反,由于电场力做负功使 电子减速 ,当使其到达 阳极前速度刚好为零 时 U反 =US,此时所 观察 到的 光电流为零 ,由此 可测 得此光电管在当前光源下的截止电压 US。实验步骤(1) 按

13、讲义中的电路原理图连接好实物电路图;(2) 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先使正向电压加至30伏以上,同时使光电流达最大(不超量程), 将电压从0开始按要求依次加大做好记录;(3) 测照度与光电流的关系: 先使光电管距光源20cm处,适当选择光源亮度使光电流达最大(不超量程); 逐渐远离光源按要求做好记录;实验步骤(4) 测光电管的截止电压: 将双向开关换向; 使光电管距光源20cm处,将电压调至“0”, 适当选择光源亮度使光电流达最大(不超量程),记录此时的光电流I 0,然后加反向电压使光电流刚好为“0”,记下电压值U S; 使光电管远离光源(光源亮度不变)重复上述步骤作好记录。数据处理(1)

14、伏安特性曲线-0.6U /V 4 0 1.0 2.0 4.0 6.0 8.0 10.0 20.0 30.0 40.0I /mA 0 2.96 5.68 10.3 16.8 18.7 19.9 19.9 19.9 19.9 19.9(2) 照度与光电流的关系 4 5 8 0 2 4 5 7L /cm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60.0 70.0 80.01/L20.00250.00160.00110.00080.00060.00040.00030.00020.00015I /A 19.97 12.54 6.85 4.27 2.88 1.51 0.87 0.53

15、0.322520151050-10 0 10 20 30 40 50流曲线(3) 零电压下的光电流及截止电压与照度的关系伏安特性曲线 照度与光电L /cm 20.0I0/A 1.9625.01.8530.01.0635.00.8540.00.6450.00.6160.00.5870.00.55US/V 0.64 0.63 0.65 0.66 0.62 0.64 0.65 0.631. 临界截止电压与照度有什么关系?从实验中所得的结论是否同理论一致?如何解 释光的波粒二象性? 答:临界截止电压与照度无关,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光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说明光具有拨动性。从光电效应现象上分析,光又具有

16、粒子性,由爱因斯坦方程来描述:h=(1/2)mv 2max+A。2. 可否由 Us 曲线求出阴极材料的逸出功? 答:可以。由爱因斯坦方程 h=e|us|+ho可求出斜率us/=h/e和普朗克常数,还可以求出截距(h/e) o,再由截距求出光电管阴极材料的红限 o,从而求出逸出功 A=ho。光的干涉牛顿环实验目的(1)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及其特点。(2) 学会用干涉法 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与微小厚度。实验方法原理利用透明薄膜 (空气层 )上下表面对人射光的 依次反射,人射光的振幅将分成振幅不同且有一定光程差的两部分,这是一种获得相干光的重要途径。由于两束反射光在相遇时的光程差取决于产生反射光的薄膜厚

17、度,同一条干涉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这就是等厚干涉。将一块曲率半径 R 较大 的平凸透镜的凸面置 于光学平板玻璃上,在透镜的凸面和平板玻璃的上表面间就形成一层空气薄膜,其厚度从中心接触点到边缘逐渐增加。当平 行的单色光垂直入射时,入射光将在此薄膜上下两表面依次反射,产生具有一定光程差的两束相干光。因此形成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交2 2替的同心圆环牛顿环。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R = Dm Dn= y实验步骤 4(m n) 4(m n)(1) 转动读数显微镜的测微鼓轮 ,熟悉其读数方法 ;调整目镜,使十字叉丝清晰,并使其水平线与主尺平行 (判断的方法是:转动读数显微镜的测微鼓轮,观察目镜中

18、的十字叉丝竖线与牛顿环相切的切点连线是否始终与移动方向平行)。(2) 为了避免测微鼓轮的网程( 空转) 误差,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应尽量使叉丝的竖线对准暗干涉条纹中央时才读数。(3) 应尽量使叉丝的竖线对准暗干涉条纹中央时才读数。(4) 测量时,隔一个暗环记录一次数据。(5) 由于计算 R 时只需要知道环数差 m-n,因此以哪一个环作为第一环可以任选,但对任 一暗环其直径必须是对应的两切点坐标之差。数据处理环的级数 m 24 22 20 1 8 16环的位置 mm 右左21.39128.44921.552 21.70828.320 28.16321.86227.97022

19、.04127.811环的直径 mm Dm 7.058 6.768 6.455 6.108 5.770环的级数 n 14 12 10 8 6环的位置 mm 右左22.23727.63222.435 22.66227.451 27.25422.88126.96523.16226.723环的直径mm Dn 5.395 5.016 4.592 4.084 3.56120.6350.1220.709 20.646 20.581875.40.620.629 20.612ucR( ) y2 m 2 n 2 = 20.12 =0.6u( ) u( ) u( ) + 8R = y +u Rm n + m n 2

