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重点:1. 眼球的结构2. 视觉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多媒体观看。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互动一:眼球的结构1.观察课本 P89
2、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 1、2。学生讨论,回答。2.观察图-46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图片,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视觉的形成:光线从外界进
3、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4.观察课本图-48 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
4、下。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 P91 内容,结合图-49,分析近视的成因。学生分析,表达交流。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
5、。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学生:戴眼镜。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学生:中间薄,四周厚。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50 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学生熟记“三要” 、 “四不看” ,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整合提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一、眼球的结构(教师板图)二、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三、近视的成因四、近视的预防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 ,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也增加学生的兴趣。即了解近 视,也了解远视。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