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思考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我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 开设 必要性 内容 教学方法 困难 2002 年修订的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1。这表明日语专业的培养重点已转到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上来。为了适应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结合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资企业就职者较多的现实,笔者以为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必要性 第一、开设
2、日本企业文化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 近年来,文化作为经济的一个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 一词也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适用范围早已超出了企业的范畴,对行政、事业等单位,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然而,关于该理论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人并不知晓。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大量的日本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的“日本冲击波” 。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企业界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他们开始潜心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便是这一研究
3、的重要成果。在书中,作者威廉.大内(日裔美国人),提出了“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的观点,拉开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序幕2 。可见,企业文化理论虽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其实践活动却是源于日本的。因此,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这一先进的管理理论。 第二、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缩影。任何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建立在该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日本企业体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为“企业社会”,大多数日本人都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些企业为员工提供租金低廉的公寓,使得家属也
4、可以享受企业的恩泽。由于大家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使得企业的规则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日本企业经常邀请家属参加企业组织的运动会、郊游、聚餐等各种活动;当员工在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绩时,家属们也会受到表彰;当员工家庭遇到红白喜事之时,企业也都会鼎力相助。这就使得家属们,自然而然地对丈夫或父亲所在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另外,由于日本社会是典型的男性中心社会,女人们在婚后大多要辞去工作专心照理家务,这就使得丈夫的收入成为全家人的唯一生活来源,因此,丈夫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事关全家人的命运。家庭与企业,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一点来看,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对于学
5、生们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在华日资企业已成为日语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然而,从当前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看,虽然在日本概况、日本社会文化概论等课程中也涉及一些日本企业知识,但对于日本企业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系统介绍却仍处于空白状态。而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使他们就业后能够很快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大大缩短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而这必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在高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 二、日本企业
6、文化课的内容 笔者自 2003 年起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思考,笔者以为该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企业文化。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学生,他们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侧重于探索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例如,可以在课程中,对伊丹敬之的人本主义3、间宏的集团主义4 、松本厚治的企业主义5、以及马场宏二的会社主义6等理论进行介绍。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企业文化,乃至日本社会文化很有帮助。 第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趋势。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不景气,人们开
7、始重新审视传统的日本企业文化,努力寻求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了日本企业传统而独特的人事管理制度上。可以说,以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员工的竞争意识,限制了员工的创造力。在日本经济持续衰退,企业雇用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日本企业纷纷对传统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动摇了日本企业文化的根基,使得今天的日本企
8、业与传统的日本企业之间已产生了较大的距离。笔者以为,本课程应牢牢掌握时代的脉搏,将近年来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情况介绍给学生。 第三、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 随着在华日资企业的不断增加,日资企业的文化摩擦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如有学者讲到的那样,在国际化经营中,站出来说话的虽然经常是资本,而实际在幕后操纵的却经常是文化。资本的力量容易使人们走遍天下,而文化的隔阂却常常带来步履维艰。”7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在华日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在华日资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所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自 2003 年起,坚持对国内的日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作者发现相对于日本本土企业更
9、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的做法,在华日资企业更重视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可以说,在华日资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等,已与日本本土企业有了很大的不同。为此,笔者以为本课程必须更有针对性地将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 三、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教学方法 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时间,笔者以为选择在第 7 学期为宜。其原因为:第一、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阅读原版的日文资料;第二、通过对日本概况、日本社会文化概论等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三、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时间总数的限制,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在第 7 学期已不再开设精读、泛
10、读等课程,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日文阅读量的不足;第四、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对该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时间不断缩短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以 32 学时为宜。 通过几年来的摸索,笔者以为本课程的教学可以尝试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抓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期末考核等四个环节。 第一、课前准备。 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应将教材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就一部分内容进行发表。学生在课前要认真阅读教学内容,写好发表提纲,对文章中出现的生词以及陌生的语法现象等要事先学习,对于不了解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
11、料。 第二、课堂讨论。 课堂上,首先由发表的同学介绍文章内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评述。之后,由全体同学共同讨论。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可采取把平时的发言情况与期末考核挂钩的办法,将发言情况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讨论内容,避免走题。当文章内容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时,教师应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以免冷场。 第三、教师总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应由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并对学生的发表和讨论情况进行评述。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即将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任务的 4 年级学生,教师还应该注意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评述,以为下一步的论文撰写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期
12、末考核。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可采取撰写报告的形式进行。期末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报告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应包括预习、发表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报告成绩应重点报告的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清晰、合理,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等等。 四、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难点所在 由于国内的日语专业教师中,很少有人对日本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再加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教材,所以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关于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由于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有很大的难度。对此,笔者以为在现阶段,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
13、的办法来解决。具体地讲,就是邀请日资企业的经营者走进大学的讲堂,亲自为学生们讲述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赴日资企业参观考察,实际体验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弥补教师的能力不足,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 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年,1 页 2该书与 日本的管理艺术 (帕斯卡尔、阿索斯)、企业文化(迪尔、肯尼迪)、寻求优势(彼得斯、沃特曼)等 3 部著作一起,被合称为“ 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郭纪金.企业文化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年,22 页)。 3伊丹敬之 .人本主义企业M.日本东京:筑摩书房,1987 年 4间宏.日本的经营M. 日本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88 年 5松本厚治 .企业主义的兴隆M.日本东京:日本生产性本部,1983 年 6马场宏二 .教育危机的经济学M.日本东京:御茶水书房,1988 年 7Hall.E.T.(1976),Beyond Culture,New York,Doubleday(转引自范徴跨文化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18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