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法课后题全.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001083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法课后题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法课后题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法课后题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法课后题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法课后题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计划调控法律制度1.简述国民经济计划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概念:国民经济计划,是指由国家制定并负责实施的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部署、规划、安排和调控未来国名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行动方案。特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事前性(与未来的行动和目标有关)综合性(在目标设定、实施手段等各方面具有综合性)法定性(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组织性(相关机构综合组织制定)分类:按照计划期限:长期计划(10 年以上,如国家出台的“年代纲要” )中期计划(如,五年规划)短期计划(又称年度计划)按照实施范围: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又称基层计划)按照计划的保证手段和效力:指令性计划(如,储备计划)指导

2、性计划按照计划的内容:社会总产品计划国民收入计划工业生产计划农业生产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交通邮电计划第三产业计划2.论述计划调控的必要性、可行性必要性市场缺陷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进而导致总量失衡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造成市场失灵,而这又是市场自身所无法解决的,便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计划调控来弥补。可行性(计划调控的功能)预测引导功能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应当既包括实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战略方针,又包括实现发展目标的保证手段,即各种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计划把各种信息公之于众,对微观经济活动起引导作用。国家计划以中长期为主,年度计划着眼于财政、信贷、外汇的平衡。

3、政策协调功能计划部门在制定规则、计划时,应该制定和协调财政预算、税收、金融计划与政策;在国民经济发生全局性的重大波动时,计划部门可以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制定反周期政策,以避免国民经济过热引起的宏观失衡和通货膨胀;在制定重大政策时,计划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的综合协调部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综合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类经济杠杆的运转与计划调节保持同步协调,避免经济杠杆作用与经济计划之间的互逆调节,以保证宏观调控的统一有效性。保障平衡功能计划于财政、金融三大支柱在功能上紧密配合,共同搞好总量平衡,又各有侧重。财政、金融手段主要着眼于近期发展的总量平衡问题,调控重点在于需求管理方面;而计划手段主要着眼于

4、中长期增长和结构优化问题,调控的重点在于供给管理方面。3.简述计划法的概念、特征概念:调整国家在制定、实施、国民经济计划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计划法具有显著的政策性兼具宏观调控法的特征:国家意志性;内容的整体性和普遍性;手段的综合性和协调性;方法的指导性4.简述计划的组织体制及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审议批准权;检查权;监督权国务院职权:主持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实施;审批中央计划(中央专项计划、行业计划)领导、监督计划的执行机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计划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职权:负责国民经济的统计工作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计划草案

5、负责国家计划的实施依照有关规定,实施国家重要的计划项目依法享有的其他职权政府相关部门职权:负责本部门计划的制定、实施地方计划管理部门职权:负责本地方计划的制定、实施市场主体:参与者5.简述国民经济计划目标制度含义: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收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内容: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6.简述国民经济计划任务制度含义:国民经济计划所需要实现的现实目标内容: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反经济周期(预防经济危机)7.简述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体系制度含义:国家计划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的量化结果内容:按照计划所反映的内容划分: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按照表现形式划分:实物指标;

6、价值指标按照反映内容的繁简程度划分:综合性指标;单项指标按照管理的性质划分:指令性指标;指导性指标按照所起的作用划分:考核指标;核算指标8.简述国民经济计划程序制度(计划法程序法的主要内容)计划的编制与审批编制编制主体:在国务院主持下,由职能部门及相关部门具体实施步骤:掌握信息、分析预测草拟计划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确立计划方案审批审批主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批步骤:调查研究、掌握情况,提出计划的决策方案由计划方案的提出者向计划的审批机关进行报告并听取意见由审批机关组织专家评审组,对计划的草案作出鉴定和评估审批机关作出决策或正式通过计划的实施与修改实施下达计划由各执行部门制定具体

7、的实施方案指令性计划: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完成修改修改条件: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经济运行,影响原定计划的完成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形势国家确定了新的政治或经济目标,足以影响原定计划的实施发生特别重大情况,必须修改原定计划的修改程序:由有关部门提出计划修改的理由,如实声明所发生的影响计划实施的重大情况由相应的计划审批机关确认所发生的影响计划修改的理由与实际情况由计划审批机关将所确认的事实同计划的修改意见移交给计划的制定机关进行修改计划的制定机关修改之后交由计划审批机关进行审批审批机关批准后,交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计划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主体:权力机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计

