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007084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学校教2010 号(新修订)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 、 “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 、 “国际人”

2、的要求。要明确课程在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2、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含专业基础)课程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学科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部分教学内容可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讲授为主的内容要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3、专业(含专业实践)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过程,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

3、和方法,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部分主干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的核心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5、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要充

4、分考虑本校及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课程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校内外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实习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6、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2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凡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 ,均应制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一、附

5、件二、附件三。三、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由教学系、部组织相关专业带头人制订,在专业带头人及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践专家访谈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课程开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2、专业带头人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系、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后,单位主

6、任审批签字报送教务处。3、教务处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查、汇总后,由主管校长审批执行。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制订进行宏观指导,对需要统一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协调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相关教学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制订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标准。四、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1、课程标准是学校具有法规性质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各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选编教材和教学实施文件,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各部门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各教学环节的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2、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7、任课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时,在保证学生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适应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各教研室在执行课程标准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系主任和教务处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3、各教学单位和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课程标准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也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各专业对课程标准进行较大幅度调整3时,应向系、部提出修订申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订的要求相同。二一年三月二日4附件一 一体化项目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课

8、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 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1.2 课程基本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设计遵循“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1.3 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

9、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例如:吸收企业实践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项目实施的教学文件涉及到工作规范、生产条件等符合行业企业实际的咨询;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等)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等。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项目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的课程。项目教学是将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采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组织引导作用。2

10、.课程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提出课程工作任务目标: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目标: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要突破“知识、技能”取向,强调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课程目标书写格式:建议提出些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目标,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 ”的格式,减少使用“了解” 、 “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例如, “能(

11、会)操作(使用)”(动作技能)、 “能(会)分析(判断)”(智慧技能)、“叙述(记录)”(陈述性知识)、 “能说明(描述、解释)”(解释性知识)。3.课程内容与要求3.1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见参考文献)53. 2 项目(或学习情境)设计 (从理论上说,课程标准可以没有本项具体教学实施方案)项目(学习情境) 子项目(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具体工作任务) 要求(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课时1.(名称应是工作任务)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2.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

12、 ”的格式。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模式 对本课程应采取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对应具体学习情境或项目或教学单元 1、2(重要教学内容) ,逐一说明教学过程应如何灵活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社会实践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4.3 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要求 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5.课程实施条件5.1 专任

13、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5.2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5.2.1 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5.2.2 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5.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3.1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求;教材编写参照学校关于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 。5.3.2 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

14、、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5.3.3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料资源:如教学文件和资料、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专业期刊等。6. 其他说明6参考文献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P13-14、P86-94。7附件二 理论为主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 ,是整合的学科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1.2

15、 课程设计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全面发展等。1.3 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在目前条件下理论为主课程可基本保持学科体系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需解决问题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2、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

16、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 ”的格式,表述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即参照项目课程的要求;对知识的基本要求也可按“了解、基本了解” 、 “理解、基本理解” 、 “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写明。附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实践教学课时分配。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出本课程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教学单元介绍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5.课程实施条

17、件对任课教师的教师资格、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教学条件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 其他说明8附件三 实践为主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 ,是学科整合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1.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高职教育的集中实践教学

18、环节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要求,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技能训练作用。单纯的技能训练不是高职教育的理想课程。2、课程目标经过实践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实际训练,掌握那些基本能力和技能,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目标: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以实践项目或任务为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主要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 操作对

19、象) ”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学习和深化理论知识和培养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附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出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将这些要求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教学单元介绍。提出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的要求。5.课程实施条件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教学条件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 其他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