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大气压强(教材分析)范云峰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 1431 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432 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
2、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最后让学生观察图 1436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另外,这节课的习题也非常有生活气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大气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4)通过
3、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教(学)具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 1 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 1 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4、。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一)实验引入 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你是否能让里面的水不流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水不倒流下来。(2)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水不倒流下来。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它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压强)(二)探究实验1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各组发放不同的实验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2学生上台实验展示:(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
5、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倒流出来。(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3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大气压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照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2、师生讨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
6、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3、实验验证:再看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 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
7、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4、小结: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二)大气压强的大小:1、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2、演示(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 760 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学
8、生求出 760 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 P=gh,算出得:P=105 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 760 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 105 帕。三、巩固练习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 300 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2、演示: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
9、的要点。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四、课外作业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本课小结这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
10、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其次,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如果对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几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让学生感知、操作和语言交
11、流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失去了学生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此外,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学习形式。而探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能让学生在充满对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利于独立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