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萌芽期(远古南北朝)形成期(隋朝宋)发展期(元共和国成立前)快速发展期(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儿科最早的医案西汉初仓公(淳于意)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纯阳说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体系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 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 元代医家曾世荣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新生儿学,对抚养保育、诊法辨证、证治方药等有许多新鲜的论述(四诊八候,疳者甘也),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中医小儿外科学初步形成 万全 万氏家藏
2、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强调调理脾胃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麻疹专著 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纲领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钱乙的学术贡献 :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四诊中尤重望诊“目内证”,“面上证”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提出了五脏虚实补泻治则,尤其重视调理脾胃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创立了异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受孕分娩孕母受不利因素侵扰时,可使胎儿正常生长发,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
3、保健,防止生长发育发生障碍,致死胎、流产、早产、先天畸形。(围生期28周至生后7天)新生儿期分娩生后足28天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易发生产伤、 窒息、出血、溶血、感染、先天畸形。加强保温、喂养、清洁卫生、皮肤及消毒隔离等护理。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幼儿期周岁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学龄前期周岁周岁 感染机会相应增多,变态反应疾病增多。学龄期周岁周岁疾病过程基本接近成人,肾炎、哮喘、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增多。保护视力,防止龋齿。青春期 12周岁8周岁形体发
4、育的第二次高峰期,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生长发育是个连续的过程;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小儿体格发育,体重体重是作为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临床给药、输液的根据。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为kg,体重在婴儿期增长迅速,岁后逐渐减慢,岁至青春期稳步增长。各年龄大约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个月体重(kg)个月时体重.(月令)岁体重(kg)年龄,小儿体格发育,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时平均身长为cm,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长.cm,后半年每月
5、长.cm,第一年平均增长cm,第二年平均增长cm。岁后身长每年增长cm,可按以下公式计算:身长(cm)77年龄,小儿体格发育,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新生儿头围平均cm,生后半年增加cm,后半年增加cm,第二年内又增加cm,约为cm,岁时已接近成人。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cm,平均为cm,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cm。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小儿体格发育,囟门-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闭时间在出生后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闭),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大小约。(对边中点连线),个月时逐渐缩小,个月时关闭。囟门早闭见于小
6、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者,是婴儿脑膜炎、脑炎的重要体征。囟门凹陷常见于脱水及极度消瘦小儿。,小儿体格发育,牙齿小儿出生后个月开始出乳牙,于个月出齐颗乳牙,岁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恒磨牙,岁左右长出第恒磨牙,岁以后开始出现第恒磨牙(智齿)。恒牙共个,一般于岁时出齐。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牙齿数月龄或,小儿体格发育,脉搏(次分)呼吸(次分) 新生儿 24 45新生儿岁13 0 3岁 10 37岁 7岁 7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岁以上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80年龄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小儿运动发育,一听二视三抬
7、头, 四撑五抓六翻身, 七坐八爬九扶站, 1岁娃娃会走路。,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变蒸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婴幼儿处于人一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形体、神智都在不断的快速变化,蒸蒸日上,故称为变蒸。是正常生理还是病理的描述-明代为分界现代医学相关认识-枢纽学说,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几个重要学说-纯阳
8、说,首见于颅囟经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几个重要学说-稚阴稚阳说,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稚阴稚阳的认识进行了归纳和解说,他提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小儿时期无论脏腑气血、筋脉骨肉等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就是说,“阴”和“阳”均是幼稚的。,几个重要学
9、说-少阳说,是两种学说的统一,指出了纯阳学说的强调生长发育迅速的一面,同时也兼顾了小儿生长发育不完善,幼稚的一面。明代万全-小儿体属少阳,生机旺盛。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王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小儿病因特点,易受外邪六淫、疫戾之邪。易于伤食。易于胎产致病。禀赋不足致病。情志致病。易于外伤。,小儿诊法概要,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同样采取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小儿有其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病理反应均与成人有不同之处。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较大儿童也不能正确反映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
10、响脉息气息,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但是重视望诊,不等于单凭望诊就可以诊断疾病,而是应该四诊合参,望诊,1.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2.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闻诊,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大小便臭气等。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
11、;口气酸腐,多属乳食积滞;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多系血证出血;口气腥臭,咯痰脓血,常为肺热肉腐。大便臭秽为肠腑湿热;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稀无臭为虚寒泄泻。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少臭清长多为脾肾二脏虚寒。矢气频作臭浊者,多为肠胃积滞。,问诊,儿科问诊通常以询问患儿亲属或保育者为主,年龄较大的患儿也可以作为问诊的对象,但对其所诉是否可靠要加以分析。儿科问诊要注意询问一般情况和个人史。问病情: 问寒热 问出汗 问头身 问胸腹 问二便 问睡眠,切诊,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按诊和脉诊两部分,都应在尽可能使患儿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按诊按诊包括按压和触摸头囟、颈腋、
12、四肢、皮肤、胸腹等。脉诊小儿脉诊,一般用于3岁以上儿童。“一指定三关”法,小儿治法概要,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小儿保健概述,儿童保健的目标有:1.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有爱和安全感2.能得到足够的营养3.接受适当的健康管理及健全的生活方式的指导4.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卫生保健护理儿童保健的内容1.产前保健:优生管理;遗传指导;孕期保健2.新生儿保健:新生儿管理;新生儿家庭访视3.不同场所的儿童保健:散居儿童的保健;群居儿童的保健;托儿机构的卫生指导;家庭健康教育4.主要问题的保健: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的评估及指导;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促进及培养亲子关系;预防儿童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