8、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国务院:对职能部门今次那个检查,主持监督检查职能部门:检查政府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社会监督监管内容: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计划的内容是否切合实际保证计划执行的政策和措施是否落实及落实情况计划执行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第二章 产业政策调控法律制度1.论述产业政策调控的必要性?2.简述产业政策调控法的概念、特征、调整对象概念:调整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制定、推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综合性从客体上看:涉及一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从调整对象上看:既涉及产业结构,又涉及产业组织、技术、布局从手段上看:采取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针对性指导性(除非涉及国

9、计民生)阶段性和灵活性调整对象:产业结构经济关系国家在调节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部(部门、产业、产品)以及地区产业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各产业发展时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产业组织经济关系国家在调节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时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经济关系;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合理化,调整促进企业集团发展和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关系等。产业技术经济关系国家在调节产业结构时所产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经济关系。包括各产业内部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关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应用关系等。产业布局经济关系国家在调节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合理

10、配置地区间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产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的分布及协调关系、促进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关系等。3.简述产业政策调控法的体系结构总体性产业政策法大纲1989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国家产业政策要点1994 年国务院颁布的90 年代国家产业政策要点 ,具有总体性产业政策的性质大纲的主要任务:分析国内外经济和技术发展潮流,把握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及布局变动的长期趋势,展望主要产业市场、产业技术及产业规模,确定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产业方向。具体内容:订立产业政策必需遵守的原则,包括:预见性和指导性、统一性和地方差异性相结

11、合,突出重点,减少行政干预等应解决的重点课题专项产业政策法制定程序(制定的部门、立法程序)实施的监督法律冲突及适用法律责任专项产业政策法产业结构调节法律制度,可分为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保护战略产业制度,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制度等。以上这些制度又可细分为具体行业法律。产业组织法律制度,具体可分为:企业合并法、企业集团法、反垄断法、中小企业法、国有资产重组法、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政策法。产业技术法律制度,可分为:企业技术更新法,技术引进法,落后技术淘汰法等。产业布局法律制度,主要有重点产业布局法,国家投资倾斜法,产业布局配套法,产业布局转换法。4.简述产业扶持政策调控法的调整范围、方法调整范围:支柱产

12、业扶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所占比重较大,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先导产业扶持(先导产业:为了实现长期战略目标需要超前发展的产业)瓶颈产业扶持(瓶颈产业:产业结构中,由于其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的产业)幼稚产业扶持(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方法:资金扶持(通过财税、金融手段,如财政转移性支付、金融机构贷款等)创业上的支持(环境、土地、信息、咨询服务等,行政审批)技术创新上的支持5.简述产业组织政策法的体系结构规模经济调控法企业并购法企业集团法自然垄断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外商、外国

13、企业调控政策法6.论述企业并购立法在宏观调控法中的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国家从整个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角度使企业并购朝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制定企业并购法,用法律的方式划清宏观调控与直接干预的区别,使得政府的调控决策更民主、方式更灵活、效果更显著。形成市场的效益竞争,防止垄断。企业并购是竞争的结果,但过度的企业并购就形成垄断,妨碍竞争,从而导致社会的封闭落后。而摒弃低层次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反对垄断,保证有效竞争,就是企业并购法的目的之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我国,近几年国有企业被并购现象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十分严重,亟待解决。颁布企业并购法,规范国有企业并购法律关系,是

14、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保护民族产业。近几年来有关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现象相当突出。通过并购,我国能从外国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设备等,从而挽救一些国内劣势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最突出表现在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为趋利避害,保护民族产业,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7.简述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重点扶持企业范围及措施重点扶持范围:高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型农产品深加工型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出口创汇型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企业措施:资金支持财政支持: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税收政策倾斜金融支持:a.央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

15、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b.各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管理,开发适用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等;c.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创业扶持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税收支持(如,对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安置失业人员或残疾人达到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的减免。 )市场准入方面(条件、程序)的支持技术创新支持财政支持(如,贷款贴息)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放面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

16、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转让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品升级。市场开拓支持引导、推动并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采购支持(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或劳务)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促进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制定相应的条件和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向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社会服务支持8.简述国家对自然垄断企业实施调控的调整方法政府限制新企业进入政府对企业定价进行管制反垄断规制(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进行规制;禁止行政垄断)9.简述产业政策法的主要内容含义:调整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制定、推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7、产业结构调控法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不同层次之间质的结合与量的比例。基础产业促进法产业扶持政策法产业调整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调控法调整国家在调节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时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规模经济调控法a.企业并购法b.企业集团法c.自然垄断企业调控政策法 中小企业促进政策调控法产业技术政策调控法调整国家在引导、鼓励、限制和保护产业技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产业技术引进法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法产业技术保护法产业布局政策调控法调整国家根据产业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在改善一国范围内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过程中所产生