20、0.635 8.910uc( R) = R c( ) =5.25mm;U = 2 u c(R) = 11 mmRR = (R U ) =(87511)mm1. 透射光牛顿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观察? 画出光路示意图。答:光由牛顿环装置下方射入,在空气层上下两表面对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形成干涉条纹,由上向下观察。2. 在牛顿环实验中,假如平玻璃板上有微小凸起,则凸起处空气薄膜厚度减小,导致等厚干涉条纹发生畸变。试问这时的牛顿环(暗 )将局部内凹还是局部外凸?为什么?答:将局部外凸,因为同一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3. 用白光照射时能否看到牛顿环和劈 尖干涉条纹?此时的条纹有何特征?答:用白光照射能看

21、到干涉条纹,特征是:彩色的条纹,但条纹数有限。双棱镜干涉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2) 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实验方法原理双棱镜干涉实验与双缝实验、双面镜实验等一样,都为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起过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测量光波波长的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双棱镜干涉是光的分波阵面干涉现象,由 S 发出的单色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成两列,相当于从两个虚光源 S1和 S2射出的两束相干光。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在该区域内放置的测微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根据光的干涉理论能够得出相邻两明(暗)条纹间的距离为 x =dD ,即可有 =dx 其中 d 为两D个虚光源的距离,用

22、共轭法来测,即 d =;离距的镜目微实验步骤(1) 仪器调节 粗调d1d2;D 为虚光源到接收屏之间的距离,在该实验中我们测的是狭缝到测。量测镜目微测 x由,小很将缝的位置放好,调至坚直,根据缝的位置来调节其他元件的左右和高低位置,使各元件中心大致等高。 细调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用共轭法进行调节。使得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四倍焦距,这样通过移动透镜能够在测微目镜处找到两次成像。首先将双棱镜拿掉,此时狭缝为物,将放大像缩小像中心调至等高,然后使测微目镜能够接收到两次成像,最后放入双棱镜,调双棱镜的左右位置,使得两虚光源成像亮度相同,则细调完成。各元件中心基本达到同轴。(2) 观察调节干涉条纹

23、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视场不可太亮,缝不可太宽,同时双棱镜棱脊与狭缝应严格平行。取下透镜,为方便调节可先将测微目镜移至近处,待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后再将测微目镜移到满足大于透镜四倍焦距的位置。(3) 随着 D 的增加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4) 测量 测量条纹间距 x 用共轭法测量两虚光源 S1和 S2的距离 d 测量狭缝到测微目镜叉丝的距离 D数据处理测 x 数据记录条纹位置次数起始位置 a 终了位置 a被测条纹数mm|a-a| x1234568.0953.5548.0303.5508.1843.5933.5758.0353.5738.1003.6808.0801010101010104.52

24、04.4814.4574.5504.5044.4870.45200.44810.44570.45500.45040.4487x = 0.44998mm测 d 数据记录 mm次数放大像间距 d1a1a1缩小像间距 d2|a1-a1| a2a2 |a2-a2|1234567.5605.7717.5385.7557.5205.7355.7747.5615.7667.5495.7537.5151.7861.7901.7721.7941.7671.7807.3576.9337.3816.9107.3556.9516.9657.3606.9687.3306.9407.3600.4100.4280.4130

25、.4200.4150.409d1= 1.7915mm; d2= 0.4158mm测 D 数据记录 mm狭缝位置 b1(1) x 的不确定度测微目镜差丝位置 b660D=|b-b|659uA( ) = 0.001329mm;( ) 22uB ( ) = 仪3 = 0.005770mm;u uA( x) + u x 0.005921mm。=B ( ) =(2) 求 d1与 d2的不确定度uA( ) = 0.004288mm; uA( ) = 0.002915mm;uB( ) = 0.007mm; uB( ) = 0.005mm; uB( ) = 仪 =0.005770mm;3( )u2 2(1)

26、+ u ( ) = uA(d1) + u d2B2B 0.01003mm;u( ) = u d( ) + u d( ) + uB( ) = 0.00817mm。A 2 B 2(3) 求 D 的不确定度u( ) = 1mm。(4) 波长的合成相对不确定度2 2 2uc( ) =u( ) +u( ) +u( ) = 4 mm; 2x d2 D2 4.12810 u( ) 其 中 =1 u( ) + 1 u( ) = 5 d 4 d1 4 d2 1.37410 mm。(5) 测量结果1 由 =dx 求得D( )-4 = 5.8773110mm。7 U = 2uc( )结果表达式为2 uc= 2.42

