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关键词 儿科病房; 输液外渗; 护理选择 2010 年 1 月-2011 年 1 月入住我科的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 87 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 2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 2cm-4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 4cm 以上,皮肤由苍
2、白转为暗红。护理人员经过精心的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1.2 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
3、血管。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 23h 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1.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1.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
4、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1.6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1.7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 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2 药物外渗的处理2.1 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
5、或用 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 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2 大范围外渗 一般在药液外渗的 48h 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用 50%的硫酸镁或 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 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2.3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
6、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2.4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3 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静脉输液是发生儿科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2 李欣欣,刘钟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3 卢人玉,彭玉.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问题及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2,8(11):8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