18、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0.简述产业布局政策法的主要内容及调控方法主要内容:制定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对重点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区域间合理分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调控方法:制定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国家投资倾斜(财政、货币、金融)建立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带(促进产业布局配套)合理分工(产业布局转换,跟随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明确法律责任第三章 财政宏观调控法律制度1.论述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保证国家管理和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筹集资金、组织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取得是无偿的,因而国家财政所需要的资金不可能自发实现,必须借助国家强制力量,财政法则是运用国

19、家财政手段来取得财政收入的有效工具。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政府通过对资源和财力的分配,引导人力和物力的流向,形成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经济结构,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在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中,通过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由于财政总支出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内在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运用税收、公债、转移性支付、投资等手段,可以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使之与社会供给相适应,促使经济增长持续稳定。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

20、实现的。由于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人们劳动能力、财产占有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受就业机会不均,竞争条件不公等因素影响,人们通过市场而获取的收入的份额就会存在悬殊。此时,政府利用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变量,通过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来缓解市场分配不公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进而协调社会分配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简述财政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概念:财政法是指调整国家为满足公共欲望而取得、使用、管理资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对象:财政收入关系(取得资财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财政支出关系(使用资财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财政管理关系(管理资财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3.简述世界上财政管

21、理体制模式集权式特点:全部收入集中于中央财政,全部支出也由中央财政负担优点:统筹规划,避免中央、地方之间的矛盾分权式特点:中央和地方都享有与其政府事权相称的财权,中央与地方财政相互独立,事权决定财权。折衷式特点:财政立法权和管理权主要集中于中央国家机关,同时赋予地方国家机关一定的财权;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但存在交叉;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大我国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折衷式)4.论述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内涵、内容 P233内涵:以事权确定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在此基础上,建立国税和地税两套税收体系。 (

22、法律规定的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有: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实际上还有营业税、所得税)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内容:确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要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支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现行各税种属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被划分为中央税;属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被

23、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属于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被划为地方税。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各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收返还、上解和补助。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 (公共预算与国有资产预算分别制定、分级管理)5.简述我国预算管理职权分配权力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人大:审查权、批准权、变更撤销权、监督权常委会:监督权、审批权(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撤销权行政机关政府(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权(组织编制) 、报告权、执行权、决定权(决定本级财政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变更撤销权、监督权。政府职能部门:编制权(实际具体操作)执行权提案权(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报告权(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

24、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政府相关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监督本部门预算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执行预算执行情况6.简述我国预算收支范围预算收入范围:税收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受益收入)专项收入(专款专用)其他收入(如罚没收入等)预算支出范围:经济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政权运转所需经费)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其他支出(如对外援助支出、财政贴息、物资储备、少数民族地区补贴等)7.简述我国预算程序制度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编制编制原则:复式预算(包括经常性预算与建设性预算) (两个以上同步进行的预算)不列赤字(量入为出)

25、真实合法(防止虚报、瞒报)节约统筹原则(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编制程序:国务院每年 11 月 10 日前向省级政府、中央部门下达编制原则和要求,财政部门根据国务院指示布置编制具体事项。中央部门布置所属的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汇总,并于每年 12 月 10 日前报财政部审核。省级政府下达原则、标准,布置、编制、汇总,次年 1 月 10 日前省级政府预算报财政部。财政部审核中央预算草案,编制中央预算草案;汇总地方预算草案,汇编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编制国家预算。审批各级权力机关对同级政府提交的预算草案审查、批准预算法执行预算收入获取/预算支出国库:预算执行的中间环节、出纳调整过程:各级政府编制预算调整方

26、案,由相应的人大常委会审批决算(会计报表)从形式上,是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从实质上,是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程序:决算草案编制(原则:合法;准确完整;报送及时)财政部门部署编制(每年第四季度)各单位将单位决算草案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各职能部门汇总本单位草案,逐级上报财政部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汇总,上报至财政部决算草案审批:由各级权力机关审批8.简述国债法的调整对象国债的发行关系;使用关系;偿还关系;管理关系9.论述国债在实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P247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化优化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10.简述国债法的主要内容发行发行条件:国债的种类;发行对象、数额;发行价格;利率、付息方式、流动性发行程序:取决于发行方式发行方式:直接发行法(政府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直接发行国债)间接发行法(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协商国债发行条件,金融机构先将全部国债承购,再向社会转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