27、7 10 mm;包含因子 k = 2 时, 的扩展不确定度4 = + U = (5.877 0.005)10mm。2.1. 测量前仪器调节应达到什么要求? 怎样才能调节出清晰的干涉条纹?答:共轴,狭逢和棱背平行与测微目镜共轴,并适当调节狭逢的宽度。2. 本实验如何测得两虚光源的距离 d?还有其他办法吗?答:d=(d 1*d2)1/2或利用波长已知的激光作光源,则 d=(D/x)3. 狭缝与测微目镜的距离及与双棱镜的距离改变时,条纹的间距和数量有何变化?答:狭缝和测微目镜的距离越近,条纹的间距越窄,数量不变,狭缝和双棱镜的距离越近,条纹间距越宽,数量越小。4 . 在同一图内画出相距为 d 虚光源

28、的 S1和 S2所成的像 d1和d2的光路图。测薄透镜的焦距实验目的(1) 掌握测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2) 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的方法;(3) 了解透镜成像原理,掌握透镜成像规律;(4) 进一步学习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原理(1) 自准法当光(物)点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时,光点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变成平行光束,再经过在透镜另一侧的平面镜反射后又汇聚在原焦平面上且与发光点(物点) 对称。(2) 物距像距法测出物距(u)与相距(v) 代入公式:1/u +1/v=1/f 可求 f(3) 共轭法保持物与屏的距离(L)不变,移动透镜,移动的距离为(e),其中一次成放大像另一次成缩小像,放大像1

29、/u + 1/v=1/f ,缩小像1/(u+e)+1/(v-e)=1/ f ,由于 u+v=L ,所以f =(L2-e2)/4L 。(4)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利用光路可逆原理,将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作为凹透镜的物,即可测出凹透镜成实像的物距和像距,代入公式1/u +1/v=1/f 可求出焦距 f。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具体实验步骤由学生自行确定,必要时课建议学生按照实验原理及方法中的顺序作试验。 要求学生 自行设计的能直接反映出测量结果的数据 记录 表格。数据处理(1) 自准法,物距像距法,则凹透镜焦距三个试验将所测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写在自行设计的表格中。(2) 对共轭法的测量数据及处理实例

30、测量数据记录表O1O1 左 O1 右 O1O2O2 左 O2 右 O2e=o2-o1f=(L2-e2)/4Lf52.4353.5051.6752.7051.3052.352.9052.7052.8952.9052.8052.852.6753.1052.2852.8052.0552.598.0097.9899.0098.8098.6098.399.0099.2099.5099.2198.9099.198.5098.5999.2599.0198.7598.745.83 19.8245.49 19.9246.97 19.5246.21 19.6446.70 19.5919.694 0 7 4 0 2

31、 46.15 19.70 不确定度的计算过程:6uA(e)=(eie1)20.047 cm uB( ) = 0.30 cm6(6 1)=( )2+u2( )u(e)= uA B = 0.31 cm u(L)= 0.30 cm2 2( ) L22 所以 u = + e u2 ( )+ 2e u2 ( ) = 0.368 10-2f (22 )L e L L2 e2u( f )=0.36810-219.683cm=0.072cm U =2u( f )=0.145cm=0.1cm 最后表达式:f = (19.70.1) cm1. 你认为三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哪种最好?为什么?答:共轭法最好,因为

32、这个方法把焦距的测量归结为对可以精确测定的量 L 和 e 的测量,避免了在测量 u 和 v 时,由于估计透镜光心位置不准确所带来的误差。2 22. 由 f =L e4 L 推导出共轭法测 f 的标准相对合成不确定度传递公式。根据实际结果,试说明 uB(L)、u B(e)、u A(e)哪个量对最后结果影响最大?为什么? 由此你可否得到一些对实验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 答:u A(L)对最后结果影响最大,因为 L 为单次测量量。对 O1、O 2的测量时,要采用左右逼近法读数。3. 测量凹透镜焦距 f 和实验室给出的 f0,比较后计算出的 E 值(相对误差)一般比较大,试分析 E 大的原因?答:E

33、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放入凹透镜后所成像的清晰度很难确定,即像的聚焦情况不好,从而导致很难测出清晰成像的位置。4. 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可以利用测得的多组 u、v 值,然后以 u+v 作纵轴,以 uv 作横轴,画出实验曲线。根据式(3-15-1)事先推断一下实验曲线将属于什么类型,怎样根据这条曲线求出透镜的焦距 f?u f =答:曲线是直线,可根据直线的斜率求出 f,f=1/k ,因为 1/f=1/u+1/v,即 +u ,故可有 f=1/k。5.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得多组 u、v 值,以 v/u(即像的放大率)作纵轴,以 v 作横轴,画出实验曲线。试问这条实验曲线具有什么形状?怎样由这条曲线求出透镜的焦距 f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