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国家大势也好,教育改革也好,再美的蓝图也要有人去推动,教育里的事重要的推动者就是教师, 一线教师。 同样语文课堂教学改 革 的 推 动 者 无 疑 就 是 一 线 的 语 文 教 师 。 读 罢 教 语 文 其 实 很 简 单 这 本 文 集 , 从 21 位中国语文教学顶级老师那里汲取了大量营养,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方向,困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清晰,逐渐明朗。书中说到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 一是读书, 大量地读课外书; 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 3XXX名小学生统考,前 17 位都是她班的
2、学生”的好成绩。冯其庸先生、教育专家高林生他们的文学造诣都得益于多读。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于永正老师说的“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有书必读, 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 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 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通读他的这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我读出了两个字积累,即让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积累。我很认可窦桂梅老师提到的“教师需要文本细读”的说法。 如果语文老师对文本不细细触摸,对文字不慢慢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3、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 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挖掘新的意义。就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首先要做的时候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再将课文与原译文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再开始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当然,在研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它的语言、细节、结构和背景来清晰文章脉络。当然,因为教师的阅读经验、 审美理想的限制, 再加上教师阅读的特定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 现在语文课教学的说法越繁多, 花样越翻新,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却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其实,那些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
4、和理解 的 问 题 , 教 师 可 以 退 而 不 讲 ; 而 对 于 那 些 学 生 困 惑 、 难 于 理 解 的地 方 , 教 师 进 行 适 当 梳 理 、 补 充 , 去 除 多 余 的 讲 解 , 去 除 多 余 的 提问 , 把 学 生 的 时 间 还 给 学 生 。 语 文 课 上 , 让 每 个 学 生 都 动 起 来 , 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知与不知”这一对矛盾的方法, 使之能举一反三, 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 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 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 爱如茉莉一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多媒体,但就是
5、那寥寥几笔, 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一堂课,宛如一幅画,似文中的茉莉,清淡而又真切,温馨而又恬静;一堂课,没有夸张的小品表演,不见华丽的多媒体课件,耳边听到的是琅琅的书声, 心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次次悸动, 触目所见的是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简单却又实在。当我们“上好每课”、“加强一写”、“狠抓一背”后,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还会难吗?我想, 答案是否定的。当大家提到韩兴娥老师, 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她著名的“课内海量阅读”。 的确, 她的海量阅读还引发了“语文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然而,我看了这本书,对韩兴娥老师的观点最大的感触是她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上做的创新方法。 如果她的海量阅
6、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 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 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低年级的星级评价标准,只要达到一定 的 标 准 就 往 墙 上 贴 星 。 这 样 , 能 飞 的 飞 起 来 , 能 跑 的 跑 起 来 , 能走 的 走 起 来 , 实 在 慢 的 , 挪 动 几 下 脚 步 也 会 受 到 鼓 励 。 海 量 阅 读 的多 轨 运 行 : 阅 读 、 识 字 、 拼 音 教 学 同 时 起 步 。 孩 子 们 很 快 学 会 了 自学的方法, 同时又在无形中掌握了大量词汇, 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了基础。对诵读的程度进行鼓励。她依旧用了星级评价,异性标准:会读带拼音的儿歌,二星标准:会读不带拼音的儿歌,三星标准:认读生字、生词。这样除了共读的儿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读其他的儿歌书,孩子们都在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