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射频技术在疼痛临床中的应用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 宋文阁 赵序利一、射频技术的历史1931年, Kirscher首次应用电凝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953年, Sweet和 Mark对电凝技术做了改进,应用300500KHz的交流电进行射频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1965年是射频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其首次应用于脊髓传导束切断术。1974年, Vetmsto将射频技术应用于脊柱疼痛综合征。二、射频分两类持续射频( CRF)n 产热n 组织凝固n 不能靠近重要器官w如运动神经脉冲射频( PRF)n不产生热n没有明显的组织损伤n高强电场效应神经调节三、射频技术的原理 -脉冲射频理脉冲射频本身
2、不产生热量,因而对细胞形态学、细胞呼吸以及细胞分裂等没有影响,其可能通过离子极化或影响电压门控通道而发挥作用,对细小纤维有特异性。研究表明,外周神经射频后可以引起 c-fos 蛋白表达增加。射频技术的原理 持续射频损伤电极和弥散电极之间的电压差,在人体与射频机之间的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形成电场。电场使损伤电极周围组织中的离子做往返运动,离子在组织中运动的摩擦力产生大量的热,因而,是组织本身产生了热量,而不是穿刺针,组织的热量使损伤电极的温度升高,而电极针尖数毫米以外的组织温度则下降,热凝的面积取决于穿刺针的粗细和针尖裸露部分的长短。射频对神经组织的作用仍然存有争议,动物实验显示其对粗细纤维均有作用,但尚未得到临床证实。37C40C45C60C55C50C67CCW: 20V, t= 0 sec射频时间与温度和组织热凝面积示意图37C40C45C60C55C50C67CCW: 20V, t=10 sec射频时间与温度和组织热凝面积示意图37C40C45C60C55C50C67CCW: 20V, t=20 sec射频时间与温度和组织热凝面积示意图37C40C45C60C55C50C67CCW: 20V, t=30 sec射频时间与温度和组织热凝面积示意图37C40C45C60C55C50C67CCW: 20V, t=40 sec射频时间与温度和组织热凝面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